漳州東山縣

漳州東山縣

東山縣,福建省漳州市轄縣,是全國第六、全省第二大海島縣,是理學家黃道周的出生地,是戚繼光抗倭紮寨的練兵地,是鄭成功、施琅收復台灣的出征地,是東山保衛戰的發生地,是谷文昌精神的發祥地,是舉國聞名的閩南海疆英雄島,海內外馳譽的“東海綠洲”、旅遊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漳州東山縣
  • 所屬地區:福建省漳州市
  • 下轄地區:西埔鎮、杏陳鎮、陳城鎮、康美鎮、樟塘鎮、前樓鎮、銅陵虛擬鎮
  • 電話區號:0596
  • 郵政區碼:363400
  • 地理位置:北緯23度42分,東經117度25分附近
  • 面積:248.34平方公里
  • 人口:21.3萬人
  • 方言:閩南語
  • 氣候條件:年降水量1103.8毫米,年均氣溫20.8℃
  • 著名景點:東山國家森林公園
  • 車牌代碼:閩E
  • 氣候類型:亞熱帶海洋性季風
地理環境,氣候,地質,自然資源,行政區劃,民國區劃,建國後區劃,語言,歷史沿革,經濟概況,工業經濟,農業生產,投資建設,旅遊經濟,財政金融,居民收入,社會事業,農業農村建設,港口建設,外貿出口,人力資源來源,文化,潮劇,潮樂,崑曲,漢劇,薌劇,南音,教育事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新農村建設,民生保障,名優特產,蘆筍,蘆筍茶,水產品,金木雕,貝雕,珊瑚工藝品,海柳雕,龍蝦掛屏,海螵蛸雕,海浮石,地方品牌,名勝古蹟,飲食,習俗,民歌民謠,諺語謎語,民間故事,島內歷史名人,著名戰役,縣城榮譽,本地主要商品,潛在主要商品,

地理環境

東山縣,位於福建省南部沿海、台灣海峽西岸。台灣海峽我國東海與南海的交界處(另一端點是台灣的鵝鑾鼻)。地理坐標為北緯23°33′—23°47′,東經117°17′—117°35′。西隔詔安灣與詔安縣對峙,北東隔東山灣與漳浦縣古雷半島為鄰,北西跨過八尺門海峽即是雲霄縣。東山島由主島和周邊67個小島組成,狀如七星拱月,形如栩栩如生蝴蝶。東山海岸線長141公里,規劃深水岸線42公里。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依序為低丘——台地——濱海小平原(海拔15米以下)。最高處蘇峰山頂海拔274.3米。四面環海,海域達26300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41千米。年降水量1103.8毫米,年均氣溫20.8℃。

氣候

東山縣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地區,1月份平均氣溫13.1攝氏度,7月份平均氣溫27.3攝氏度,多年平均氣溫為20.8℃,終年無霜凍,多年平均降水1103.8毫米。

地質

(一)上三疊統——侏羅系變質岩
廣泛分布於縣境北、西、南部,即建宅——西埔——親營山——岩雅一線以西、以南及銅陵鎮北部,約占全縣面積的三分之二。岩性為片岩,變粒淺粒岩類,分為4個岩性段:
二雲石英片岩段 上部為二雲石英片岩、二雲片岩、夾有較多的變粒岩,偶見石墨二雲石英片岩。中部為黑雲二長變粒岩,夾矽線二雲片岩、二雲石英片岩及二長淺粒岩。下部為矽線二雲片岩、二雲石英片岩、夾石墨二雲片岩、黑雲斜長變粒岩和石英岩。
本段常被花崗質脈貫入而形成條帶狀混合岩。主要分布於蘇峰山一帶。
黑雲角閃斜長變粒岩段 黑雲角閃斜長變粒岩、角閃黑雲斜長變粒岩、夾黑雲斜長變粒岩、二長淺粒岩和雲母片岩。混合岩化後為片麻狀混合岩。
淺粒岩段 鉀長淺粒岩、二長淺粒岩為主,黑雲斜長變粒岩次之,局部為矽線石英片岩,偶夾變質石英砂岩。混合岩化後成為似文象揉皺狀混合岩。
黑雲斜長變粒岩段 黑雲斜長變粒岩為主,淺粒岩和角閃黑雲二長變粒岩次之,夾薄層雲母石英片岩,偶見石英岩。混合岩化後成為條痕狀混合岩。
上述2至4三個岩段分布普遍,以坑北發育為最完整,並夾有一些特徵沉積岩,如透輝二長變粒岩、石英岩、石榴角閃斜長變粒岩以及被擠壓成透鏡狀的變質火山岩殘留體。岩石具有層狀或似層狀。岩雅一帶為混合花崗岩,並夾有一些似層狀的變粒岩和雲母片岩殘留體,偉晶岩脈發育。陳城一帶為混合岩帶,岩石組合為各種形態的混合岩,其中以條痕狀、片麻狀和似文象揉皺狀混合岩最為發育,並含變質岩殘留體。建宅一帶以黑雲斜長變粒岩為主,部分為黑雲角閃斜長變粒岩,並夾有較多的變質火山岩殘留體和呈薄層狀或透鏡狀的石英岩。
(二)侏羅繫上統南園組火山岩
1.第二段:灰色流紋質凝灰熔岩、流紋岩夾凝灰岩、砂頁岩,分布於大。
2.第三段:深灰色石英質凝灰熔岩、熔結凝灰岩、夾砂泥岩。分布於八尺門—後林—杏陳—礁頭—埔頭—線以北。
(三)第四系殘積層
由變質岩、火山岩、侵入岩風化而成的紅粘土。由表面向深部逐漸向風化岩、新鮮基岩過渡。紅粘土厚度一般1~5米。主要分布於八尺門、杏陳、前樓、西埔、梧龍、東沈、康美、城垵、銅缽、親營、冬古、陳城等地。
(四)第四繫上更新統上段風積砂
為磚紅色中細砂,偶見粗砂和細礫,缺乏層理,分選性好,厚3~8米,分布於東沈、銅陵、澳角。
(五)第四繫上更新統中下段海陸過渡相堆積層
僅呈小塊分布於頂西坑。岩性為灰黃色亞粘土、黑色粘土,底部為中粗砂礫石。厚度少於10米。該層大部份呈隱伏狀。
(六)第四繫上更新統上段海積層
零星分布於西埔、山前、馬鑾等地。岩性為:上部灰色含礫輕亞粘土夾粉細砂,下部黑色粘土,底部砂礫石層。厚度小於10米。本層大部隱伏於地下。
(七)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層
呈小塊狀分布於陳城等地山前地帶。由灰黃色亞粘土、粘土、砂礫石組成。厚度9.5米。
(八)第四系全新統中段海積層
分布於大路口、白埕、東沈、前樓、陳城、礁頭一帶。上部為薄層粘土或淤泥質粘土,下部為中細砂,厚度1~3米。本層大部隱伏於地下。
(九)第四系全新統上段海積層
分布於大、西港、雙東鹽場等地。上部為淤泥質砂或亞粘土,灰色淤泥或細砂,含貝殼;下部為灰色淤泥質細砂,偶含礫。厚度5~8米。
(十)第四系全新統上段風積層
分布於湖尾、山只、林邊、赤山、白埕、親營等地。由灰白和灰黃色粉細砂組成。厚度1~15米。
(十一)第四系全新統坡積層
分布於局部山麓,為砂礫粘土混雜。厚度一般1~5米。

