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鑑識

漆器鑑識

《漆器鑑識》是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麗華。

基本介紹

  • 作者:陳麗華
  • ISBN:9787563334728
  • 頁數:282
  • 定價:22.00元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3
內容介紹,漆器部份,胎體,漆,

內容介紹

《漆器鑑識》講述了:鑑定文物是文物工作者和文物愛好者的一門基本功,是確認一件文物固有價值的必要前提。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留下豐富的文物,由於歷史的原因,文物真偽雜糅。因此,掌握文物鑑定知識,對從事收藏、鑑賞、了解、研究文物的人來說,均顯得十分重要。
文物鑑定這門學問,古已有之,某些器類如書畫、金石還留下了許多專門著述,但諸多論述顯得比較零星、簡略,缺乏系統、理論的總結。近現代學者在書畫、青銅、陶瓷等器類上結合實踐經驗,撰寫了不少鑑定專著,從縱向和橫向、理論和實例等方面,全方位地進行了論述,奠定了科學的現代鑑定學基礎。但不少器類如工藝、雕塑等,仍缺乏系統的鑑定理論專著。在“中國文物熱”方興未艾的今天,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決定出版成套的《中國文物鑑定》叢書,廣泛傳播文物鑑定常識,這無疑是對文博工作的極大支持,也體現了“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出版宗旨。
本叢書約請的作者,都是從事文博工作多年的專業人員,有較豐富的實驗經驗和較強的研究能力,其中大部分是本專業中成果豐碩的專家,也有一些屬學有專長的中青年業務骨幹。他們掌握文物鑑定的方法並熟悉本專業鑑定的現狀,結合自身實踐,對文物鑑定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和綜合分析,並從時序的縱向和理論的橫向展開論述,力圖作一番階段性的系統總結。各器類的文物鑑定,既各自成書,又配套成龍,故此套叢書的出版,想必會有益於社會,也有益於文物鑑定工作的發展。
中國古代漆器的工藝,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夏代的木胎漆器不僅用於日常生活,也用於祭祀,並常用朱、黑二色來髹塗。《韓非子·十過》中記載:“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被認為是對早期漆器的描述。殷商時代已有“石器雕琢,觴酌刻鏤”的漆藝。1973年河南成蒿成台西村商代遺址中出土的漆器殘片,在木胎上雕飾饕餮紋,並塗上朱、黑兩色的漆。

漆器部份

胎體

所謂的“胎體”,即被天然漆所依附塗抹的本體。胎體種類多樣,如木胎、竹篾胎、藤胎、布胎(又稱夾紵或脫胎)、皮胎、金屬胎、陶瓷胎、紙胎,也有利用尿素樹脂成形的塑膠胎等,也就是說廣義上只要胎體表面髹上漆者均可稱為漆器。

來自於自然界的漆樹,漆在台灣稱為“乾漆”,中國大陸稱“大漆”,。從樹上割取出來的漆液呈乳白色,通稱為生漆
漆液因為黏著性強,不僅有黏連、加固功能,並能在空氣中乾固成薄膜,質地堅硬、能耐酸鹼、能經受攝氏200至260度的溫度,不易剝離,不怕水,不怕細菌侵蝕,因而能保護器物不破壞。漆還是良好的絕緣體。漆液產生的薄膜光滑細膩,且在漆中加入各種色料,能拿來在器物表面作圖示或繪畫紋飾以美化器物。自古以來漆液一直是人類日常生活中,廣泛被使用來接著材料及塗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