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

漢中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
各縣區人民政府,漢中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工作部門、直屬機構: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五新”戰略安排部署,立足我市綠色循環、生態宜居的基本定位,主動對接中省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圍繞產業鏈布署創新鏈,為實現漢中經濟轉型升級、追趕超越、“三市”建設目標,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目標
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統攬,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抓手,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為重點,圍繞六大產業創新需求,推動要素整合和協同創新,著力破解創新發展技術瓶頸,不斷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提升科技創新服務水平,促進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到2021年,在創新能力方面:年度專利申請量達到2000件以上,每年取得50項以上自主智慧財產權成果,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100項以上;全市累計擁有自主創新產品和國家級新產品200個,轉化各類科技成果300項;年度技術契約成交總額達到2.8億元。在創新體系方面:爭取建成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全力打造2—3家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爭取實現創新型試點縣區全覆蓋,新增國家、省、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等科研開發機構30個,多點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全市全要素生產率達到45%以上,力爭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全市生產總值的2.5%以上。在產業發展方面:建立科技型企業培育資料庫,培育成長性好的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和科技型企業100個以上,產業科技創新聯盟10個,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5%以上。在科技服務方面:建成漢中市科技資源統籌中心,推廣創業苗圃、創客空間、創業公寓等新型孵化模式,形成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星創天地,雙創平台總數達到30個。統籌落實人才優惠政策,抓好現有人才培育升級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充分調動科技人才創新積極性。
二、主要任務
(一)打造科技創新新高地
1.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步伐。積極實施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五工程一計畫”(產業轉型升級工程、企業創新主體培育工程、科技平台建設工程、創新型市縣區聯動建設工程、人才振興工程和體制機制創新計畫)各項任務,加強部門聯動和督導落實,爭取實現創新型試點縣全覆蓋。(市科技局牽頭,創新型城市建設各成員單位配合)
2.積極支持園區建設。堅持以園區基地創新發展為承載,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向園區集聚。跟進做好漢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升級工作,積極支持寧強循環經濟園等有條件的園區創建省級高新區。大力支持航空智慧新城、漢中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洋縣有機產業園和鎮巴縣中藥材農業科技園區等中省重點科技園區發展。探索建立專利導航產業創新發展機制,建設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集聚區。(市發改委牽頭,市工信委、科技局、農業局、航空智慧新城管委會、高新區管委會配合)
3.推動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推廣“一縣(區)一產業”“一縣(區)一高校”“一縣(區)一院所”等合作創新模式,引導各縣區按照鏈條思維、清單管理的要求,圍繞縣域產業重點,列出技術需求清單,精準組織科技攻關和技術引進,突破技術瓶頸。建成鎮巴、陝西理工大學中藥材試驗示範站,留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洋參試驗示範基地,略陽縣烏雞等一批試驗示範站。(市科技局牽頭,陝西理工大學、漢中職業技術學院配合)