自然資源

截止2009年,矽砂資源儲量2億多噸,含矽量高達97%以上。1986、1987年經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批准,石英砂總儲量為27105.18萬噸(2.7億噸),其中玻璃用砂6956萬噸,含矽量95-97%的有2.4億噸,品位為:Si02:97.54—96.18%,AL203:1.26—1.44%,Fe203:0.13—0.15%。其儲量之多、品位之高、規模之大在亞洲首屈一指。

行政區劃

建縣時縣域 建縣時,縣轄地有東山島和古雷半島及其周邊諸小島。據《東山縣誌》(民國稿本)載:“東山島縱50餘里,橫30餘里,面積750餘平方里。四面環海,界線天然:東臨大海,遙望台、澎;東北距古雷,隔海20里;北距漳浦嶼頭,隔海40里;西距雲霄的下寨,隔海40里;西北以八尺門與雲霄轄地為界,隔海1里;西南距詔安的大產,隔海1里;南面大海,遠接汕頭”。“古雷半島,縱20里,橫4里,最狹處僅半里,面積60餘平方里。東臨大海,西以港口村與漳浦的藍頭村為界;南距東山島,隔海20里;北以雙嶼、白鴨嶼與漳浦為界。”
現行縣域 1952年9月,原詔安縣轄的大島劃入,面積3.2平方公里;1955年11月,劃出古雷半島歸漳浦縣管轄,面積15平方公里。此後,未再劃出或劃入。到1988年,東山縣域由東山島(1975年7月建成大南北堤後,大產島與東山島連成一片)及其周邊44個小島組成,陸地總面積194平方公里。主島東山島(含大產)188平方公里,分布著141個自然村。周邊44個小島嶼是:大泳礁、小白嶼、五嶼、尾渦嶼、小彭嶼、後登嶼、蒲姜嶼、馬鞍嶼、鼎蓋嶼、小赤嶼、對面嶼、鐵釘嶼、大坪嶼、虎嶼頭、有水岩、金龜岩、東門嶼、樹尾嶼、南嶼、復鼎嶼、不流嶼、頭嶼、二嶼、三嶼、赤嶼、雞心嶼、鱟角嶼、龍嶼、虎嶼、獅嶼、西嶼、斜州嶼、大白嶼、嶼下嶼、牛角礁、青草嶼、山涵、烏岩、後嶼頭、赤礁嶼、獅尾嶼、象嶼、兄島、弟島,計6平方公里。其中虎嶼頭、對面嶼、東門嶼、尾渦嶼、西嶼、斜州嶼等有人居住。
西埔鎮
東埔街居委會、白石街居委會、龍舞街居委會、中興街居委會、西埔村、梧龍村、頂西村、冬古村、親營村、探石村、雙東村、宅山村、石埔村、坑北村、坑內村、西坑村、金石村;
樟塘鎮
樟塘村、南埔村、湖尾村、南山村、下湖村、港西村、古港村、前馬村、後馬村;
康美鎮
龍潭居委會、康美村、馬鑾村、銅缽村、東沈村、西崎村、美山村、城安村、錢崗村;
杏陳鎮
前何村、埕英村、礁頭村、後林村、磁窯村、徑口村、埔頭村、張家村、高陳村、向陽鹽場大產村;
陳城鎮
陳城村、岐下村、山東村、山南村、後岐村、白埕村、黃山村、山口村、湖塘村、港口村、後姚村、宮前村、沃角村;
前樓鎮
東英村、岱南村、前樓村、徑里村、葉厝村、頂上村、下西坑村;
銅陵鎮
碼頭街居委會、公園街居委會、頂街居委會、下田街居委會、橋雅街居委會、大沃街居委會、桂花街居委會、演武街居委會、文峰街居委會、蘇峰街居委會、銅亭街居委會、銅興村。

民國區劃

民國5年5月1日立縣,初分為4個區;民國22年,改劃為5個區;民國25年8月至民國28年7月,改設3個區,區署分別設在東坑、東埔圩、西浦。民國29年6月,撤銷區,改設9個鄉(鎮)。
民國35年5月,合併為6個鄉(鎮):公正鎮、中興鎮、統一示範鄉、東南鄉、西北鄉、古雷鄉。直至1950年5月上旬東山解放前夕未變。

建國後區劃

1950年5月,全縣劃為3個區。7月,古雷從第一區分出建第四區。
1956年3月,縣人民委員會遷駐西埔。全縣劃為1鎮2區。
1957年,撤區並鄉。全縣劃為1個鎮(鎮以下設街道)、9個大鄉(大鄉以下設小鄉)。
1958年9月16日,成立東山縣人民公社。隨後撤銷大鄉(鎮)、小鄉建制,全縣劃為城關、西埔、康美、杏陳、陳城5個人民公社;縣人民公社改稱縣人民公社聯合社。12月,5個人民公社調整為9個生產團。
1959年春,撤銷東山縣人民公社聯合社及生產團建制,恢復城關、西埔、康美、杏陳、陳城5個人民公社。1961年4月,析西埔、康美兩個公社的部分生產大隊增置樟塘、前樓2個公社。至此,全縣共有7個人民公社。
1975年,撤銷城關公社,改置城關鎮和銅山公社。1980年,銅山公社併入城關鎮,全縣共轄1個鎮、6個公社。
1984年10月,撤銷人民公社,實行鄉(鎮)、村建制。全縣劃為西埔、城關2個鎮及康美、樟塘、杏陳、前樓、陳城5個鄉。次年,城關鎮改為銅陵鎮。1989年12月29日,杏陳、陳城2鄉改為鎮。
1990年,東山縣共轄4鎮3鄉,共有14個街道居委會、60個村。

語言

全縣通行閩南語
內部方言也有三個分區:銅陵,除銅陵、大產之外的其他地區,大產

歷史沿革

歷史上曾先後屬南海郡揭陽縣、義安郡綏安縣、泉州(治今福州)龍溪縣,漳州懷恩縣、漳浦縣、詔安縣。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置銅山守御千戶所,1755年(清雍正十三年)屬詔安縣。1916年5月1日析置東山縣,屬汀漳道,治所銅山城(今銅陵)。1950年5月12日解放,先後屬漳州行政督察區、龍溪專區(地區)、漳州市。初建縣時縣治在今銅陵鎮(原稱城關),1956年3月遷到今西埔鎮。
1950年5月,全縣劃為3個區。7月,古雷從第一區分出建第四區。
1956年3月,縣人民委員會遷駐西埔。全縣劃為1鎮2區。
1957年,撤區並鄉。全縣劃為1個鎮(鎮以下設街道)、9個大鄉(大鄉以下設小鄉)。
1958年9月16日,成立東山縣人民公社。隨後撤銷大鄉(鎮)、小鄉建制,全縣劃為城關、西埔、康美、杏陳、陳城5個公社;縣人民公社改稱縣人民公社聯合社。12月,5個公社調整為9個生產團。
1959年春,撤銷東山縣人民公社聯合社及生產團建制,恢復城關、西埔、康美、杏陳、陳城5個公社。1961年4月,析西埔、康美兩個公社的部分生產大隊增置樟塘、前樓2個公社,全縣共有7個公社。
1975年,撤銷城關公社,改置城關鎮和銅山公社。1980年,銅山公社併入城關鎮,全縣共轄1個鎮、6個公社。
1984年10月,撤銷人民公社,實行鄉(鎮)、村建制。全縣劃為西埔、城關2個鎮及康美、樟塘、杏陳、前樓、陳城5個鄉。次年,城關鎮改為銅陵鎮。
1988年,全縣有大小島嶼45個,土地面積194平方千米,其中東山島188平方千米。行政區劃為2鎮、5鄉、60村(含縣直轄村1個)、14街。
1989年12月29日,杏陳、陳城2鄉改為鎮。
1990年,東山縣共轄4鎮(西埔、銅陵、杏陳、陳城)、3鄉(康美、樟塘、前樓),共有14個街道居委會、60個村。
1997年,東山縣面積194平方千米,人口19.3萬,轄6個鎮、1個鄉:西埔鎮、銅陵鎮、康美鎮、陳城鎮、樟塘鎮、杏陳鎮、前樓鄉。縣政府駐西埔鎮。
2003年,東山縣轄6個鎮:西埔鎮、杏陳鎮、陳城鎮、康美鎮、樟塘鎮、前樓鎮,以及銅陵(虛擬鎮)。

