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舉賢良

漢武帝建元元年,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①。丞相綰②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③。”奏可④。是時,對⑤者百餘人,帝獨善⑥莊助對,擢⑦為中大夫。後六年,當元光元年,復詔舉賢良,於是董仲舒等出焉⑧。《資治通鑑》書仲舒所對為建元。按策問⑨中云:“朕親耕籍田⑩,勸孝弟,崇有德,使者冠蓋相望,問勤勞,恤孤獨,盡思極神。”對策曰:“陰陽錯謬,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必非即位之始年也。

注釋,譯文,

注釋

①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漢武帝下詔,命令薦舉賢能、良善、剛直、敢於直言進諫的人。
董仲舒②丞相綰:衛綰,早年跟隨漢文帝,護駕左右,因謹慎小心,為文帝喜愛,任中郎將。及至景帝即位後,衛綰仍為中郎將。七國之亂時,衛綰受封為侯,因他寡言敦厚,所以仍得景帝賞識。到武帝繼位後,行激進政策,所以很快罷免了他的官職。
③罷:罷免。
④奏可:漢武帝準許了他的奏疏。
⑤對:對答,回答漢武帝的提問。
⑥善:青睞,喜愛。
⑦擢:擢升,提拔。
⑧董仲舒: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使儒家學說得以發揚光大之人。景帝時董仲舒擔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提出自己的基本學術主張,並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漢武帝採納。此後,儒家學說盛行幾千年,成為人們立身行事的準則。出:出現,脫穎而出。
⑨策問:古時採用對答形式考試的一種文體,以經義、政事為主,帝王以此來選拔人才。
⑩籍田:公田。古代天子、諸侯徵用民力耕種的田。
勸孝弟:勸勉大家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
冠蓋相望:形容政府使者往來絡繹不絕。冠蓋,指官員的冠服和車蓋,代指官員。相望,互相看得見。
孤獨:孤寡可憐之人。
盡思極神:竭盡心思,集中精神。
陰陽錯謬:陰氣與陽氣交錯。
必非:一定不是。

譯文

漢武帝建元元年,漢武帝劉徹下詔,命朝廷大臣推舉賢能、正直、敢於直言相諫的人士。丞相綰上奏說:“所推舉的賢良之才,在回答皇帝問題時,有的引用申不害、商鞅、韓非、蘇秦、張儀這些人的話,惑亂朝政,請求皇上都不要重用他們。”漢武帝同意了他的上奏。當時,全國參加考試回答漢武帝所提問題的有一百多人,漢武帝唯獨喜愛莊助的回答,就提拔他為中大夫。六年之後,正是漢武帝元光元年,漢武帝又下詔推舉良賢人才,於是董仲舒等人脫穎而出,得以重用。《資治通鑑》上說董仲舒是建元元年參加的漢武帝選拔人才的考試。按照漢武帝所出試題中所說:“我每年春天都要到田地里看望耕地的百姓,勉勵大家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尊崇有品德的人,派出許多官員,慰問有功勞的人,撫恤孤寡的人,為此竭盡心思,全力以赴。”董仲舒回答說:“陰氣與陽氣交錯,大氣團充塞,芸芸眾生,少事乾,黎民百姓未能得到周濟。”可見,這並非是漢武帝即位那一年,即建元元年開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