4.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強化市場導向,促進創新鏈、產業鏈相互融合。高端裝備製造產業,以高端裝備製造業智慧型化、精密化、集群化為主要發展方向,以陝飛公司、中航電測、萬利航空、漢江工具機、漢江工具、燕航精工等為龍頭企業,全面推廣套用以綠色、智慧型、協同為特徵的先進設計技術,打造裝備製造業與現代化服務業聯動發展的新型產業鏈。綠色食藥產業,以生物醫藥、有機食品為重點,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陝西理工大學、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等大專院校與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為助力,農業生產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試驗示範基地為平台,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支點,推動綠色食藥規模化、品牌化生產,重點打造6大特色循環農業產業鏈。新能源產業,依託西安交大動能學院、西北工業大學、陝西理工大學、陝西東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陝西省工業自動化重點實驗室,加大產學研合作和成果引進力度,積極推廣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源、氫能等新型能源發電技術和設備套用。智慧型製造產業,以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為發展方向,充分集聚區域內外創新資源,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無人機製造和套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形成一批創新和帶動能力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重點打造12條工業循環產業鏈。現代材料產業,依託洋縣現代材料工業園、陝鋼集團漢中公司、陝西有色集團和陝西理工大學等,重點發展特種高端金屬材料;積極布置發展石墨烯、杜仲膠等前沿非金屬材料和高性能複合材料,培育形成特種金屬功能、高端金屬結構、先進高分子、新型非金屬、高性能複合材料多元化發展格局。(市發改委牽頭,市工信委、科技局、農業局配合)
(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5.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企業。以《十三五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建設規劃》和《漢中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為引領,著眼智慧型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儲備庫,加大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力度,重點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100家。對新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給予5萬元一次性後補助獎勵。(市科技局牽頭,市工信委、財政局、國稅局、地稅局配合)
6.加大項目組織實施力度。堅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圍繞中省確定的重點研發方向,組織實施一批科技創新型項目,加速攻關、轉化、產業化進程。落實“網際網路+”、《漢中製造2025》行動計畫,鼓勵先進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現代農業等領域企業開展眾包設計研發與網路化協同製造。鼓勵企業主動承擔國家、省、市各類重大項目,對獲得國家和省重點支持的重大項目,市本級給予一定的資金配套支持。(市發改委牽頭,市工信委、科技局、農業局、商務局、財政局配合)
7.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明確企業研發投入獎勵標準,規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幅應高於年度銷售收入增幅的1%,研發投入強度高於4%;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應高於6%或企業研發費用總額占成本費用支出總額的比例超過30%,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以上。對達標企業超過規定標準的部分,按其實際發生額的20%給予不超過10萬元的獎勵。(市科技局牽頭,市發改委、工信委、財政局配合)
(三)完善公共技術和服務平台體系建設
8.創建產業研究院。建設綠色循環研究院,圍繞12條循環工業產業鏈和6條循環農業產業鏈,支持和鼓勵我市重點行業龍頭企業、規上企業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產業研究院,不斷完善和延伸產業發展鏈條。在我市新建研究院或分院,建設方案經評估對我市產業發展支撐引領作用顯著的,市政府將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市發改委牽頭,市工信委、科技局、農業局、財政局、陝西理工大學、漢中職業技術學院配合)
9.建設漢中市科技資源統籌中心。建成漢中市科技資源統籌中心,推進高新區統籌中心建設,著力構建集資源統籌、大數據分析、線上線下互動於一體的科技雲平台,促進市內外技術、資本、信息、人才等創新要素最佳化配置和有效整合。同時,圍繞各縣區“一縣一策”主導產業,支持並指導各縣區搭建一批科技資源統籌微平台,整合域內科技資源,對接全市科技資源統籌中心,實現科技資源全社會開放共享。(市科技局牽頭,市編辦、財政局、人社局、航空智慧新城管委會、高新區管委會配合)
10.搭建政用產學研研發平台。鼓勵建設“四主體一聯合”新型企業研發中心,支持重點行業規上企業自建企業研發中心,或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將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在高校、科研院所,爭取建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30個。對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依託高校、研究機構建立的企業研發中心,經市科技局認定,給予不高於10萬元的支持。(市發改委、科技局牽頭,市工信委、農業局、財政局、陝西理工大學、漢中職業技術學院配合)
11.拓展眾創新空間。推廣創業苗圃、創客空間、創業公寓等新型孵化模式,完善“創業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鏈條,全力推動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建孵化基地,創建一批省市級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實現創新與創業有機融合。(市科技局牽頭,市工信委、商務局、財政局、人社局配合)
