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石清

滿石清,教授,1964年8月出生,博士生導師,雲南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教授,2012年雲南省高端科技引進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滿石清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4年8月
  • 畢業院校:雲南大學化學系
  • 學位/學歷:博士生導師
  • 職務:教授
個人簡介,研究成果,

個人簡介

滿石清(1964-),教授,1983年畢業於雲南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89年7月在中科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稀土化學與物理實驗室獲理學碩士學位;1989年7月至1996年1月分別從事多項研究;1996年6月-2000年9月在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光電子研究中心獲哲學博士學位;2000年9月-2002年3月在香港城市大學光電子研究中心任博士後研究員;2001年6月至12月在日本TDK集團香港公司光電子器件部任研發部門經理、主任工程師 (同期兼任香港城市大學光電子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2001年6月被聘為美國漢普頓大學物理系,光學物理中心副教授;2002年5月至11月在美國萊斯大學 (Rice University, Houston, Texas)電機及電子計算機工程系,納米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任博士後研究員;2003年3月至6月在香港城市大學光電子研究中心任博士後研究員;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暨南大學物理系任教授,2009年1月至今在暨南大學電子工程系任教授。2012年至今於雲南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任教授。

研究成果

主要從事的研究方向:光電子材料光電子器件雷射晶體與高能物理探測器;TEC光纖、光通信無源器件;生物光子學;納米材料在光子學和生物醫學中的套用,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光學材料、薄膜技術、微製作技術、光通信系統關鍵器件、摻雜稀土特種光纖、光纖放大器、平面光波導雷射器和放大器、集成光學、分子反應動力學,光子晶體、TEC光纖與埋藏於光纖中的光通信器件、金屬納米材料為基礎的光感測器和光開關,以及納米材料在癌症治療和醫學診斷中的套用。
主要的科研成果和業績如下:
1. 首次用共振喇曼光譜研究了CH2BrI分子在環己烷中的選鍵電子激發。為化學反應的定位、化學鍵的選擇斷裂以及雷射控制化學反應開拓了新的研究方法。 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上的文章被引用73次,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萊斯大學 (Rice University) 的著名教授、傅立葉都卜勒光譜發明人James L. Kinsey,以及分子反應動力學國際權威、化學反應相干控制理論創立者Paul Brumer和Moshe Shapiro 教授的高度評價。成為和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Y. T. Lee)、選鍵化學開創者Richard Bersohn(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及藝術學院院士)的工作並列的經典文獻。
2. 作為材料專家參與了美國Fermilab 實驗室的GEM(Gammas,Electrons and Muons)計畫,負責閃爍晶體BaF2、CeF3、CsI(Tl)、 PbWO3的研究,解決了BaF2 閃爍晶體的抗輻照能力以及大尺寸閃爍晶體的開裂問題,1992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BaF2閃爍晶體);研製成功了Cr3+: LiCaAlF6 及 Cr3+: LiSrAlF6可調諧雷射晶體。
3. 首次提出並實現了稀土摻雜的鉍鎵酸鹽玻璃A2O-Bi2O3-Ga2O3 (A=Na, K)在光電子和光通信中的套用, 稀土離子在鉍鎵酸鹽玻璃中具有大的增益頻寬,鉺摻雜的玻璃體系,在1.5 mm附近,發射頻寬達到85 nm;鐠摻雜的玻璃體系,在1.3 mm附近發射頻寬為120 nm,量子效率達到17.4%;銩摻雜的玻璃體系,在1.47 mm附近發射頻寬為120 nm,量子效率達到88%;這是目前該領域報導的最好結果。
4. 對鉺摻雜的鉍鎵酸鹽玻璃的上轉換髮光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發現鉍鎵酸鹽玻璃是一種很好的上轉換髮光材料, 國外同行(University of Illinois)重複並證實了這一結果。
5. 研製了As-S、 As-Se 、As-Se-Te、 Ge-As-Se-Te 單模光纖、 Er3+、Pr3+/ Yb3+、Tm3+/Yb3+摻雜的氟化物光纖,以及X-射線用空心光纖(其結構和製作工藝類似於光子晶體光纖)。
6. 成功地製作了鉍鎵酸鹽玻璃平面光波導,使製作1.3 mm、1.47 mm波導放大器成為可能;波導器件的製作正在進行中。這一工作引起了國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國外的一些大學已經開始跟蹤這些研究(例如:美國的University of Illinoi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德國的Universitat Osnabrück等大學)。
7. 系統研究了摻雜稀土的矽酸鹽、磷酸鹽、碲酸鹽、鍺酸鹽、鎵酸鹽、重金屬氧化物玻璃及其在光通信中的套用;探索了矽酸鹽、磷酸鹽、碲酸鹽、鍺酸鹽、鎵酸鹽、重金屬氧化物玻璃波導的製作方法; 製作了稀土摻雜的矽酸鹽、磷酸鹽、鎵酸鹽、重金屬氧化物玻璃波導放大器。
8. 成功地製備了模場直徑(MFD)為40 mm的TEC 光纖,提出並實現了一次同時製備9根TEC 光纖的工藝。使得光電子器件封裝時,元件可以直接與TEC 光纖連線,而不需要透鏡和複雜的準直工序;研製成功了埋葬於光纖中的光隔離器,解決了1´N分波器、光隔離器、光衰減器、半導體雷射器等光通信無源器件封裝的技術問題。
9. 對具有芯/殼(core/shell)結構的納米材料的合成、性質及相關的膠體化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對稱性降低的芯(SiO2)/殼(Au)結構的納米粒子的光學性能研究中發現:在一定偏振條件下,其表面電漿共振所產生的消光係數依賴於入射光的角度(此工作被Science引用)。這種有趣的現象對發展光開關、光子晶體和光感測器非常有用,而且芯/殼結構納米粒子還可以用於生物醫學中(癌症的治療及診斷)。
在近幾年的工作中,在國際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文章40多篇,其中被SCI收錄的12篇、EI收錄的13篇、ISTP收錄的10篇;所發表論文被 Science, Appl. Phys. Lett., Nano Lett., J. Opt. Soc. Am. B, Advanced Materials, J. Am. Chem. Soc., J. Chem. Phys., J. Phys. Chem. 等國際權威刊物多次引用,到目前為止已被SCI期刊他引150多次,1992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BaF2閃爍晶體);由於在學術研究中的表現,2001年6月被美國漢普頓大學(Hampton University) 聘為物理系光學物理中心副教授。 曾負責和參加的主要課題: 1.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可調諧雷射晶體Cr3+: LiCaAlF6 及 Cr3+: LiSrAlF6的研製”(主持,已結題) 2.香港RGC Competitive Earmarked Research Grant:“鐠離子摻雜的碲酸鹽玻璃波導放大器”, Project Number: 9040454 (主要完成人) 3.香港RGC Competitive Earmarked Research Grant:“用於光纖系統的稀土摻雜玻璃”, Project Number: 9040626(主要完成人) 4.美國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EEC-0118007):“核/殼(core/shell)結構的納米材料在光子學和生物醫學中的套用” (主要完成人) 目前主持的國家和省部級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稀土摻雜的鉍鎵酸鹽玻璃波導放大器” (項目批准號: 60477015); 2.廣東省科技計畫項目“用於癌症治療的核殼結構納米材料研究”(課題號:2004B3310100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