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五噚

滿五噚

滿五噚 ,油畫,由傑克遜·波洛克 於1947年創作。

基本介紹

作品資料,作品簡介,作者簡介,

作品資料

類別:油畫、名畫
年代:1947年
規格:129×76.5厘米

作品簡介

"自動主義"不是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的發明,而是超現實主義畫家手上的"法寶"。1940年法國首都巴黎淪陷,一大批歐洲現代派美術家逃往美國,其中就有不少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如布萊敦、達利夏加爾、馬宋等人,他們的"自動主義"很快傳給了那些抽象表現派畫家。現代藝術中心從此由巴黎轉向紐約。

作者簡介

傑克遜·波洛克(1912.1~1956.8)的名字如今已成為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中"行動繪畫"的象徵。他那在畫布上滴濺顏色的作畫方法,創造了繪畫活動與下意識活動相結合的新途徑,對從事抽象繪畫的藝術家有很大的影響,其作品在當時的美國繪畫行情中也是一直看漲的。人們把這種新方法稱之為"行動繪畫"。 傑克遜·波洛克出生於美國懷俄明州的科迪,1928年入洛杉磯藝術學校,接受插圖畫家史溫科夫斯基的指導。這時期他對歐洲的現代美術接觸較多,在生活上還曾經是一個神秘的宗教信徒,故對歐洲超現實主義美術所強調的潛意識活動很感興趣。1930年開始移居紐約,進入美國現代畫家本頓所領導的紐約藝術學生聯合會學習。這時他所作的大多是小幅風景畫,1938~1943年間,他的第一批參展作品顯示了某種摹仿畢卡索、米羅、甚至馬宋等畫家的性質,除了運用象徵和發揮超現實主義的幻想之外,手法是半抽象的。真正開始把畫布鋪在地上,以所謂直覺或偶然因素來表現畫家的下意識,形成灑滴顏色的作畫方法,大約是在1947年。
評論家哈羅爾·羅森堡(Harold Rosenberg)曾說,"行動繪畫"與畫家圍著畫布作畫的活動有關係,它引起了對繪畫過程的注意,把作畫過程中留下的潛意識行為效果,視作藝術的創造,一部分理論家們斷定這是抽象表現主義的一大貢獻。 可是另一位有實踐經驗的畫家說,當人們面對畫布作各種滴色活動時,決不單純是一種偶然性動作,他仍要受到經驗與思考力的制約。我們從波洛克這些作品的色彩規律性上發現,他的滴灑活動並非完全是非自主的無意識行為,相反,他存在著"構思"的選擇機能。讀他從1947至1951年作的抽象畫,會發覺畫家所"構成"的是一種總體均衡的美,有流動的和諧和自然激情的藝術魅力。
1947年他創作的這一幅《滿五噚》(噚--長度單位,合6英尺或1.829米, 用於測量水深),僅就這個題目的含義,除了意指海水的深度以外,還意味著滴色的層次,語意雙關。全畫以藍綠色為主調,波洛克在畫上先是大面積滴注,然後按各區域的情況加灑深淺不同的綠色,再後是黑色油漆,最後再在表層使用鋁漆,漆中還夾雜著不少"添加物";同時還在某些他認為必須補色的地區澆滴一些醒目的白色和無光澤的色彩。 畫家沿著畫布邊走邊滴,讓自身運動與滴色動作協調配合。
我們從《滿五噚》上可以看到色線綿密得象網一樣彼此糾纏著,有的地方密不通風,有的地方突然出現泛上來的蜜黃色。圖上的局部即顯示了兩注稠厚的蜜黃色塊,它似乎在白色乳性液體中流出來的緩慢色斑,還勾帶著緩慢的紫色,因而成為全畫的最亮點。
波洛克在最後幾年裡試圖用素描和以黑色為主的調子來探索抽象人物,至1953年他又以厚注方法來作畫,在色彩表現上一直以黑白兩色為基調。晚期的幾幅抽象作品中較著名的有:《白光》(1954年)、《回音》(1951年)、《肖像與夢境》(1953年)、《芳香》(1955年)等。1956年因一次車禍,結束了他短暫的藝術生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