經濟概況

2011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92億元,增長16.3%;財政總收入9.5億元,增長43.8%;地方級財政收入6.5億元,增長4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5億元,增長51.3%;工業總產值148.7億元,增長35.5%;農業總產值42億元,增長5%;外貿出口總值13億美元,增長39.5%;實際利用外資4000萬美元,增長44.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億元,增長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70元,增長15.2%;農民人均純收入9777元,增長15.2%。

工業經濟

全年規模工業淨增19家,達到105家。全部工業總產值40.3億元,增長30.2%;規模工業總產值32.38億元,增長38.6%,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個體規模不斷壯大,全年上億元產值企業8家,5000萬元~1億元企業7家。工業大項目引辦取得突破,引進並落戶且投資額過億元的項目有3個,分別是加拿大KZ國際集團投資的宏林精細日用化工、正好食品和申宏順食品。

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雖受颱風的嚴重影響,但總體仍保持平穩增長。全年農業總產值24.73億元,增長4.6%。蘆筍價格創歷史新高,平均筍價增長1倍以上;全年水產品總產量達到33萬噸,增長3.7%,漁業總產值22.4億元,增長4.7%。

投資建設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1億元,增長52.8%;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7億元,增長48.2%,其中工業投資3.89億元,占55%,增長1.51倍。全年全縣30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11億元。有烏礁灣風力發電二期、海旺冷凍食品等12個項目完成年度計畫投資並實現投產,是項目建設近幾年來比較好的一年。
對外開放:全年實際利用外資完成1990萬美元,增長19.3%;外貿出口1.31萬美元,增長25.2%。對台貿易出口增長強勁,對台小額貿易出口1590萬美元,增長28.67%;港口貨物吞吐量114萬噸,增長2.9%。

旅遊經濟

推進中國優秀旅遊縣和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創建活動。成功舉辦第十五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關帝文化申報並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濱海旅遊產品和對台旅遊產品列入全省十大精品線路;金殿海景大酒店等旅遊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海峽論壇”項目成為全省“十一五”十大重點旅遊項目之一。2006年接待境內外遊客89.5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33億元。旅遊收入3.3億元,增長15%。

財政金融

全年財政總收入完成1.87億元,增長28.8%;縣級財政收入完成1.21億元,增長28.6%。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18億元,比年初增加16.7%;各項貸款餘額達到14.1億元,比年初增加27%。

居民收入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33元,增長8.6%;農民人均純收入5522元,增長8.0%;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億元,增長12.2%。

社會事業

惠民政策全面落實。落實油價補貼資金4378萬元。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免收學雜費520萬元,惠及2.55萬名農村學生。受颱風影響,民房倒塌544戶1155間,每平方米縣裡補貼100元,倒房戶全部完成家園重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啟動,全縣參合率達94.8%。農村住房保險和漁工責任保險試點工作全面推進,全縣農村住房和1.2萬多名漁工實現統保。穩定保持低生育水平,2006年被評為全省計生優質服務先進縣。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通過中期驗收。“東山歌冊”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農業農村建設

全年共發放漁船抵押貸款138筆5823萬元,新增鋼質漁船165艘,累計達到456艘;試驗推廣美國紅鮑等水產養殖新品種,水產品總產量28萬噸,增長2.7%。海魁集團獲得“福建省品牌農業金牌企業”稱號;全縣蘆筍標準化栽培533.33公頃,蘆筍產量2.5萬噸,增產66.7%;白蘿蔔、大蔥等“訂單農業”蔬菜種植面積400公頃,增長20%,增收1000萬元。建設修復金鑾灣海堤等水毀設施,清理東陂溪、東赤港等重點排澇、排洪溝14.4千米。4個鎮35個村通過省重點治理鎮村驗收。新增農村公路19條16.3千米,新建農村客運站1個、候車亭30個。完成東英、港西等10個行政村通自來水;新建農村沼氣池400口。村鎮供電設施改造完成,電氣化縣順利通過省級考評驗收。

港口建設

完成銅陵、城垵、冬古、龍嶼4個作業區的規劃修編,旗濱3000噸級和5000噸級碼頭、大東3000噸級碼頭開工建設;國家中心漁港即將完工,澳角一級漁港建設紮實推進,宮前二級漁港升一級完成可行性研究工作。完善東山港區對台貨運直航軟硬體設施配套,為兩岸直航做好前期準備。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118萬噸,增長7.3%。

外貿出口

全年外貿出口總值2.97億美元,增長86.2%;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全縣出口超千萬美元的企業達到9家。累計有12家企業獲對美HACCP認證,4家獲歐盟註冊。積極拓展台雜貨快遞業務,先後有6船次、110噸貨物通過東山港上岸。

人力資源來源

隨著近年來東山縣經濟的不斷發展,東山縣用工、人力資源短缺日益嚴重。為此,東山縣人力資源相關部門通過各種渠道為各個工業園、工業區尋找充足的人力資源。其中以福建漳州青創人力資源服務中心為東山縣的主要人力資源來源。
福建漳州青創人力資源服務中心成立於2008年,也稱為青創兼職中心。多年來為眾多的企業、工廠輸送大學生人力資源。在服務企業、工廠的同時,也為更多的漳州大學生提供學習鍛鍊的機會,讓更多的大學生接觸社會,鍛鍊自己。
福建漳州青創人力資源服務中心的服務模式是“企業——我們——學生”,堅持以“合作、共贏”為目標,將逐漸形成以兼職就業推薦服務為龍頭,集漳州大學生兼職就業服務、跨地區兼職就業交流協作、職業技能培訓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兼職就業服務視窗。

文化

潮劇

俗稱潮音,是東山主要劇種,流行於廣東潮汕地區和閩南、台灣、香港以及東南亞華人居住區。它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劇種,已有500餘年的歷史,明代中葉已形成,嘉靖年間有潮劇劇本流傳,現存的嘉靖刻本《荔鏡記》等。 潮劇是宋元南戲的遺音。其聲腔受弋、昆、漢等劇種的影響頗大。音樂唱腔以聯體為主,也吸收板腔體的上下句式,是一種綜合性聲腔,即有一人唱而眾人和及幫腔的形式。保留了許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並不斷吸收當地的大鑼鼓音樂、廟堂音樂和民歌小調的營養。曲調優美動聽,以輕婉抒情見長,多曼聲轉折,清麗悠揚。
音樂結構分成若干定型的類別,有“輕三六調”、“重三六調”、“活三五調”、“反繞調”4類。音樂曲牌非常豐富,僅嗩吶典牌就有三四百首。加上弦套、笛譜,不下千首。樂隊分武場和文場,分別置於舞台左右兩側。文右武左。武場樂器有高、中、低音搭配。文場樂器分別由二弦、笛子、嗩吶領奏,形成三種不同的樂器組合形式,各有一定的曲牌。 潮劇的行當過去只有南戲的生、旦、淨、外、貼、末,現已發展到十類醜、七類旦、五類生、三類淨。分行很細。各個角色有齊唱、獨唱、幫腔、合唱、尾曲等。唱腔語言使用當地方言,通俗易懂,富有地方特色。 潮劇的傳統劇目非常豐富。一部分來自南戲傳奇和雜劇,如《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珍珠記》等,還有一部分取材於當地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如《荔鏡記》、《蘇六娘》、《金花女》、《柴房會》、《龍井渡頭》等。

