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人物全傳

漢書人物全傳

《漢書人物全傳》共分四冊,分別為《本紀》《列傳 1》《列傳 2》《列傳 3》,刪“表”、“志”,存“紀”,將“世家”併入“列傳”,全書人物共十二“紀”七十“列傳”,人物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人物,兩書都有記述。但由於作者思想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準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動。《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武帝以後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彪遺書和當時十幾家讀《史記》書的資料外,還採用了大量的詔令、奏議、詩賦、《漢著記》,以及班氏父子的“耳聞”。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錄入書中,因此比《史記》更有史料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書人物全傳
  • 外文名:All characters in Chinese books
  • 書名:漢書人物全傳
  •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 頁數:1917頁
  • 開本:16
  • 品牌:時代華文書局
  • 作者:班固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69199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一、市場上唯一紀傳版人物全傳,大眾愛看喜看。剔除志、表、書等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職官年代等艱澀內容,純粹人物傳記,滿足人物閱讀大眾需求。
二、提取人物名稱檢索,便於通俗閱讀。在原著基礎上,各篇提取、補全人物名稱,在目錄和篇目中明確標示人物與人物關係,便於專業人士、普通讀者查閱。
三、採用首都師範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電子比對技術和人工審校的雙重檢核,保證文字質量。
四、全書採用大字簡體橫排版,雙色印刷,緊扣大眾輕鬆閱讀需求。
五、出版家楊牧之掛帥任編委會主任,史學界、文史出版界專家聯袂把關推薦。

作者簡介

班固(32年-92年,即建武八年-永元四年),東漢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人。東漢時人,生於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卒於漢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歲。周殿富:各類著述10餘種,在大陸、香港、台灣出版;主要代表作有《楚辭源流選》、《三國大傳》、《生命美學的訴說》、《領袖政治學》、《第七崇拜》等

圖書目錄

第一卷本紀
卷一上高帝劉邦1
卷一下高帝劉邦36
卷二惠帝劉盈61
卷三高后呂雉67
卷四文帝劉恆74
卷五景帝劉啟96
卷六武帝劉徹108
卷七昭帝劉弗陵149
卷八宣帝劉詢161
卷九元帝劉奭190
卷十成帝劉驁206
卷十一哀帝劉欣226
卷十二平帝劉衎235
第二卷列傳
卷三十一陳勝項籍247
卷三十二張耳陳餘277
卷三十三魏豹田儋韓王信288
卷三十四韓信彭越英布盧綰吳芮299
卷三十五劉賈劉澤劉濞324
卷三十六楚元王劉交劉向子歆338
卷三十七季布欒布田叔377
卷三十八高五王385
齊悼惠王肥/趙隱王如意/趙幽王友/趙共王恢/燕靈王建
卷三十九蕭何曹參397
卷四十張良陳平王陵周勃子亞夫410
卷四十一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周緤439
卷四十二張蒼周昌趙堯任敖申屠嘉456
卷四十三酈食其陸賈朱建婁敬叔孫通464
卷四十四淮南厲王劉長子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濟北王劉勃483
卷四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499
卷四十六萬石石奮衛綰直不疑周仁張521
卷四十七文三王530
梁孝王劉武/代孝王劉參/梁懷王劉揖
卷四十八賈誼540
卷四十九爰盎晁錯570
卷五十張釋之馮唐汲黯鄭當時595
卷五十一賈山鄒陽枚乘子皋路溫舒609
卷五十二竇嬰田蚡灌夫韓安國641
卷五十三景十三王663
河間獻王德/臨江哀王閼/臨江閔王榮/魯恭王餘
江都易王非/膠西於王端/趙敬肅王彭祖/中山靖王勝
長沙定王發/廣川惠王越/膠東康王寄/清河哀王乘
常山憲王舜
卷五十四李廣孫陵蘇建子武682
卷五十五衛青霍去病李息公孫敖李沮
張次公趙信趙食其郭昌荀彘
博德趙破奴704
卷五十六董仲舒721
卷五十七上司馬相如743
卷五十七下司馬相如777
第三卷列傳
卷五十八公孫弘卜式兒寬801
卷五十九張湯子安世孫延壽816
卷六十杜周子延年孫緩緩弟欽831
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848
卷六十二司馬遷861
卷六十三武五子884
戾太子據/齊懷王閎/燕剌王旦/廣陵厲王胥/昌邑哀王髆
卷六十四上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主父偃徐樂906
卷六十四下嚴安終軍王褒賈捐之928
卷六十五東方朔949
卷六十六公孫賀子敬聲劉屈氂車千秋王訢
楊敞子惲蔡義陳萬年子鹹鄭弘973
卷六十七楊王孫胡建朱雲梅福云敞993
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子安上1009
卷六十九趙充國辛慶忌1034
卷七十傅介子常惠鄭吉甘延壽陳湯段會宗1054
卷七十一雋不疑疏廣兄子受於定國薛廣德
平當彭宣1076
卷七十二王吉子駿孫崇貢禹龔勝龔舍
鮑宣唐林薛方1090
卷七十三韋賢子玄成1120
卷七十四魏相丙吉1142
卷七十五眭弘夏侯始昌夏侯勝京房翼奉李尋1155
卷七十六趙廣漢尹翁歸韓延壽張敞王尊王章1186
卷七十七蓋寬饒諸葛豐劉輔鄭崇孫寶毋將隆
何並1215
卷七十八蕭望之子育子鹹子由1234
卷七十九馮奉世子野王子逡子立子參1250
卷八十宣元六王1261
淮陽憲王欽/楚孝王囂/東平思王宇/中山哀王竟
定陶共王康/中山孝王興
卷八十一匡衡張禹孔光馬宮1274
卷八十二王商史丹傅喜1300
卷八十三薛宣朱博1310
卷八十四翟方進子宣子義1328
卷八十五穀永杜鄴1350
……
第四卷列傳

