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二黃

漢二黃

漢二黃又名漢調二黃、山二黃。漢二黃是陝南地區僅次於南路秦腔(漢調桄桄)的大型戲曲劇種之一。漢二黃表演藝術家多年來一直以悠揚的曲調,豐富的戲劇內容,樸實的表演,撫慰著眾多普通山民的魂靈,豐富著他們平靜的生活,漢二黃就是從民間走來的,並吸取了民歌的智慧、民歌的曲調、民歌的通俗易懂、民歌的某種優雅之處和漢劇的種種章法,進行了自然的融合,這不僅提高了民歌的品位,也提升了漢劇的藝術品格,使其表演更加自然、優美、感人,更加的有影響力感染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二黃
  • 對象:調二黃、山二黃
  • 地點:陝南
  • 對應:大型劇種
劇種由來,評價,

劇種由來

漢二黃
由於受市場經濟和現代傳媒業的衝擊,古老的漢劇藝術從20世紀九十年代起步入了發展低谷,面臨失傳的危險,解放後陝西全省組建的13個漢劇團紛紛解散。安康漢劇團為全省唯一保留並不斷發展的專業團體。在省市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漢濱區實施了漢劇保護工程,通過開辦漢劇學員班培養接班人,蒐集整理印製了總字數400餘萬字的《陝西漢劇劇目、音樂、臉譜》、改造劇場,選拔急需專業人才進入劇團工作等系列措施,使漢劇在安康的發展從沉寂逐步走向了復甦,完成了一些搶救性保護工作,恢復一批專業劇團和上演劇目的同時,安康、漢中、商洛、西安等地相繼出現了專業或業餘的研究團體。
在“二黃研究會”帶動下,一些二黃愛好者,正將它列為自己的研究項目,這又將推進二黃劇的發展和提高。安康學者束文壽的研究成果《論京劇聲腔源於陝西》,在獲榮獲第二屆王國維戲曲論文獎一等獎並在《中國戲劇》等多家專業期刊發表後,其漢劇是京劇之母的觀點已初步得到戲曲史研究界的認可。這一研究成果,使漢濱區至今保存的漢劇音樂、臉譜、劇目等藝術資料,在京劇和其它相關劇種的產生流傳,中國戲曲文化發展流向等學術研究上,具有“活化石”的作用與價值。2003年,陝西省文化廳授予漢濱區“陝西漢劇(漢調二黃)之鄉”稱號,2006年,漢劇(漢調二黃)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

評價

“漢二黃”不僅僅是一種表演藝術,也是一種文化傳播的別樣手段。在漢二黃的表演當中,把中國人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對愛情的忠貞,對勞動的熱愛,對生活的嚮往,一一地藝術地表達出來、灌輸下去,對竹溪人的人文品德是一種很好的滋養和發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