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繹主義

科學家實際運用假說-演繹法究竟到甚么程度是有爭議的。Collingwood(1939)講得很好,他認為假說總是對一個問題所作的試深性回答,而提出問題才真正是走向建立學說的第一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演繹主義
  • 外文名:Deductivism
歸納論是被人們越來越有意識地用所謂假說-演繹法取代的。
這個方法的第一步是“推測”(達爾文語),也就是說建立一個假說。
第二步是進行實驗或積累觀察以便檢驗假說。Ghiselin(1969),Hull(1973a),Ruse(1975b)曾就達爾文運用這一方法的情況作過非常精采的闡述。這一方法具有強烈的常識氣息,人們也可以議論這方法早已暗含在亞里斯多德的方法中,笛卡爾學派的演繹論(deductivism)很大一部分也確實包含了這一方法。雖然當十八世紀歸納論盛極一時的時候演繹法的光彩一度被掩蓋,但在十九世紀時它已成為占優勢的方法。
假說-演繹法之所以被廣泛採用是因為它具有兩大優點。首先,它和當時日益增強的信念非常合拍。這信念就是:沒有絕對真理以及所有的結論和學說要不斷地被檢驗。其次,與新的相對主義(relativism)相關聯,它鼓勵不斷地建立新學說並尋求新的實驗和觀察用來證實或否定新假說。它使科學具有更大的伸縮性和進取精神,並使得某些科學爭論不如前此激烈,因為這些爭論已不再涉及為終極真理而鬥爭的勝負成敗問題。
科學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即一位研究人員掌握了建立一個新學說所必需的一切重要事實,但就是提不出正確確切的問題。如果承認提出問題的重要性,那末緊接著就引出了新的疑問:首先,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回答必定是因為一位科學家觀察到了一些他所不了解的事情,或者這些事情的原因不清楚,或者是他遇到了一些表面看來是矛盾的現象而他又想去排除這矛盾。換句話說,對事物的觀察引出了問題。
當然,反對演繹法的人會提出這些事物本身決不會形成學說,這完全正確。只有當一個愛追根究底的人提出一個重要問題時這些事物才有意義。叔本華曾經說過,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會“想到人從未想過的事,注視著每個人都看到了的事”。因此歸根到底想像力才是科學進步的最重要前提。
假說一演繹法,就其本質來說是發現新事物的現代科學方法,雖然在建立試探性假說之前必須先有觀察並提出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