序言

“中國的靈魂”與“將來的命運”
——橫排簡體《紀傳版二十六史》代序
出版一套以閱讀價值為宗旨的《紀傳版二十六史》,是我多年的夙願。儘管幾經組織,都或因資金短缺,或因時間精力兩不濟,或因選擇編校者之困難而未得成就。此次到書局來重操舊業,得安徽出版集團時代出版傳媒公司王亞非董事長、時代出版傳媒公司田海明總經理、韓進副總經理鼎力相助,並給以資金扶持,又得以有首都師範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的電子技術力量的強大支撐,並由書局副總武學同志偕一批文史資深編校人員直接操作,該項目終於啟動,首批書稿即將付梓,並將於2014年內全部完成。
該書為什麼稱“紀傳版二十六史”呢?就是把一部《二十六史》一分為二:把志、表、書部分全部略去,只保留紀傳部分。儘管下決心把它做成,但臨門一腳卻心懷忐忑。之所以不安,是這般所為實有對這樣一套傳世經典妄加閹割之嫌,有一種冒史學界之大不韙的危機感湧來。於是便去向文史界、出版界的一些資深師友投石問路。沒想到卻得到了老署長、中國大百科主編楊牧之先生的首肯,且極稱是一件好事,欣然同意出任編委會主任。然後又與史學界、文史出版界的專家學者趙毅、韓東育、胡維革、左克誠、李定凱、尹小林等師友商榷,竟然也毫無異議地全部贊同,並提出了許多好的建策。真得感謝他們的大力支持、鼎力相助。
即然已經有了種種版本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在市場上遊走,為什麼還要搞一套紀傳版《二十六史》呢?這就涉及本書的出版宗旨與足本《二十六史》的功用問題。
《二十六史》儘管諸史各不相同,但大體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敘事記人史論的紀傳,包括本紀、世家、列傳、屬國與相關獨立政權傳;一部分則是記載典章制度、經濟文化、科技、天文地理、風土人情、職官年代的志、表、書部分。無疑,這是研究斷代史專家們、歷史文學創作者們不可或缺的百科全書。但這套史書的讀者遠不止於此。而廣大的黨政幹部、文化知識者階層、一般文史愛好者又大多喜讀傳記部分,對於其他則視如贅物。所以購得此書如同花錢買了一個什錦水果拼盤,不管如何精美,但所食者只有一種;儘管心甘情願,也有暴殄天物之嫌,更何況要多花多少錢呢?
更重要的不是錢,對於閱讀者而言,在閱讀中的翻檢之苦似乎更難以忍受,筆者本人就深受其“害”。一部足本《二十六史》泱泱五千餘萬言,四千餘卷,只書、表、志部分就大約占去了三分之一的體量。如部頭較大的兩唐書,合計四百餘卷,表、志就占有近百卷;《宋史》五百卷,志、表占去近二百卷;《元史》二百卷,志、表占九十卷;《明史》三百卷,志、表占九十卷;《清史》五百三十餘卷,志、表占到二百卷。(這些都是概數)。而且在編次上,又常常用表、志、書部分把本紀與列傳部分分割開來,不管那些大史學家們有多科學、有多少道理,但對今天真正想閱讀史傳的人而言,卻是毫無道理而言,反無異是一種“災難”。就像司馬光做《資治通鑑》,第一部分便是《周紀》,名為《周紀》,但開篇竟是威烈王,讓讀者一頭霧水,哪是哪啊?原來他卻是想接續《左傳》的茬。這種想法你知道,但讀者怎么才能知道啊?你既然是“上起戰國”那就別用《周紀》。如把東、西周比做四肢,那么戰國不過是它的一條腿。這一點司馬光比我們先知深知多了,但我花錢要買的是全羊,你也說這是全羊,而我拿到手一看只是一條羊腿,就如同下聘禮要娶的是媳婦,嫁過來的卻只是腳後跟。開讀者玩笑呢?書是好書,就不該為讀者想想嗎?也難怪,那些史書,哪本是為了給那些沒文化的老百姓看的呢?而獨立的典籍至少要有頭有尾才好。書總是要給人看的,讀者才是上帝。而且原版《二十六史》在目錄與編次體例上,也多有不便閱讀查檢之處。