潮樂

潮樂是潮州民間絲弦、吹管、彈撥等樂器獨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的總稱。是東山島主要的民間音樂。 潮樂根據不同的套用場合和演奏風格,分為“儒家樂”、“棚頂樂”兩種。“儒家樂”的演奏者,一種是由上層社會資助扶持的樂隊,另一種則是自發性的民眾自由集社組織,如農村、城鎮的“曲間”或稱“曲館”,就是民眾自發組織的民間娛樂組織“儒家樂” 演奏風格纖細雅致、悠揚婉轉、重視神韻,除自娛外,多用於民間婚、喪、喜、慶等場合。“棚頂樂”(“棚頂”是戲台的俗稱)則主要用於戲曲舞台,為渲染劇情服務,有時也獨立演奏,風格簡樸、粗獷。目前流行民間的傳統潮樂,多具“儒家樂”的風格。
傳統的潮樂用古老的二四譜演奏,其演奏可根據二四譜的各種調式加輕三六、重三六、反線、活五來進行轉換和變奏,達到旋律的不斷變化。輕三六調式的特點是旋律輕快明朗;重三六調式的特點是深沉含蓄;反線的特點與輕三六相同,但音調高4度;活五調式最富特色,善於表達哀怨或悲憤的情緒。
著名的潮樂十大名曲是:《昭君怨》、《小桃紅》、《寒鴉戲水》、《黃鸝詞》、《月兒高》、《大八板》、《平沙落雁》、《鳳求凰》、《玉連環》、《錦上添花》,其中前5曲均為三六樂曲,後5曲均為輕三六樂曲。其他流行的潮曲還有《柳青娘》、《浪淘沙》、《獅子戲球》、《千家燈》、《粉蝶採花》、《紅梅頭》、《粉紅蓮》、《畫眉跳架》、《深閨怨》等。

崑曲

東山崑曲(崑腔)的流傳,始於清道光十年(1831),銅陵人林阿哥由廣東碣石傳入。至光緒十六年(1890),東山始建崑曲館,館名“枕雲天”,主其事者為舉人馬兆麟及其子馬徵祥,此外尚有東山鹽場姓海的,人稱海老爹的人。以後參加學唱崑腔的人日益增多。1921年,林彭川到上海經商時,時上海泉漳會館戲台經常演出崑曲,他愛上了崑曲,在上海購得崑曲《六也曲譜》回東山,聘請崑曲票友謝騰飛任教習,改“枕雲天”崑曲館為崑曲傳習所。習藝者30多人。新中國成立後,崑曲館雖然不復存在,但業餘的崑曲活動沒有中止。1956年還登上舞台,演出了《白蛇傳》、《醉打山門》等崑曲片斷。1957年,東山崑曲代表隊曾參加龍溪地 區戲劇會演,得到好評。1980年曾錄音,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省電台播送。現在崑曲老藝人還有健在者,還保存一對清道光年間向“蘇州周蘭所”購買的崑曲竹笛。

漢劇

東山漢劇是清代從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傳入的,俗稱“外江”。民國時期,城關、銅缽、東沈、下湖、馬鑾、後林、西埔、陳城等地組織漢劇團,其中城關有“賽成堂”漢劇團、“玉和成”漢劇班。1950年後,“賽成堂”漢劇團改名為“城關業餘漢劇團”。此後新成立的有九街業餘漢劇班。

薌劇

薌劇是漳州地方劇種,1950年5月以後傳入東山,當時漳州薌劇團常來東山縣演出。1952年,城關創辦“群藝”業餘薌劇團,至今還經常演出。薌劇唱詞通俗,曲調優美,易唱易學,唱腔自由活潑,質樸流暢,富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南國情調。腔調主要分為七字調、哭調、台灣雜含調、內地雜調和來自民歌及其它地方劇種的唱腔等 5大類。

南音

南音,也稱南樂、南管、南曲。南音主要流行於泉州、漳州、廈門、台灣、南洋群島僑居地。東山南音,是一百多年前由泉州府造網師傅來東山傳授的。第一代傳給朱狗舌,第二代傳給陳金,第三代傳給張賣等人,現傳到第四代,現有一班藝人及古柏板、曲冊。曾經到漳州、閩南、泉州、菲律賓等各地演唱。南音的曲目分指、譜、曲三大部分。指亦稱指套,每一首套曲均有唱詞、樂譜和骨(琵琶彈奏指法)三個方面,比較完整。原有36大套,後來發展為48大套。每套都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根據故事的情節內容每一套又可分為若干節,而每一節都是一首獨立的樂曲。東山南音主要使用樂器有:洞簫、琵琶、二弦、三弦、笛、小嗩吶、拍板。號演出時必定撐起一支三層黃涼傘,涼傘上題書“天子同樂,御前清曲”;並排有八件東西:書、筆、手帕、扇、素珠、拂塵、桃花、柳枝。東山歌冊旋律簡單而動聽,縣文化工作者曾整理加工10首歌冊,配上唱本,參加省匯演,如《織網歌》、《漁家女》等,其中《山頂青松根連根》等5首被選 入《中國民歌集成》。
重點項目
南音,又稱南曲,是歷代積澱多元文化形成的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源於兩漢晉唐和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樂文化帶入福建,盛行於閩南一帶,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而成的。其樂器始於漢唐,定型於五代至宋;其樂曲始於隋唐古曲,後又從宋詞、元曲及崑腔逐漸演變,具有自己的指法,工尺譜和閩南方言唱詞,自成體系,演奏時,右為琵琶、三弦,左為洞簫、二弦,唱者居中,親執拍板,依韻而唱,與樂和歌,一氣呵成,曲調委婉優美、悅耳動聽。被譽為“中國古典音樂的明珠”、“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 東山的南音,主要分布在銅陵鎮,銅陵“御樂軒”南音社,俗稱“老爺宮”、“下間”,位於銅興村布埕文峰街130號東側,軒宇建於清代中葉,即清乾隆年間,樂社組建年代可能更早,現存門額題“御樂軒”楷書三字,門聯為“御苑簫笙吹白雪,樂軒歌舞奏黃鐘”,該軒孟昶雕像、拍板、琵琶為南音界罕見文物。“御樂軒”南音社活動直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1991年10月復辦以來,盛況空前,經常舉辦奏唱、教學活動,並且多次參加廈門、泉州舉辦的國際南音大會唱,國際南音邀請賽,並先後應邀出訪菲律賓和澳門,進行文化交流,切磋技藝。2004年10月被選送參加全國海島藝術節,大展東山南音的藝術風采。
2008年,東山縣33個縣級重點項目共完成投資9.77億元,泰林輕工、勛源海產等14個項目竣工。投資強度繼續加大,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4億元,增長35.4%,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7.9億元,增長12.1%。

