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歌

漢歌(Han song),屬於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古漢族長江中下游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的原生態歌譜。數千年來流傳於民間,隨著中華瀕危奇技表演藝術團對漢歌的搶救發掘,《漢歌》自亮相以來,已曠世罕見空前震撼,極具感染的試聽感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純樸的原生態歌曲,如同清澈的泉水,渾然天成。《漢歌》是中國漢族古典歌譜穿越時空的天籟旋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歌
  • 外文名:Han song
  • 具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 起源: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
基本介紹,漢歌的傳承價值,漢歌的特點,漢歌的結構,漢歌分類,漢歌的核心,

基本介紹

標準西文譯名為 :Han song《漢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於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漢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對於中國古漢族長江流域的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是漢族文化的直接體現。
漢歌歷史上分布在長江中下游的方言區,目前主要流行於長江中游第二土語區,九江縣、德安縣、修水縣、瑞昌縣、星子縣、其中心區域在九江縣港口鎮望夫山一帶。花園村、港口村、劉倉村、茶嶺村、合橋村、白華村、永安村、赤湖、民間習慣稱這些地區為“漢窩”、“漢歌”。漢族漢歌代表性曲目有《盤古》、《夏娃》、《後裔》、《周林坡》、《歡喜歌》、《哭葬歌》、《情歌》、《迎客歌》、《祝壽歌》、《敬老歌》、《敬酒歌》、《育子歌》、《祭神歌》等。
漢窩地區以土堡,和漢歌而聞名。民族文藝方面,漢窩古往今來被譽為“歌舞之鄉”,至今還傳承著“行歌坐夜”之古風,流傳著數十種漢歌、漢戲、尤其是漢歌,以其神奇的多聲部合韻,震驚世界。
漢歌中心區域九江縣港口鎮望夫山
漢歌漢戲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漢歌以“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為主要演唱方式。漢歌需要5人以上的歌隊才能演唱,參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幾乎每個村都有歌隊,有的村多達10來個歌隊。對歌、賽歌一般在“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節日。更為有趣的是在當地王太公廟會期間村與村,舉行對歌比賽活動。那時,男女青年們不斷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對方,彼此含情脈脈,他們常常通過唱漢歌的這種形式初識相戀,直至結下良緣。
“飯菜養身,歌舞養心,”這是漢窩人常說的一句話,也就是說,他們把“歌舞”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漢窩人把歌舞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消除勞作疲憊,陶冶心靈和情操。漢窩人民視歌為寶,他們認為歌能表達生活的喜怒哀樂,傳遞思想,當地歌師被受漢窩人的尊重。於是他們世代都愛歌、學歌、唱歌,以歌為樂,以“會唱歌、會歌多”為榮,用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用歌來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歌與漢窩人的社會生活戚戚相關,不可分割,漢窩的各種民歌,特別是漢歌,便成了他們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漢歌是漢族古典歌譜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漢人的習俗、性格、心理、宗教信仰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漢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漢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漢歌的傳承價值

漢歌是中國目前保存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優秀古代藝術遺產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國民間古漢原生態音樂藝術。漢歌也是國際民間音樂藝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顆璀璨明珠,一經發現,世界樂壇廣泛關注。作為多聲部民間歌曲,漢歌在其多聲思維、多聲形態、合唱技藝、文化內涵等等方面都屬舉世罕見。
漢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而且是了解我國古代長江流域的社會結構、婚戀關係、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社會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然而,隨著人類現代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實施,漢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現代文化、外來文化和市場經濟的全面衝擊。漢歌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漢歌正面臨著後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境地。保護和傳承漢歌能對長江流域的古文化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漢歌是“古漢民族的聲音,古漢人類的文化”。瀕臨失傳

漢歌的特點

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漢歌編創的一大特色,也是產生聲音漢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友情、愛情以及育子、敬老、祭神、諸多領域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象徵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之聲,因此凡是有漢歌流行的村落,很少出現打架罵人、偷盜等行為,人們甚至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漢歌的結構

一般由“葉(大隊)”、“花(女隊)”、果(男隊)“枝(領唱)”、“徑(男女老少隊)”、“根(兒童隊)”,漢歌的演唱場合是比較講究的,除平時訓練外,漢歌在重大節日、和佛教道教祭天祈福的重大節日或者集體交往或接待遠方尊貴的客人時才能演唱。漢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領唱(獨唱)與眾唱相結合,與眾不同。
他的主旋律是在低聲部,高聲部是派生的。低聲部是眾唱的,聲音大;高聲部由1個或2、3個歌手在低聲部旋律的基礎上創造性的即興變唱。但有時高聲部也可為主旋律,即當低聲部唱一個漫長的持續低音時,唱高聲部的歌手以自己較為鮮明的旋律線,形成了相對獨立的變體,它雖源出低聲部,但都超過了低聲部的地位,而形成了主旋律。
漢窩人民個個能歌善唱,漢窩被譽為歌的海洋。漢歌講究押韻,曲調優美,歌詞多採用比興手法,意蘊深刻。漢歌一般由若干句構成一段,若干段組成一首,每首歌開始有一個獨立性段落,稱為序歌,中間部分由若干句組成,然後有一個尾聲部分,形成首尾呼應的結構。

漢歌分類

漢歌按其風格、旋律、內容、演唱方式及民間習慣又可分為八大類:倍高音、高音,倍低音、低音、中音、中高音、中低音、其中原生態的合音和聲是漢歌的最精華的部分。

漢歌的核心

這種歌強調旋律的跌宕,聲音的優美。歌詞一般短小,突出歌詞之間和之後相當長的襯字及曲調,拉腔時幾個歌手輪換唱高音,使高音之間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齊唱一個長音,與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襯,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雷鳴、擊石之聲、擊木之聲和蟲鳴鳥叫之聲,小河流水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