你去《史記》中查找莊子這樣大名鼎鼎的人物,在目錄上,你就找不到,你得去“老子韓非”合傳中去找。名為二人合傳,卻把莊子、申子這樣兩位大名鼎鼎的名人夾在中間,而且另無他傳。戰國時代的“四大君子”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前三個都在目錄中直冠其號,但你卻找不到信陵君,給他只冠了一個“魏公子”,既無其號,又不冠其名。《晉書》開篇目錄就是高祖宣帝、世宗景帝、太祖文帝,他們本來就沒做過皇帝,這些冠名都是在他們身後晉朝開國時才加封的諡號,非專家們誰能分得清哪個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呢?而且各書本紀目錄都只冠帝王諡號,有幾個讀者能從諡號中辨得出各代帝王誰是誰呢?你可以從尊、諱出發不直冠其名,但後世讀者要查找一個人有多不方便呢?這些,在《紀傳版二十六史》中都進行了補加,哪怕史家們有多大的非議,我們還是方便讀者至上吧。更何況並無什麼傷筋動骨、無傷大雅之處。
不管史書有多少種,在國人心目中最有名氣的還是《二十四史》,加了《新元史》就是《二十五史》,再加《清史稿》就是《二十六史》;把《二十六史》中的志、表、書刪除,就是今日之《紀傳版二十六史》。魯迅先生當初頗不以這些正史為然,曾說過都不過是一些“相斫書”,但他深讀後對這些史書重新評價道:“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那么魯迅為什麼說這裡記載著“中國的靈魂”呢?應當是指史書紀傳中的許多優秀人物代表了中國人的精神、節操、文明吧。有毛澤東評點史傳人物為證。
毛澤東最喜歡讀的便是《二十四史》。儘管他有許多批評史書的話,說史書為學者、長者、帝王諱,很少真實,但他同時也講,了解歷史你不看史書看什麼?要想研究中國歷史,還是“必須扎紮實實把《二十四史》學好”。他說自己被史書迷住了。被史書中的什麼“迷”住了呢?人物。基本兩條:一條就是魯迅所說的“中國的靈魂”,一條就是“將來的命運”,而這兩條都體現在那些歷史人物身上,而絕不在那些志、表、書中。我們無意貶低這部分珍貴的史料價值,但歷史是人的歷史,民族精神只能去代表人物身上尋找。更何況正史人物傳記絕非只是帝王將相,民間人物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毛澤東在讀《東漢書》時,評價嚴光道:“光武出而辦天下事,光即力講氣節,正風俗而傳教於後世。且光於專制之代,不屈於帝王,高尚不可及哉!”在讀《南史》的“陳慶之傳”時批註為“再讀此傳,為之神往”。還有論臧質為“豪傑之士”,稱曹景宗“亦豪傑哉!”甚至號召我黨幹部“應學韋睿作風”。在讀《新唐書》中那位不屈於武則天與酷吏淫威的大法官徐有功傳時,稱讚道:“以身殉志,不亦偉乎!”讀田弘正、王承元二傳則稱之為“兩個好將軍”,而且對許多傳主包括十幾個帝王都有很多的評價。顯然這些都是側重於精神上的、氣節上的、節操方面的評價。那樣的一個偉大人物且對古人有“高尚不可及”、“為之神往”,稱之為“豪傑”、“不亦偉乎”等這么高的評價,至少說明那些帝王將相也未必就都是垃圾。更何況史傳人物中還有那么多不計生死名利的節烈、孝廉、忠義、仁德、智慧之士;那么多正直、無畏、愛國、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的忠臣、英雄人物,這還不是“中國的靈魂”嗎?