教育事業

銅山於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已有書塾。正德元年(1506),銅山文廟落成,青雲館建立並開月課。此後,崇文書院、南溟書院、東壁書院相繼設立。
東山縣的近現代教育事業可以從光緒三十三年(1907)外國基督教會在銅山西羔奶創辦礪茲國小開始算起,這是第一所國小。第二年,東升國小堂創辦。此後,東山教育事業逐步開展。民國6年(1917)東山教育會成立。民國30年(1941)創辦的東山縣立初級中學就是今天東山一中、二中的前身。如今,全縣普通中學和職業學校主要有東山一中、東山二中、東山三中、西埔中學、石齋中學、杏陳中學和東山縣職業中學等。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08年,東山縣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西銅公路開工建設,6車道23.5米寬的水泥路面全線貫通試車;投資1231萬元,建設農村公路11條17.9千米;投資1.4億元的220kV紅旗輸變電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投資600多萬元,完成西陳、西前自來水主管道鋪設,實現岱南、梧龍等7個村通自來水,受益民眾1.72萬人。城鎮建設力度加大;加快改舊建新步伐,新區開發累計投入1.35億元,總建築面積21.5萬平方米,舊城改造累計投入3900萬元,總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投資341萬元,實施亮化工程,完成首期52處夜景工程建設。省級科普先進縣成功創建,被評為市級“高考教學質量先進縣”;化解“普九”債務1300多萬元;對邊遠地區教師實行補貼;引進教育、衛生專業技術人才76名。加強西埔、銅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重點鄉鎮衛生院建設,做好問題奶粉事件嬰幼兒免費診治。“東山關帝文化”和“東山歌冊”被列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展示點和示範區。計畫生育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人口自然增長率4.49‰,連續10年保持全省一類先進縣、第三年保持省級優質服務縣稱號。西埔、銅陵兩個城區數位電視整體轉換如期完成。再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縣”稱號,組織支援四川災區“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共捐贈453.5萬元。推動和諧社會建設,開展6次“縣委書記大接訪”活動;新增電子眼35處,提供法律援助64起。西陳路(二期)、西前路、學府路和城垵路等道路建設竣工投入使用;建成岐下、田尾陸島交通碼頭;總投資5億元的疏港公路首期5.2千米已征地76.67公頃,完成部分土方工程;投入250萬元,新建30處夜景工程,夜景工程總數達到82處;東山島外引水工程獲得省政府支持;銅砵110千伏輸變電二期工程投入使用。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投資4610萬元的雙東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投資800萬元的銅砵生物氧化塘基本完工,垃圾無害化處理場、生豬定點屠宰場完成選址等前期工作,銅陵垃圾中轉站、康美垃圾焚燒窯等一批鎮村垃圾清運、處理設施配套到位。深埋63家養殖場進排水管道280根,拆除海邊大排檔18家。開展全島綠化建設,完成造林391.93公頃,種植降香黃檀等各類名貴鄉土樹種18萬多株;投入1200萬元,配套西銅公路、金鑾大道及環島路段的綠化工程。獲得“國家級生態示範縣”稱號,前樓鎮通過“全國環境優美鄉鎮”驗收。

新農村建設

2008年,東山縣引導和扶持發展鋼質漁船,全年共發放漁船抵押貸款106筆3790萬元,新增鋼質漁船141艘,總數達291艘。加快蘆筍標準化栽培示範園區建設,蘆筍增產增收,價格創歷史新高;大力發展訂單蔬菜和無公害蔬菜,新增良種蔬菜面積330多公頃;造林336.67公頃,完成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年度任務。積極開展“建綠色家園,創富裕新村”活動,為8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提供降香黃檀、山桂花等珍貴樹種2萬株。農民得到更多實惠,投入60萬元,補貼推廣荷蘭4、5號蘆筍良種340多萬粒;發放石油價格補貼資金9468萬元;發放新建沼氣池補助款48萬元。納入省、市建設規劃的5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全部建成。“家園清潔行動”成效明顯,5個鎮34個村通過省級抽查驗收。銀行業支持新農村信貸綜合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效,農村信用社改革初步完成。防災減災能力不斷增強,投資390萬元,完成“六千”水利工程,除險加固病險海堤1800米、水庫2座;在全市率先建立大澳、宮前等7個實時防汛視頻監測點;推進漁工責任保險試點和農村住房保險,辦理漁工保險11965人,全縣農房實現100%投保。

民生保障

19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基本完成,全年投入240萬元,實現城鄉低保擴面提標,農村低保人均補差提高到61.67元,城鎮低保提高到125元,基本實現“應保盡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2.54萬人,參合率100%,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61%。完成杏陳埔頭地質災害點搬遷;發放廉租房補助383戶22.5萬元;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免雜費和貧困學生“兩免一補”資金637萬元;開工建設縣社會福利中心綜合樓;政策性漁船保險投保率達99.7%、漁工責任保險投保率達92%;發放機動漁船燃油補貼2.2億元;配套完善海上救助中心設施,籌集海難救助資金100萬元;全年落實惠民資金5.37億元,全縣人均受惠2622元。
2008年,東山縣被確定為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畫試點縣”。全面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雙高普九”及中國小危房改造工作穩步推進。加強重點衛生院建設,全面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率達到94.7%。全面完成低保擴面指標,農村低保補助標準由家庭年人均收入1000元提高到1200元,新增177戶、313人;城市低保擴面新增278戶、846人。在16個社區和19個行政村建立標準化勞動保障工作站,全縣新安置城鎮失業人員就業3113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359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經濟適用房和安置房建設進入實施階段。節能減排工作取得較好成效,國家級生態示範縣通過省級專家驗收。連續九年保持全省計生一類先進縣,榮獲省級“計生優質服務縣”稱號。連續2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縣”稱號。紮實推進“平安東山”建設,開通“首期城市報警監控系統”。妥善應對杜塘水庫水華事件,確保全縣人民飲用水安全。

名優特產

蘆筍

是一種多年生的連作蔬菜,有蘆筍乾、蘆筍茶、蘆筍酒、蘆筍小菜、蘆筍蜜餞等多種蘆筍食品。

蘆筍茶

東山蘆筍茶隨泡隨喝,常飲具有消除疲勞、抗衰老、減肥、利尿、通便秘、清火解熱、預防和治療各種癌症的特殊功效。

水產品

主要加工水產品有凍品類、罐頭類、魚糜製品類、乾脯類、鹽淹類、綜合利用類六大類。其中:冷凍吧?#93;魚、冷凍魷魚、冷凍蟹塊、蟹肉罐頭、冷凍魚糜、魷魚乾、目魚乾、鐵仔脯、幼魚堯乾、吧?#93;魚乾、海馬乾、紫菜乾、石花菜乾、魷魚絲、鹽漬海蜇皮、魚露、甲殼素、胺基葡鹽酸鹽等產品在國內外市場暢銷不衰。

金木雕

東山縣生產的金木雕是民間傳統工藝品,主要套用於建築裝飾、佛像、家具三大類,品種有掛屏、雕配畫、描金神、佛像圓雕等,成為建築、旅遊、家庭實用工藝品,或藝術陳列品。

貝雕

東山的貝雕是傳統工藝品,是根據貝殼的形狀花色,經過酸化、漂洗、磨光、雕鏤、剪裁、上釉、油漆、粘嵌等工序,運用拼粘法、浮雕法、支撐法、鏤空法處理,製作成多種多樣的貝雕工藝品。

