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酥鮑螺

金瓶梅》第六十七回,大概就是這個季節,西門慶留溫秀才在家賞雪,應伯爵作陪。剛擺上酒席,有人送來兩盒點心,一盒果餡頂皮酥,一盒酥油泡螺。果餡頂皮酥倒也罷了,那酥油泡螺可真地道,用應伯爵的話說:“上頭紋溜就像螺獅兒一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滴酥鮑螺
文學作品中的酥油鮑螺,酥油鮑螺的製法,

文學作品中的酥油鮑螺

應伯爵嘴饞,不等西門慶發話,先搶了一個酥油泡螺送進嘴裡,又拿了一個遞給溫秀才:“老先兒,你也嘗嘗,吃了牙老重生,抽胎換骨,眼見稀奇物,勝活十年人!”溫秀才呷在口內,入口即化,贊道:“此物出於西域,非人間可有,沃肺融心,實上方之佳味。”
我覺得溫秀才和應伯爵都是土鱉,根本沒吃過什麼好東西。我甚至覺得《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也是個土鱉,因為他連酥油泡螺的名字都寫錯了,正確的寫法應該是“酥油鮑螺”,而不是酥油泡螺。當然,這個錯誤也可能是刻工和傳抄者造成的。

酥油鮑螺的製法

酥油鮑螺是一種花式點心,用奶油製成。把牛奶倒進缸里,自然發酵,煮成奶渣,使勁攪拌,分離出奶油,攙上蜂蜜,攙上蔗糖,凝結以後,擠到盤子上,一邊擠,一邊旋轉,一枚枚小點心橫空出世,底下圓,上頭尖,螺紋一圈又一圈,這就是酥油鮑螺,又叫做滴酥鮑螺。在南宋臨安,它是最常見的花式點心,到了中秋節和元宵節,無論富貴之家還是小門小戶,都要用它待客。所以它絕對不是什麼“稀奇物”,更非“出於西域,非人間可有”。
在蛋糕店裡見過糕點師往蛋糕上裱花的朋友都知道,奶油發好以後,很軟,可塑性很強,手法純熟的話,想擠出什麼形狀都可以。宋朝人做滴酥鮑螺,就像現代糕點師用紙杯給蛋糕裱花,只不過宋朝人裱花的手法比較單一,只要能擠出螺紋造型來就可以了。鑒於螺紋造型有扁有長,扁的像牡蠣,長的像螺螄,而宋人管牡蠣叫鮑魚(宋朝語境與今相異,當時鮑魚是指牡蠣,鰒魚才是指鮑魚),所以他們才把那些狀如牡蠣或螺螄的奶油小點心叫做滴酥鮑螺。
宋朝也有用奶油裱花的高手,北宋詩人梅堯臣的親戚家裡有一丫鬟,能用奶油做出各種造型,花朵、水果、麒麟、鳳凰……甚至還能“寫”詩。該丫鬟要是活到今天,可以去開蛋糕店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