而毛澤東更注意的是從歷代政權興替、國之榮衰、民生民心的實史,從歷史人物生死成敗、得失榮辱、沉浮窮達的命運中,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古為今用,揚棄式地繼承發展以免重蹈歷史的覆轍,這還不是“將來的命運”嗎?尤其是那些史學大家們對歷代帝王、傳主的評價,多有極精彩,於今仍有鏡鑒意義的史論,十分值得咀嚼回味,價值無窮。這些也許正是史書之所以得以傳世的真正價值所在,而這些都集中反映在人物傳記中。並非有意褒貶表、志、書的價值,匠人不做廢物,只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各取所需而已,而大眾所愛所需卻是鐘情於史傳。這也正是本套紀傳版歷史讀物出版的動因之一。
為什麼在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的各類歷史讀物中,唯正史自《史記》以降而三史、四史、五史、十三史、十七史,一直滾雪球般滾成了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史,代代相傳而不泯滅呢?需知真金在,豈銷鑠?有它的套用價值。這些歷史人物的傳記,絕非只是為他們樹碑立傳的,而是向後世之人提供了一面面鏡子,用他們的生死存亡沉浮得失為後人昭示了一種道,一種歷史生存法則。古人多以經學論道,史書記事分而言之,“經以載道,史以記事,史與經不可同日語也”。其實真正的“道”無不深寓於人的社會活動與種種不同的命運中。就如同甘蔗的糖,絕不在你的“糖分”中,而存在於每一根甘蔗的細胞中一樣。所以就是終生以經學為宗稱聖的孔子,在刪定《左傳》時都講:為述王道之大者,“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其實史書所載述寄寓的絕非只是王者之道,無論對於治國治事,安民治家,修身做人,從事各業者,都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道”的啟迪。因而,《史記》與《資治通鑑》的作者、注者同稱:有國而為人君者而不知史鑑,那么就會前有讒者而不見,後有賊人而不知,想要圖治都不知從何入手,想要避亂都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者而不知史鑑,那么就會雖熟讀“五經”而不知哪一條合時宜,一旦遭際變故都不知道如何變通權衡,那便一定是上不能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者如果不知史鑑,那么想圖謀通達光宗耀祖,則必身敗名裂且為先人招辱,而且做事無論成敗都不足以立世垂後。所以後代史家又說:“道無不在,散於事為之間,因事之得失成敗,可以知‘道’之萬世亡(罔)弊,史可少歟?”筆者再加一句:“紀傳可少歟?”
為了忠實於原著,保存其史料價值,本書對各傳除方便讀者閱讀增補調整了一些傳主名稱外,均保留原貌。而且又在現有橫排簡體版基礎上,斥巨資耗時日勞人力,做了電子技術與人工的雙重通校檢核。相信《紀傳版二十六史》的出版,定能受到廣大文史愛好者的鐘愛。並歡迎批評教正。值該書付梓之際,僅以此文代序。

周殿富
2013年聖誕節於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