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龍江龍舞道具製作技藝

漢中龍江龍舞道具製作技藝

漢中龍江龍舞道具製作是一種古老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傳統的一種習俗。龍江在古“褒國”境內,早在一百二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南鄭梁山龍崗寺與龍江隔江相望,近在千米。詩經《漢廣》中所載的昔漢游女所游之處的漢廟堆就指今日龍江鎮境內的孤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中龍江龍舞道具製作技藝
  • 分類:手工藝
  • 地區:陝西省漢中市
基本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相關器具與製品,

基本簡介

龍江自古地處漢江,黑龍江(今褒河)環抱之中,夏秋之季,常遇洪澇,乾早之災,故歷史上有敬天畏龍之習。當地民間敬龍舞龍習俗久遠,製作龍舞道具也隨之應運而生。

歷史淵源

龍江舞龍,據鎮內周營村“雙龍寺”內碑文記載,“明初此地敬奉神龍,嘉慶二年修建寺廟”。這裡敬奉神龍與夏禹興起時,這個龍的部族一起“行域外”南征北戰,這個龍氏族又以褒人之神化為二龍,伏羲氏族始終在漢水流域活動著有關。至今,在龍江龍氏家族在三個村存在。位於褒河下游的新營村臨江建有“望江寺”。這充分說明早期人們在這裡已有敬龍舞龍,敬龍祈雨活動,距21世紀已有600多年歷史。
全鎮近—半村民沿江居住。千百年來,老百姓在這裡繁衍生息,飽經了乾旱和水患的苦難,村莊、耕地被淹沒,人畜被大水吞走,經歷了三年二不收的苦難遭遇。人們沿江修建龍王廟,搭建祭台,供上全豬、全羊、全雞,焚燒香紙,叩拜龍王,乾旱時為祈雨求水,雨淋水患時為祈福保全寧,豐年時為表達感恩之情,年節時為求吉祥福運。轄區尚存敬奉神龍的寺廟,井神廟20餘處。敬龍、舞龍已成為當地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各村都有舞龍隊伍和製作各種龍舞道具的藝人。
早期舉行祭祀活動以草龍扎制為主。明清時期,沿江村民多以稻草、柳條、蘆葦葉、龍鬚草,布料為主扎制而成,以在寺廟、沿江舉行祭祀活動為主,牽頭由寺廟主持或氏族長輩。
民國時期,一般由當地地頭王操辦祭祀活動,大多以布龍,握桿龍為主。
解放初期以農會為主持,制龍成為人們的民間樂趣,習俗,屬興盛時期,年青人入伍,歡送勞模,豐收慶賀,年節喜慶都以製作龍、組織人員揮舞迎送慶賀。“文化大革命”時期龍舞被做為“四舊”“牛鬼蛇神”而禁止,與此有關的道具燒砸一空;八十年代初期,龍江鎮成立了文化站,在文化站的引導下,各村的舞龍又重新掀起了熱潮,製作龍舞道具得以恢復。

基本內容

龍江龍舞的道具以草龍、板凳龍、握桿龍、彩龍(布龍)四大部分組成。現存的有四類十二項不同特點,不同表演方式的龍製作和造形。
一草龍。草龍分三種:一是早期人們用柳條編制而成長約五米,直徑十五至二十公分,二人揮舞,頭一人,尾一人手舉二節,大都用來祈雨。二是用龍鬚草(又名鋼草)編制而成。由骨架,長繩(龍鬚草合成)長約11—13米分九節,直徑30公分左右,一般為水患時祈求保佑敬奉揮舞。三是用稻草(上呈糯米草,又名酒穀草)編制而鹹,由骨架,長繩組成,頭尾骨架用竹篾綁紮,長約13-15米,也可長、可短,分七節、九節、十一節,直徑17-30公分左右,一般為喜慶豐年或節日揮舞。
草龍有一種最原始的製作方法就是將糯米草或普通稻草辮在一起,合成粗約13-15公分不等,一般分三股,木棍插入草辮,用繩子固定,揮舞者光著膀子,大多用於寺廟祭祀活動,揮舞要用火把點燃龍頭,邊舞邊著,燃燒完為止,人們稱其為火龍。
二、板凳龍:一般由一條三條腿長凳為骨架,腿高約30-50公分,凳面寬10-15公分,長1.2-1.5米,長凳單腿一頭用稻草或竹篾作成籠骨架綁紮成龍頭,中間用稻草綁成起伏的龍身,另一頭(雙腿)用稻草或竹篾作成籠骨架綁紮成龍尾,龍身用紅布裝飾,龍的頭部為一條腿,尾部兩條腿,構成三條腿凳子,三人翻轉揮舞。
三、握桿龍:龍身部分用長1.4丈,粗約20-25公分元木作為龍身,兩頭各用竹篾製作成龍的頭、尾,兩端垂直打孔,豎裝木樁,用於固定表演者之用,中間用竹篾製作成龍的身,固定在長桿上部,外表進行表糊,用顏料繪畫龍身。底座一般有兩種作法,一是二人肩抬行走,常用一根長1.8米,粗8-10公分木槓放在龍身平衡點的下部做為支撐點,抬起後龍的頭尾上下起伏。表演時童男、童女化妝固定在頭尾兩端。二是早期用牛車,後用拖拉機,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用汽車做為行走工具,人抬部分改為1.5-2米高架子支撐龍身,表演時可上下起伏,也可旋轉360度,旋轉可快可慢,表演時給人留下驚、懸、奇空中飛翔之感。
四、布龍:布龍(又稱彩龍)頭尾用竹篾木棍編制,釘做成骨架,裱糊、著色,龍身用竹籠長繩四根串起,用各種顏色布料製作而成,一般粗25-38公分,長9--25米,也可長達40多米,分七節、九節、十一節、十三節或更多節不等,但必須是單數。

