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人群骨性安氏Ⅲ類錯頜畸形的遺傳機制研究

漢族人群骨性安氏Ⅲ類錯頜畸形的遺傳機制研究

《漢族人群骨性安氏Ⅲ類錯頜畸形的遺傳機制研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陳鳳山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族人群骨性安氏Ⅲ類錯頜畸形的遺傳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陳鳳山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人群常見的骨性安氏Ⅲ類錯頜畸形(SAC3M,患病率約10%)嚴重影響口腔功能和顏面美觀,臨床治療困擾口腔醫生,其發生機制也是頜面發育研究的重要課題。遺傳在SAC3M發生髮展及嚴重程度差異中起重要作用,但具體不清。本研究擬在已建標本庫及最佳化Solexa平台上系統篩查與骨發育、代謝調節等相關的基因約350個,確定常見(MAF≥5%)、少見(1%≤MAF<5%)單核苷酸多態對SAC3M的貢獻,並篩檢潛在的稀有變異。研究分為:①發現階段:對500例重度SAC3M病例及500例對照目標外顯子測序(總長度約670K/個體),發現與SAC3M相關的遺傳變異;②驗證階段:對陽性常見及少見變異在另外2000病例及2000對照中進行基因分型驗證,同時探索不同嚴重程度及ANB(作為數量性狀)的遺傳變異規律。本研究將為SAC3M分子分型及個體化治療提供依據,並為頜面發育遺傳機制研究提供思路。

結題摘要

骨性安氏III類錯頜畸形(SAC3M)是一類常見顱頜面發育畸形,在我國發病率超過10%,嚴重影響患者口頜功能和顏面美觀。通常認為SAC3M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其中,遺傳因素在SAC3M的發生、嚴重程度及治療預後中起重要作用,但具體尚不清楚。本課題致力於探索遺傳變異對SAC3M的貢獻,在共約2500例SAC3M病例及正常對照樣本中通過兩階段的關聯研究,系統篩查了與骨及軟骨發育、代謝和調節等相關的396個基因。首先,在第一階段對約500例病例及對照通過目標區域深度測序及常見變異進行關聯分析,發現了24個與SAC3M 發生相關的常見遺傳變異位點;在第二階段就第一階段發現的遺傳變異並結合最新報導與SAC3M相關的變異對約2000例病例及對照樣本中進行了一代測序(mf-RFLP和SNaPshot)擴大樣本驗證,確定了中國漢族SAC3M人群的遺傳變異譜。其次,對罕見變異採用單個基因內所有突變理論頻頻數的累積效應(Burden test)結合功能打分,發現了與SAC3M 發生相關的3個罕見遺傳變異位點。另外,通過分析SAC3M嚴重程度的特徵性代表指標——ANB角度與遺傳變異之間的相互關係,建立了SAC3M的遺傳學預測模型。此外,通過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細化SAC3M患者表型類別,發現SAC3M表型分為4個聚類,為SAC3M疾病的進一步分類和臨床診治提供了新的參考。通過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對SAC3M患者表型降維處理,將代表表型的主成分與各通路常見變異進行關聯分析,發現了位於FGF7基因3’UTR的常見變異rs372127537解釋了SAC3M的骨面型垂直向不調。通過上述研究,本課題組總結了SAC3M表型的分類特點,發現了一批與SAC3M發生相關的基因遺傳變異位點,建立了SAC3M的遺傳學預測模型,細化了遺傳變異與SAC3M表型的相關聯繫,拓寬了正畸領域對SAC3M遺傳學致病因素的理解,為進一步探索SAC3M表型與遺傳變異之間的規律提供了線索和基礎。在本基金的資助下,已發表SCI論文4篇,國核心心期刊論文1篇,培養研究生5名,並舉辦國內學術會議2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