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釘板

滾釘板

滾釘板這原本是封建社會的一項酷刑。清王朝統治時期,平民越級告官是要滾釘板的。而攔轎告狀要先赤膊滾釘板,不管是不是民告官,只要有冤情而管轄的縣官不受理,需要越級上告,可到府衙擂鼓告狀,再不受理,只有攔轎告狀一途!

釋義,表演形式,竅門,方言寓意,

釋義

特別魔術
舊時代江湖藝人從中想出竅門,把它改成貌似驚人的特別魔術,作為混飯吃的看家本領。也曾被一貫道等利用作為神功的應證。

表演形式

滾釘板也稱睡釘床、睡釘板,常見的表演形式有兩種。
一塊木板上釘著許多鐵釘,釘子尖統統朝上,短的僅兩尺左右,長的有四五尺。這就是釘板,或稱釘床。表演者袒胸露臂或裸露上身,穿短褲或練功褲,腰間束一根板帶或者釘著許多銅釘的寬皮帶,形象上顯得很威武精神。表演者在表演一陣運氣提勁之後,仰躺在釘板上,身上放一塊木板,木板上站上十多個人,這時演者身上的壓力不下千斤,而身下的釘子並沒有刺進表演者的肉里,甚至不會刺傷皮膚,最多在背上留下幾個印痕。有時,表演者的身上蓋著條石頭,也不少於六七百斤重,條石上再站幾個人,壓力還是在千斤之上,站在條石上的人下來以後,由助手舉起鐵錘向條石猛擊,石頭應聲碎裂,表演者翻身躍起,安然無恙。
表演者躺在釘板上開石,從表演現象來看比演滾釘板和腹上破石更為驚險,首先是大力士身上承受的重量驚人,二是下面的支撐物是釘尖,真可謂上下夾攻,更顯出演者神功奇勇。

竅門

其實睡釘板也有竅門,首先是在鐵釘的密集度上做文章。在每12厘米之間,便有一顆鐵釘。釘子越密集,釘子之間距離越近,越均勻,躺上去越少痛苦。另外一個重要竅門是釘子的長短必須一致,釘尖必須處於同一水平面上。注意了這兩點,釘子穿過木板實際上形成了一個由密集的釘頭構成的平面,如果釘尖再挫的圓滑一點,就更安全了,與人們穿的按摩鞋子類似,平穩地躺在上面雖然有點兒硌,但不至於刺穿皮肉。
表演者表演時身上蓋上一塊木板或石板,由於人體曲線,主要著力的地方是肚子和胸膛兩部分,而腰部有皮帶頂住釘子,胸部有雙手支撐木板,分擔了部分力,因此,集中在後背接觸釘板上的壓力,就不是很多了。後肯是不會被刺傷的。雖然有這此竅門,但畢竟睡的是釘板,壓的是千斤,皮肉之苦仍在所難免。

方言寓意

“滾釘板”是封建社會,對有極大冤屈的人一個申訴的機會,但是要光著身子從一個釘滿釘子的木板上滾過去,那樣定會皮開肉綻,痛苦不勘。沒有大的冤屈的人一般沒有勇氣和決心去做的,所以只有滾過釘板後,官府才會接狀受理。清朝著名的冤案“楊乃武與小白菜”,就是楊乃武的姐姐通過滾釘板告御狀後才被受理,最後在慈禧太后的親自過問下才得以平反的。上海話說的滾釘板就是吃了很大的苦頭的意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