12.鼓勵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和企業,促使我市的產權交易、技術交易、科技成果產業化,金融服務、資訊服務專業化、規模化。(市科技局牽頭,市工商局配合)
(四)加快科技金融融合發展
13.進一步加大財政科技投入。持續加大市財政資金支持科技產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將重點用於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科技成果轉化,開展產學研聯合,專利補助獎勵,科技創新平台和科技園區建設等。(市財政局牽頭,市科技局配合)
14.設立科技投資基金。依託漢中市產業發展基金,建立1億元的綠色循環發展科技投資基金,引導科技投入向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重大成果轉化項目傾斜,緩衝企業融資難,研發投入不足的問題。持續做好省科技廳創新券培訓推廣工作,對大型科研儀器設備擁有方與使用方進行雙向補貼,引導鼓勵高校、院所為創業者和企業提供各類創新創業服務。(市科技局牽頭,市金融辦、財政局、投資控股集團配合)
15.拓寬融資渠道。建立政府與金融機構溝通協調機制,搭建銀企對接合作平台,定期向金融機構推介高新技術產業重點項目;進一步完善智慧財產權等無形資產評估、擔保、質押貸款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進行融資。(市金融辦牽頭,市發改委、科技局、財政局、國稅局、地稅局配合)
(五)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16.改革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落實中省科技成果評價和科學技術獎勵改革意見精神,探索建立科技成果第三方評價機制,促進全市科技成果評價專業化、規範化、市場化和社會化。建立市場導向的科技成果定價機制,高等院校和事業研究單位利用財政性資金資助形成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國防、國家安全、國家秘密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外,可由科技成果完成人自主決定轉讓、許可或作價投資,並通過協定定價、在技術市場掛牌交易、拍賣等市場化方式確定價格。(市科技局牽頭,市工信委、財政局配合)
17.提高科技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比例。高等院校和事業研究單位的職務科技成果,由成果完成人實施轉化的,將不低於90%的轉化收益獎勵給成果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作出貢獻的人員。職務科技成果2年內未轉化的,採取掛牌交易、拍賣等方式實施轉化,將不低於80%轉化淨收益獎勵給成果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作出貢獻的人員。獎勵收益直接發放給個人,不計入工資總額基數。(市科技局牽頭,市財政局、各高校、科研院所配合)
18.加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財稅支持力度。高等院校、事業研究單位轉化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資比例等形式獎勵成果完成人的部分,暫不繳納個人所得稅,在其獲得分紅或轉讓時,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高新技術企業技術人員獲得的股權獎勵,技術人員一次性繳納稅款有困難的,可按規定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非上市高新技術企業授予本公司技術人員的股票期權、股權期權、限制性股票和股權獎勵,符合規定條件的,經向主管稅務機關備案,可實行遞延納稅政策,在取得股權激勵時可暫不納稅,遞延至轉讓該股權時納稅。(市科技局牽頭,市財政局、國稅局、地稅局配合)
19.強化科技成果產學研協同轉化。鼓勵和支持市域內各類企業依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企業為主導的新型研發中心(中試基地),設立聯合基金,按照市場需求導向原則自行確定研發項目。對設立聯合基金的新型研發中心(中試基地),按規定申請省上給予總額20%的出資比例支持。對獲得國家科技獎勵的重大成果進行轉化的,可申請省級科技計畫立項支持;對獲得省科技獎勵的重大成果進行轉化的,優先給予市級科技計畫立項支持。(市科技局落實)
20.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的開放共享機制。鼓勵支持市域內高等院校、事業研究單位和企業圍繞全市重點產業、領域,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設立“專利池”並成立“專利池”管理委員會。進入“專利池”的專利成果以使用權許可方式在聯盟成員間共享共用,聯盟成員按照一定比例獲取成果轉化後的收益。省上每年給於專利持有單位50%的專利年費補貼,並根據專利轉化和共享情況給於一定的後補助。市上對專利轉化先進單位,優先給於市級科技項目立項支持。(市科技局落實)
21.鼓勵省內外科技成果來漢中實施轉化。以企業和項目為主體,對已經成功實施轉化的重大科技成果實施雙向補助,根據產業化規模和納稅總額,申請省上給予成果供給方和吸納方總額合計30%、最高不超過150萬元的後補助或貸款貼息。對企業自主研發生產並投向市場的首台套產品,按首台套產品銷售價格的5%給予獎勵,最高不超過50萬元。(市科技局牽頭,市財政局配合)
(六)實施人才振興工程
22.深入實施“創業漢中·天漢英才535工程”,積極抓好“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省“千人計畫”、“三秦學者”創新團隊、“院士專家工作站”、省創新人才推進計畫、西部之光訪問學者、中省博士團等中省人才項目的爭取和實施,大力推進“百人特聘計畫”、“優才計畫”高層次人才引育項目。到十三五末,引進“千人計畫”人才2名,長江學者5名,省“百人計畫”人才10名。支持陝西理工大學培育漢江學者30名,每年遴選表彰一批市級科技創新團隊、青年科技新星和學科帶頭人。(市人社局、科技局牽頭,市委人才辦配合)