珊瑚工藝品

東山縣珊瑚工藝品是傳統工藝,它瑰麗迷人,千姿百態,具有海島地方藝術特色,有蒼松古柏、岩洞水濂、懸崖峭壁、海底奇觀、亭閣綠樹等。

海柳雕

東山島的海柳雕聞名遐邇,以其造型奇特、色澤油亮、清雅別致,為福建省工藝品之上品。

龍蝦掛屏

又稱龍蝦板,是東山島民間工藝美術品。

海螵蛸雕

海螵蛸雕是東山縣一種獨特的工藝美術品,又稱為海螵蛸畫或墨畫骨畫,是採用墨魚骨為材料,經精心雕刻而成的浮雕工藝品。

海浮石

海浮石是自然造化的海產藝術品,千姿百態、瑰麗迷人,還可以入藥治病。

地方品牌

一、老大發號鋤頭
民國時期,老協利打鐵店的僱工甘麟玉,成為鍛工頭手後,在西埔自設“老大發”打鐵店。他鍛制的“老大發”號鋤頭,框和板不會脫離,板兩邊厚而中央薄,表面光滑、稍彎、硬度適中、掘地不粘土,頗受用戶歡迎。其銷售量在西埔數家打鐵店中居第一。1958年“老大發”併入縣機械廠,“老大發”鋤頭在本縣鋤頭質量評比中列為第一名。
二、青獅牌甘薯抽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銅山姚玉聰向台灣一位技工學習製造甘薯抽技術,在銅山生產青獅牌甘薯抽。由於產品質量高,單價雖略高於他人產品,農民都爭著購買。其銷路除鄰近各縣外,還銷往廣東,直至星洲(新加坡)。
1958年後,切絲機問世,甘薯抽停產。
三、紅葫蘆牌漁釣
清光緒六年(1880),柯文仔從雲霄縣遷到銅山,開設漁釣店,產品牌名“紅葫蘆”,因產品質優價廉,銷路逐步擴大到詔安、石碼、廈門、漳州、南澳、海門等地。民國時期,產品常供不應求,工人增加到10多人。1954年“紅葫蘆”漁釣店加入手工業合作社。1962年,漁釣生產工藝參加省小五金現場技術表演評比會,名列全省第二名。1973年成立漁釣廠,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並逐年增加,遂建新廠房,擴大生產。1984年生產12個系列300個不同規格的魚釣,銷往西歐、非洲、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出口量2000萬枚,其中“雙魚牌”和“鯨魚牌”漁釣譽滿國際市場。1988年有職工202人,固定資產38.4萬元,產值200.5萬元,利潤6.4萬元。
四、矽 砂
1958年,福建省地質局與漳浦地質隊調查東山矽砂資源,城關——梧龍——白埕——陳城一帶有矽砂廣泛分布。1983年,閩南地質大隊查清梧龍和山只礦區矽砂儲量共2.7億噸,其中玻璃砂6898萬噸,二氧化矽含量98~98.5%,儲量居全國首位,可與世界一些著名的石英砂礦相媲美。質量符合最先進的浮法玻璃生產工藝對矽質原料的要求(用途、銷售方面詳閱“廠礦”節)。
五、塑膠繩纜
塑膠繩纜原料是聚乙烯單絲,其產品有光股繩、花股繩、線型繩3大類43個規格,直徑最大的為64毫米,最小的為1毫米,每條長220米,1966年開始出口銷往國外。1966年定名為《雙魚牌》中國繩纜1號。1980年被評為福建省優質產品。產品暢銷國內,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巴基斯坦、伊朗、衣索比亞、加拿大、丹麥等國家。
六、微型水泵
微型水泵是1984年城關鎮鎮辦工業的產品,名旋渦泵。它具有高揚程、輕型的優點,適用於水井安裝自來水,果園供水,賓館高層建築供水等,也是實驗室使用高壓水內循環的良好配套。1987年該廠又根據四川、廣州等地農戶急需,研製成功25BK—15開式泵,它具有揚程高、造型美觀、使用輕便、耗電小的優點,適於農村灌溉使用。

