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書院國小

滕州市書院國小

滕州市書院國小始建於1745年(乾隆10年),史稱“道一書院”,又稱滕州市書院街國小。現為滕州市荊河街道中心國小。位於滕州市書院街中部(滕州火車站東),是一所擁有悠久歷史的公立國小。1903年(光緒29年)學校更名為滕縣官立高等國小堂。學校占地23.1畝,建築面積10401.5平方米。2010年與滕州市培英國小合併,將滕州市培英國小校址改為滕州市書院國小西校區。現學校擁有東、西兩個校區,共有4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839人,教職工139人,其中教師專科及以上學歷118人,學歷達標率為10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滕州市書院國小
  • 英文名:Tengzhou Shuyuan Primary School
  • 簡稱:書院國小
  • 創辦時間:1745年(乾隆10年)
  • 所屬地區:滕州市
  • 類別:公立國小
  • 學校類型:國小
  • 學校屬性:綜合型國小
  • 主要獎項:滕州市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滕州市教學示範學校
  • 校址:滕州市書院街中部
  • 來校線路:9路
學校簡介,辦學歷史,

學校簡介

滕州市書院國小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實施規範化管理,為學生的一生奠基”為辦學理念,不斷加強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學校堅持科研興校,我校的“大語文課程觀”的教改試驗、“研究性學習教改實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研究”、“國小數學足跡式全程評價研究”和“聽音樂想像作文”實驗,均取得較好成績。棗莊、滕州兩級市教研室多次在我校召開教學改革現場會。
學校先後被評為:滕州市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滕州市教學示範學校、滕州市教改十面紅旗、棗莊市教學示範學校、棗莊市德育示範學校、棗莊市家長最滿意學校、山東省電教示範學校、山東省少先隊規範化學校、山東省教學示範學校。
學校現已擁有東、西兩個校區。一至五年級走讀生在東校區就讀,一至五年級在餐廳就餐的學生和六年級全員在西校區就讀(六年級七、八班於餐廳就餐)。
東校區
西校區
書院街舊貌書院街舊貌

辦學歷史

滕州市書院國小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始建於元代,位於城南門外,時滕人任居敬上書朝廷,請賜名為“性善書院”,後書院幾經重建,最終毀於戰火、地震,只剩斷壁殘垣;到清乾隆年間,移建城內,改名為“道一書院 ”;民國改稱滕縣第一高等國小;文革時改稱防修國小;1981年經縣政府批准恢復名稱“書院國小”。
滕州書院始建於元朝大德四年(1300年),當時的滕州知州尚敏上任後,看到滕州地方向學風氣濃厚,僅有的幾處私塾不能適應學子的求學之需,便決定倡辦義塾。他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俸祿作為啟動經費,動員鄉紳商賈多方捐助,很快募集了五千緡銅錢。官府又將三頃多官地撥給義塾當學田,田裡的收入資助義塾日常花費。當時的義塾位於滕州城南門外以東的麗學宮內(今滕州市荊河公園東門附近),約有十幾間房屋。
遙想當年,荊水潺湲,楊柳依依,義塾內書聲朗朗。學子們誦讀聆聽,書寫研習,其情其景令人欣然。隨著辦學影響不斷擴大,1314年,監察御史滕人任居敬上疏朝廷,請求將義塾命名為“性善書院”,並升格為官辦學堂,“以風勵子弟,以廣賢才焉”。朝廷準奏,滕州第一所公辦學堂就此名載史冊。
“性善”一詞語出孟子。當年滕文公禮聘孟子來滕講學,孟子說:“設學校教民子弟以性善,謂之明倫”,後成《三字經》的開篇之句。先人們用“性善”命名書院,反映了當時滕州人尊儒尚賢,人心思善的淳樸民風,也為善文化的世代傳承提供了官方平台。
時光荏苒,朝代更替,明天啟三年,(1623年)性善書院在原址進行擴建,書院的建築格局初步形成。清康熙七年(1668年),山東南部發生罕見的大地震,震中臨沂郯城山崩地裂,房倒無數。滕縣也損失慘重,性善書院在劫難逃,只剩一片斷壁殘垣,幾代人為之奮鬥的事業毀於一旦。
清乾隆十年(1745年),滕縣知州王志曾倡議再度遷建重建性善書院。新址位於滕縣城內西南隅(即現在的書院街),並更名為道一書院,重新劃撥了學田,保障辦學經費,書院又重獲新生。道一書院的規模最為可觀,是按中國傳統建築方式建造的四進院落,供有“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院落兩側後院供師生起居之用,後又修了十幾間考棚,是考生參加科舉考試的場所。一座功能齊全,建造精良的書院莊重肅穆坐落在西南隅,成了滕縣城內一大景觀。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下詔廢科舉辦學堂,書院改名為“滕縣高等學堂”,民國改稱為滕縣第一高等國小;1948年,滕縣解放,縣人民政府在書院街重新擴建新校,定名書院國小,文革時一度改稱為防修國小;1981年經縣政府批准恢復名稱“書院國小”。一直沿用至今。
書院街見證了滕州的興學善學之風。從最初的性善書院到道一書院再到今天的書院街國小,書院街歷經元、明、清、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歷時七百餘年。戰火、動盪、洪水、地震,天災人禍一次次考驗傳統文化的生命張力。書院多次重建擴建,歷久彌新,生機盎然,堪稱教育史上的“奇觀”。
滕州(滕縣)從書院或書院街國小走出的學子已無從統計也無須統計,書院依然存在已是最好的證明,“桃李滿天下”的美譽名副其實。據查閱滕州史志資料,在科舉制年代,滕州約有500多人考取了功名,其中甲科(進士)35人,鄉科(舉人)118人,這些人大部分出自書院的培養。特別值得一提的,元泰定四年(1327年)滕縣人李稷在晉京會考中,高中進士,名列甲科第二。皇帝賜宴時(即親自面試)向李稷問起治國之道,李稷從容應對,語驚四座。後人賦詩讚道:“莫道吾鄉無盛事,滕人親見狀元來。”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滕州人王東槐考中進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皇帝任命王東槐為太子師,成為鹹豐皇帝的老師,後王東槐在湖北任職,鹹豐二年,太平軍攻陷武昌,王東槐死守城破,與妻子蕭氏對縊身死。朝廷嘉獎,在滕州城內書院街修建王家祠堂,並立碑紀念, 碑文以皇帝口吻,誇獎王東槐“倚馬才工”,表彰他“國殤丹心”******中狀元,當太師,封建社會讀書人最高榮譽滕州人都曾獲得,追根溯源,千年文脈使然,善國善風使然,性善書院自然功在其中。
班墨故里,書香浸潤,書院不老。21世紀的滕州市書院國小向滕州市第一中學輸送了一大批人才。2013年和2014年,山東省高考理科狀元均為滕州學子,“有道者勸以教人”,墨子的古訓穿越兩千年時空,依然相伴在這片厚重而充滿生機的土地,久遠文脈的延綿,已融進滕州人文明意識中,心脈在,文脈存,滕州人以書院為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