23.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啟動“科技創新人才”選拔培養工作,每年重點支持和培養10名在新技術開發套用、技術革新、發明創造、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創新性突出成績的科技人員,授予“漢中市優秀科技創新人才”稱號,形成示範帶動效應。(市科技局牽頭,市委人才辦、市人社局配合)
24.建立科研人員創新創業保障機制。鼓勵和支持市域內國有研發機構、高等院校與事業單位科研人員留崗創業,根據創業情況保留其原聘專業技術崗位等級3—5年,檔案工資正常晉升,創業所得歸個人所有。建立軍民人才雙向流動“人才池”,促進企業孵化。吸引軍工單位技術人員入住“人才池”,5年內保留回原單位的通道。根據“人才池”孵化企業業績,給予後補助支持。允許市域內國有研發機構、高等院校和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到市域內企業、合作社和貧困鎮(村)兼職或掛職,擔任首席工程師、科技特派員或“三區”人才,開展科技推廣、科技扶貧等工作,所得技術服務費歸個人所有,其所在單位應保留本人編制、崗位及正當福利,檔案工資正常晉升。(市科技局牽頭,市委人才辦、市人社局配合)
25.完善人才激勵機制。落實《關於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在漢中開展科研工作的支持辦法》,柔性化引進一批高端領軍人才,鼓勵其來我市領銜建立研發中心、科研平台、承擔中省市科技項目。對成果卓著、貢獻巨大的優秀人才,相關部門優先向國家、省推薦申報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和享受政府津貼,優先列入《漢中市優秀人才名錄》,享受在落戶、居留、出入境、稅收、職稱、薪酬、配偶安置、子女就學、保險、醫療、住房和提供服務等方面優惠政策。(市人社局、科技局牽頭,市委人才辦配合)
26.加大人才培訓力度。充分利用陝西理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黨校等本地學校優質資源,加強與域外高校聯合,組織實施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科技創新人才等創業培訓,加強對企業家的科學素養、技術能力培訓,造就一批優秀的專業型人才和創新型企業家。(市人社局、科技局牽頭,市委人才辦、市工信委配合)
(七)最佳化創新發展環境
27.完善產業用地有效供給機制。將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優先給予用地指標。對屬於我市優先發展且用地集約的高新技術產業和項目,允許按不低於所在土地等別相對應的基準地價的70%和國家規定的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確定土地出讓底價,但最低價不得低於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征地(拆遷)補償費前期開發成本以及相關稅費總和。本市凡圍繞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技改、擴能和提檔升級的企業,在用地及配套設施用地上均享受同等待遇。(市國土局牽頭落實)
28.提高開放交流水平。緊抓漢中高鐵開通機遇,積極對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戰略,抓好與南通的交流合作,組織好楊凌農高會、科技創新大賽等科技交流活動,不斷深化科技務實合作,引導企業、科研機構主動承接技術轉移轉化、參與產業和研發分工,吸引更多人才、技術和資本到漢中落地。(市科技局牽頭落實)
29.推動智慧財產權保護法治化進程。完善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優勢互補、有機銜接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模式,完善智慧財產權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案件移送制度。健全智慧財產權維權援助工作體系,建設覆蓋全市的智慧財產權維權援助網路。(市科技局牽頭落實)
30.深化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工程。按照《漢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加強科技特派員工作的實施意見》,引導支持各類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深入農村基層一線開展科技創業和科技服務。每年在全市建立一支250人左右穩定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和20人以上的市級首席工程師隊伍,並優先申報科技項目,成效顯著的再給予10萬元的立項支持。同時,持續開展反向特派員工作,爭取更多科技成果在漢中落地轉化,全年爭取解決30項以上技術需求。(市科技局牽頭落實)
三、保障措施
31.強化組織領導。要定期研究科技創新發展工作,及時解決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督促工作落實,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形成支持科技創新發展的合力。(市科技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
32.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認真落實中、省出台的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技術轉讓企業所得稅優惠、進口重大技術裝備免徵關稅等財稅政策。(市國稅局、市地稅局牽頭落實)
33.加大宣傳培訓力度。繼續開展“科技活動周”等大型科普活動,著力加強市科技局入口網站建設,進一步提升《漢中科技》雜誌影響力,突出抓好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優惠政策、智慧財產權保護、科技成果轉化等一系列科技政策宣傳和各類實用技術培訓工作,不斷提高科技覆蓋面。(市科技局牽頭落實)
漢中市人民政府
2018年6月27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