名勝古蹟

風動石
在東山縣風動石景區,風動石就坐落在銅山古城東門海濱石崖上。風動石高4.37米,寬4.47米,長4.69米,重約200噸,巍然“擱”在一塊臥地凸起且向海傾斜的磐石上,兩石接觸面僅十餘平方厘米,大風襲來,巨石微微晃動;人推亦會輕輕搖動,蔚為奇觀,故名為“風動石”。
從側面看,風動石就像一隻玉兔,蹲伏在磐石之上,呈三角形,上小下大,底部是圓弧形,整塊石頭稍稍向海的方向傾斜,圓弧的底部與下面岩石的接觸面只有十多平方厘米,幾乎是懸空斜立,半座半垂,不經意間還真會找不到上、下兩塊岩石間的接觸面。在風動石左側下岩壁上,刻著明代霞山居士題寫的 “東璧星輝”四個大字,字型飽滿圓潤,端方渾厚。相傳,風動石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與其日月相伴,必能沾其靈氣,高中魁首。於是古時在風動石邊建有東山三大書院之一的“東璧書院”,又稱“魁星樓”,意欲與風動石交相輝映,得其靈氣,培育文人墨客,造就賢達能人。
風動石的正面是一個巨大的平面,上面刻有明永曆戊子二年(1648年)秋,巡撫路振飛題寫的“銅山三忠臣:黃道周、陳璸、陳士奇”。這三位都是東山先賢,黃道周任武英殿大學士,吏兵二部尚書;陳璸任七省軍務,陳士奇任四川巡撫。三位都是當時征戰沙場、堅貞不屈的風雲人物:黃道周因抗清失敗而被殺;陳璸、陳士奇則是因與張獻忠相遇,戰敗而被殺。為紀念這三位東山先賢,人們將這三位先賢的名字刻在風動石上,供後人憑弔。清康熙三十年進士陳汝鹹遊覽風動石,有感石上刻三忠臣姓名,寫下詩句:“何年鞭到故留蹤,袍笏吾將拜此中;飲羽醉歸真避矢,點頭頑化似因風。幡幢動處聞禪語,鱗甲秋時想漢功;石上依稀數行字,我來磨洗認三忠。”衷心表達了對三位忠臣的敬慕之情。風動石正面還題刻著毛澤東詞句“風景這邊獨好” 六個大字。果不其然。風動石依山臨海,氣勢雄偉,神奇無比,本身就是一道絕佳的風景。而站在風動石前邊遠眺:銅山古城如長龍般,雄踞海濱,蜿蜒於綠樹叢中;古城外碧波蕩漾,大海無際無垠;綠島星點,宛如天女散落之仙花;海面上汽笛聲聲,舟楫往來。回首內望,綠樹紅花,相互映襯;紅牆黃瓦,座落其間;操著不同口音的遊客,或駐足觀賞,或拍照留念,或閒坐小憩,各得其趣……這些,同樣都是賞之不盡的神怡美景。
谷文昌教育基地
谷文昌教育基地:谷文昌教育基地位於東山縣赤山林場防護林的小山丘上,方圓五百平方米。這裡靜靜地安息著一位東山人民永遠懷念的共產黨人——原東山縣委書記谷文昌。四周種植青松翠柏,芳草青青,花團錦簇,顯得格外肅穆壯麗。走進教育基地,花崗岩砌成的五大台級120小級的石階依山勢而上,在石階坡道的中間築一方形斜面巨大的花壇,花壇以綠草為襯,紅葉在其間組合成耀眼的“綠色豐碑”四個大字。拾級而上,在最高的石階上,豎著一座白色花崗岩雕成的谷文昌半身胸像,高2.75米,座寬1. 10米。這是一個沉思、剛毅的形象。沉思,是為戰勝風沙的執著思考;剛毅,是其綠化大地的頑強意志。塑像後面是谷文昌陵墓,墓碑上鐫刻著金光閃閃的“谷文昌同志萬古長青”九個字,墓碑後面刻著谷文昌的簡歷。陵墓很簡樸,水泥和塊石砌成的,規模不大,墓碑前的水泥供桌上,人們自發敬獻的鮮花、花圈和香案常年不斷。
教育基地右側有一座六角三層的塔式樓房,谷文昌事跡展覽室就設於此樓。展覽室由“艱苦創業,改天換地”、“一心為公,無私奉獻”和“一座豐碑,萬古長存”三大部分組成,整個展覽以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圖片和谷文昌同志生前使用公文包、筆記本、鋤頭、鐮刀、鐵爪笆、煤油燈、雞毛扇等實物、照片和翔實的文字,再現黨的好兒女、人民的好書記谷文昌同志的感人事跡。走進展覽室,一樓的第一部分展示谷文昌同志1953到1964年間,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如何帶領東山人民矢志不移,植樹造林、根治風沙,從根本上改變東山生態環境的動人情景。登上二樓,第二部分以連環畫的形式,展示了谷文昌同志和老百姓所發生的則則真實感人的故事,集中反映了一個共產黨人的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三樓的第三部分以大量的事實展示歷屆東山縣委如何弘揚谷文昌精神,使之成為推動東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及其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東山戰鬥烈士陵園
東山戰鬥烈士陵園位於東山縣西埔鎮石壇村後的石壇埔,距縣城西埔2里多,建於1953年,是省政府公布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山保衛戰是國共兩黨在大陸的最後一次戰役。 1953年7月16日,台灣國民黨當局為了策應美國的侵朝戰爭,為實現“反攻大陸”的美夢,拼湊四個主力團,兩個海上突擊隊和兩個傘兵中隊,約13000人,在軍艦、飛機和水陸兩棲坦克的配合下,悍然竄犯東山島。
面對十倍於我的敵人,東山島軍民英勇奮戰,最後在我援軍的強大攻勢下,共殲滅國民黨軍3000多人,敵軍倉皇從海上逃走。歷時36小時的東山保衛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戰鬥結束後,為了紀念為保衛祖國而犧牲的烈士,就在我軍民曾與國民黨軍隊浴血奮戰過的石壇埔,興建了方圓一公里的“東山戰鬥烈士陵園”,供後人瞻仰。
東山戰鬥烈士陵園建築雄偉壯觀。從北大門進入陵園,迎面是一座高大而莊嚴的“東山戰鬥紀念碑”,高13.8米,正面鐫刻“東山戰鬥紀念碑”七個金光閃閃大字。碑背面是原福州軍區司令員葉飛的題詞“烈士英靈,雄鎮海疆”。碑座由水磨青石貼成,上面刻有各部隊和福建省黨政首長的題詞。四周是花崗岩砌成的台階和精雕的白色欄桿,既美觀又堂皇。紀念碑的左側是烈士陵墓區,有四百六十五位烈士長眠於此。陵園中有黃繼光式的戰鬥英雄張學棟紀念塔。
右側的紀念亭造型美觀典雅,對聯:“赤膽赴疆場敵愾同讎鏖戰陣雲灑碧血,青山埋壯烈忠魂如在遍觀旭日照紅花”、“碧血結成勝利果,丹心開出光榮花”、 “戰地憶當年浪漫烽煙爭寸土,陵園瞻今日莊嚴碑碣足千秋”。
繞過紀念碑,便到了“東山戰鬥紀念館”里,紀念館共有兩層,占地250平方米,整個建築樸實而不失莊嚴。進入一樓展廳,正面是一幅象徵“熱愛和平,捍衛和平”主題的油畫。展廳右側是一座解放軍戰士塑像,左側是一個東山保衛戰大沙盤,展廳四周牆壁上懸掛十幾幅描寫東山戰鬥全過程的圖畫,形象地再現了東山戰鬥當時的情景。
登上二樓展廳,四周牆壁上展示的圖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英模風采”,展示了戰鬥英雄和支前模範的照片及事跡。第二部分是戰鬥中後勤保障和支前情況。第三部分是黨政領導的題詞。第四部分是“改革開放大潮中崛起”,展示改革開放後東山軍民繼承發揚東山戰鬥精神,發展經濟所取得輝煌成就。展廳中央是一排櫥櫃,陳列了英烈名錄、軍功章,以及繳獲的戰利品。
每年清明節,東山縣都要在東山戰鬥烈士陵園舉行大型悼念活動。平時經常有學生、戰士、幹部、職工、農民等各界人士前來瞻仰、憑弔,聽老英雄介紹東山戰鬥英雄事跡,學習當年勇士們為保衛祖國海疆不怕犧牲的精神。這裡成為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東門嶼景區
東門嶼又稱塔嶼,位於東山島銅陵鎮東側,整個島嶼呈“工”字形,面積80.514公頃。因其匯聚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之美,而被人們喻為“海上仙山”。與溫州的江心嶼、廈門的鼓浪嶼、台灣的蘭嶼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嶼。以其礁石奇異、洞泉甘醇、古蹟眾多而聞名於世,被列為福建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西遊記》《海之戀》《八仙過海》等電影、電視劇也都是將東門嶼作為外景的拍攝基地。因此東門嶼也稱“天然影棚”。
馬鑾灣沙灘度假區
馬鑾灣景區是東山最早開發的景區之一,海灣呈月牙形,視野極為開闊,海域海水清澈,無污染、無暗礁、無鯊魚。東北角有"三支峰"、"媽廟山"為屏,東南角有赤嶼等四個小嶼護衛。 沙灘縱深80~120米,後是寬達80--150米的人工防護林帶,林帶後是酒店群。景區整體呈海藍、沙白、林綠,綠林中隱現著紅牆綠瓦,自然景觀和海濱浴場各方麵條件得天獨厚,已成為閩南著名的會議中心和福建省的海濱渡假聖地。
東山國家森林公園
東山森林公園1992年原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的森林公園位於福建省東山島,與台灣海相望,公園區總面積861公頃,分設東門嶼旅遊度假區、烏礁灣海濱浴場健身區、西山岩遊樂觀光區三大功能區。東山森林公園牌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四季溫和、陽光充裕,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空氣清新,環境安靜幽雅。森林公園集森林景觀和海濱風光於珍本 。蒼翠的森林,湛藍的海水,潔白的沙灘,奇異的礁石,兀突的懸崖,幽深的岩洞。悠久的古蹟,令人目不暇接。烏礁灣享有“金色的沙灘。之美譽,具有綺麗的南國海濱風光,天藍、水碧、沙白、林密,海灣美。在蔚藍的寧謐中,呼吸海風,追逐海浪,盡情地享受海水、沙灘、陽光。
蘇峰山
蘇峰山,古名東山、川陵山,因其峰呈尖形,俗稱蘇尖山,是東山島的主要山峰,也是閩南名山。蘇峰山巍然屹立在東山島東南部,海拔274米,為東山島最高峰,面臨大海,拔地而起,高聳雄秀,峻峭宏偉,崖壁陡立,氣勢磅礴。
還有“寡婦村”展覽館、東山戰鬥烈士陵園、谷文昌紀念館、南正院景區、石廟山景區、八尺門海堤、西山岩風景區、烏礁灣景區、馬鑾灣景區、九仙山景區、東門嶼景區、金鑾灣景區、風動石·塔嶼國家AAAA級旅遊區等。