基本特徵

草龍屬當地由最原始龍崇拜、祭祀活動演變成今天的由草類編制的各種早期帶有工藝作品,既存在想像中的龍的形體,又屬於一種地方手工藝術品,揮舞給人以活龍、活顯之感。
特徵:
1、與地域生產、生活的緊密性。
龍舞道具製作工藝與人們的地域地理條件,生產環境緊密相關。隨著社會進步,龍舞演化為一種慶典祝豐,文化興助的娛樂形式。龍——製作工藝也隨之亞化。
2、製作材料的特殊性
草龍製作在這裡較原始採用的材料有蘆葦葉、柳條、糯米草(又名酒穀草),龍鬚草(又名綱草)。草龍編織自成體系,地方性很強。
這些材料在沿江一帶隨處可取,堤壩柳樹成陰,堤內隨季可種稻穀,龍鬚草河灘遍地生長,資源較為豐富。
蘆葦葉採集成熟葉片,曬乾後用硫磺熏後呈白色,光澤好。
糯米草,龍鬚草經過燒開的水加入適量食鹽浸泡,涼乾後再用顏料按段加色蒸煮編織具有韌性,耐高溫,不怕雨淋,光澤較好。
3、製做工藝的精細性
一條成形的草龍或握桿龍,板凳龍,彩龍,從取材到完全製做結束,50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沒有文字記載,仍靠千餘年來那樣仰靠師父,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教,憑悟性、靈感、靈巧來掌握。各種龍的形體編織、製作自成體系,地方性很強,採用當地材料,龍江鎮的工藝,選用不同材料,不同編染技術,可編織出不同顏色龍的形體和種類,編織工藝細膩,保持一種原生態風貌。
木棍(手柄)要求光滑,做鉚講究,竹篾薄厚均勻,編織龍體魚鱗考究,頭尾編制著色細膩,工藝複雜全靠技藝來完成。
4、製作工藝的藝術性
龍江草龍編織技藝是全國最具有地方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間表演藝術和工藝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積澱和眾多的手工藝種類,廣泛的社會影響。
草龍可長、可短、可粗、可細,除龍骨架用木棍在一頭做鉚,用竹篾外,龍的整體為魚鱗狀,光澤奪目,體現鮮活。揮舞翻轉尤如龍翻騰。由於整體通風透氣,表演時阻力較小,揮舞體現一個“輕”,速度力求一個“快”。老人、小孩、婦女均可揮舞。也可說是一種極好工藝品,在製作工藝上已超過布龍製作藝術。小巧玲瓏,體現了漢水流域山清水秀、回歸大自然的強烈感覺。

主要價值

1、研究“漢水文化”的鮮活資料。
現存的龍江龍舞道具製作技藝及其由此而產生舞龍活動,為研究漢水流域特別是漢水上遊人們古今的文化信仰、生產習俗、娛樂習俗、節日習俗提供了第一手可供佐證研究資料。
2、研究龍舞文化的“活化石”。
龍舞是中華“龍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龍舞道具的製作技藝及其演變,又是研究龍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龍江鎮龍舞道具的製作工藝,門類多樣,技藝精湛,富於變化,一些技藝與成品又具有原生態的特點,成為研究龍文化及其分支龍舞文化的活體佐證資料。
3、傳承龍舞藝術的物資支撐。
龍舞是優秀傳統民間文化藝術,歷史悠久,門類眾多的龍江龍舞,在龍舞大家族中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而這一藝術形式的傳承,需要龍舞道具製作技藝的支持。龍江龍舞道具技藝的傳承,特使具有龍江特色的龍舞得以“活態”傳承。
4、具有活躍民眾文化和一定的開發利用價值。

相關器具與製品

握桿龍、板凳龍、草龍、彩龍製作時共同所使用的工具有鋸子、推刨子、琢刀、手工鑽子、斧子、釘錘,竹篾刀。
握桿龍所需材料有元木、木棒、鐵骨環、竹篾,多種顏色紙、麻絲、漿糊,各種顏料。
板凳龍所需材料有木板、木棒、竹篾、紙張、麻絲、漿糊、稻草、布料,各種顏料。
草龍所需材料有稻草(上呈糯米草)、龍鬚草(又名綱萆)、棕絲(棕樹板)、竹篾、木棒、麻繩、漿糊、食鹽、紙張、麻絲,各色顏料。
彩龍所需材料有竹篾、布料、木棒、麻繩、紙張、漿糊、麻絲,各色顏料。
表演時以打擊樂,吹奏樂相配合,打擊樂器主要有大鼓,大鑼(社鑼)、小鑼(馬鑼)、土鈸、蘇鉸。吹奏有二馬駒(自製、類似長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