飲食

東山縣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選料精細,製作嚴謹,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飪界獨樹一幟,在海內外素有盛名。閩菜之首佛跳牆,原料珍貴,製作講究,湯濃味厚。雞湯氽海蚌,製法獨特,湯清味醇,清新靚麗,號稱百菜之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香芋鴨等福州名菜也獨具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按製作原料分類,可分為米類、粉類、澱粉類、乾果類、肉類和海鮮類等,尤以米、豆、糖為主要原料的最為著名。春節期間的紅、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冬至的搓等,是福州民眾喜愛的傳統食品。

習俗

“先祭谷公再祭祖宗”:在福建沿海,有一道三十多公里長的“綠色長城”,這是谷文昌任職東山縣期間的成就之一。他帶領全縣軍民植樹、治沙、引水,改造惡劣的生態環境。歷時十多年,成功地治理了風沙災害,綠化了全縣四百多座山頭,三萬多畝沙灘,終於使東山島成為“海上綠洲”。 1950年,谷文昌隨軍南下,途中接上級任命,赴東山島任職。當時的東山島,一年四季風、沙、旱、澇等自然災害肆虐,再加上解放前夕島上四千七百多青壯年被抓壯丁去了台灣,島上百姓無法求生,時常渡海逃荒。
谷文昌到任後,不僅帶領百姓植樹造林,更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將去台人員家屬的稱謂從“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妥善處理“大煉鋼鐵”等問題,使東山老百姓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都得到了極大實惠。谷文昌上任時的東山島,流行著一首民謠:“春夏苦旱災,秋冬風沙澇;一年四季,季季都有災”,老百姓苦不堪言。谷文昌帶領全縣軍民植樹造林,防治風沙,打水井、建水庫抗旱排澇,修公路、築海堤、建海港、造鹽田,為東山人民造福。即使在“文革”逆境中,他被下放到寧化,仍然幫助當地民眾發展生產,使糧食畝產超過八百斤,民眾親切地稱他為“谷滿倉”。 正因為此,東山百姓一直崇敬和懷念谷文昌。文革時期,他們借批判為名保護他;谷文昌調離東山後,他們還一直保持聯繫;九十年代,他們把谷文昌的骨灰移到東山,還組織捐款為谷文昌建紀念碑、紀念雕塑,每年清明都自發到陵園祭拜,“先祭谷公,再祭祖宗”成為當地民間新風俗。

民歌民謠

東山縣民間歌謠題材廣泛。有反映民國及其以前勞動人民艱苦生活的《長工歌》、《漁家恨》、《乞丐村十二個月歌》、《風沙無情田厝休》等;有反映男女愛情的《織網情歌》等;有歷史傳說的歌謠,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等;有宗教禮儀歌,如《洗佛歌》、《化緣歌》和帶迷信色彩的《觀姑歌》;有兒歌,如《紅公雞,刺紅鞋》、《天頂一粒星》、《虱母嫁給蛟蚤翁》、《搭手歌》;有童謠,如《草蜢公》、《月娘光光光》等。抗日戰爭時期,民間出現抗日歌謠,如《臭日本仔真無理》、《參加抗戰保家鄉》等。1950年5月後,特別在1958年全民創作民歌活動中,民間創作出許多新民歌、新民謠,有反映勞動人民新生活的《今年種作頂呱呱》、《一至十二月水果歌》等;有歌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溪水漲船就浮》、《織網唱歌頌黨恩》;有歌頌勞動熱情的《抗旱歌謠》、《螺號聲聲響嘟嘟》;有歌唱婚姻自主的《筍園情歌》、《十二相送兄參軍》等。縣文化工作者對民歌民謠進行發掘整理與發表,其中《罵漁霸》、《夜海曲》、《銅山十八景歌》、《拉網號子》、《漁家恨》、《搶魚歌》和《天頂一粒星》等被選入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漁歌選》。至1988年,共收集民歌民謠422首,輯成《中國歌謠集成·東山縣分卷》初稿。

諺語謎語

東山民間諺語內容豐富。有事理類的,如“有理講實話,無理講蠻話”、“真理不怕勢來壓,人正不怕影子歪”等;有修養類的,如“不怕路長,只怕志短”、“好心有好報”等;有社交類的,如“一人計短、眾人計長”、“見面三分禮”等;有時政類的,如“千好萬好,不如社會主義好”、“村看村,戶看戶,社員看幹部”等;有生活類的,如“在世不把父母敬,死後何必哭哀哀”、“人美不在貌”等;有自然類的,如“長五月,短十月,不長不短二、八月”、“日出東南紅,無雨便有風”等;有生產類的,如“人治水來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人要文化,山要綠化”等。至1988年,縣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輯成《中國諺語集成·東山縣分卷》初稿,內共2000多條。清末民國初,猜謎活動盛行。每逢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城鄉常舉辦燈謎活動。民國時期,城關燈謎愛好者自覺獻物組辦猜謎會,給猜中者發獎品。1950年5月後,在元旦、“五·一”勞動節、國慶節也舉辦猜謎活動。1978年城關地區的燈謎愛好者成立燈謎小組。1984年,燈謎小組派員參加龍溪地區舉辦的燈謎會。

民間故事

東山縣民間故事多,內容豐富生動。有人物傳說,如《黃道周點化鯉魚仙》、《東門嶼的青蛙》、《木雞腿的傳說》等,唐朝彝的《巧懲貪官》、《啞謎招賢》、《海生伯領航》等;有神話,如《龍虎獅象嶼的傳說》、《唱歌請太陽的傳說》等;有描述風俗民情的,如《祭海神》、《藥渣倒在路上的由來》等;有民間笑話,如《皇帝慰朝臣》、《吝嗇財主儉家》等;有生活故事,如《洞房打賭》、《張屠夫巧猜和尚謎》等;有動物故事,如《豬為何哆老鼠》、《比目魚的傳說》等;有閩台關係傳說,如《澎湖島美人樹》、《田螺姑娘》等;還有對聯故事、諺語故事、武林故事。經發掘整理後的民間故事,有的刊登在《海峽民風》、《福建通俗文藝》、《故事會》、《故事林》等文藝刊物上,《黃道周的故事》、《陳大人愚四佬》、《邱蒙巧殺知縣》等被選編入198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龍江傳說》一書。《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東山分卷》初稿共收入故事255篇,約22萬字。

島內歷史名人

唐文燦(1525~1603),黃道周(1585~1646),馬兆麟(1837~1918),林少丹。

著名戰役

東山島戰役,1953年7月16日,中國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金門防衛司令胡璉率1萬多國軍進攻福建東山島。因解放軍增援之故,17日撤退。此役是國民黨最後一次反攻大陸的軍事作戰行動。

縣城榮譽

東山縣,榮獲“閩南沿海三角區經濟開放縣”,“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福建最大的對台小額貿易港口之一”,“國家級鮑魚標準化養殖示範區”,“全國最大的蘆筍生產基地和矽砂礦區”,“福建重點漁業和鹽業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優質矽砂生產基地”,“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級生態示範縣”,“優秀旅遊縣”,“全國雙擁模範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等稱號。

本地主要商品

外貿、精細日用化工、《雙魚牌》中國繩纜1號、微型水泵、工業品、食品、漁業、水產品加工、蘆筍及深加工食品、鋤頭、白蘿蔔、大蔥、“鯨魚牌”漁釣。

潛在主要商品

石英砂(總儲量2.7億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