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八角

滇南八角

滇南八角(學名:Illicium modestum)是八角茴香科八角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1,900米的地區,常生於山坡森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食材性狀,營養分析,醫學用途,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近3米。葉2-3片生頂端,近革質,狹長圓狀橢圓形、長5-7.5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急尖;中脈在葉上面凹陷,在下面突起,側脈每邊5-7條;葉柄長4-7毫米。花近頂生、單生或成對;花梗長9-17毫米,直徑1.5毫米,頂端增粗;花被片約19片,綠黃色,紙質,最大的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8-9毫米,寬5-6毫米,雄蕊約17枚,2輪,長2.7-3毫米,花絲肉質,長1.5-1.8毫米,藥隔不明顯截形,藥室突起,長1.2-1.3毫米;心皮在開花期約12枚,長2.8-3.2毫米,子房扁卵球狀,長1.4-1.6毫米,花柱圓錐狀鑽形,長與子房近相等。花期6月。本種與小花八角 I. micranthum Dunn 的區別在於花較大,雄蕊約17枚,而不是10-12枚,心皮約12枚,而不是6-8枚。本種與短柱八角的區別是:後者花被片9-11枚,葉也較小。
滇南八角

分布範圍

產雲南南部。生於海拔1 900米左右的山坡森林中。

主要價值

食材性狀

成熟果實,該品為聚合果,多由8個蓇葖果組成,放射狀排列於中軸上。蓇葖果長1~2cm,寬0.3~cm,高0.6~lcm;外表面紅棕色,有不規則皺紋,頂端呈鳥喙狀,上側多開裂;內表面淡棕色,平滑,光澤;質硬而脆。果梗長3~4cm,連於果實基部中央,彎曲,常脫落。每個瞢莢果含種子1粒,扁卵圓,長約6mm,紅棕色或黃棕色,光亮,尖端有種臍;胚乳白色,富油性。氣芳香,味辛、甜。
【別名】八角大茴、大茴香
【性味】性溫,味甘辛。
【歸經】歸脾、腎經。
【功效】散寒,理氣,開胃。
宜:胃寒呃逆,寒疝腹痛,心腹冷痛,小腸疝氣痛者宜食;腎虛腰痛者宜食;腳氣病人宜食。
忌:陰虛火旺者忌食;眼病患者忌食;乾燥綜合症,糖尿病,更年期綜合症,活動性肺結核者忌食;胃熱便秘者忌食。

營養分析

果實含有揮髮油,其主要成分為茴香醚(Anethole)、茴香醛(Anisaldehyde)和茴香酮(Anisylacetone)。
①八角的主要成分是茴香油,它能刺激胃腸神經血管,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有健胃、行氣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痙攣、減輕疼痛;
②茴香烯能促進骨髓細胞成熟並釋放入外周血液,有明顯的升高白細胞的作用,主要是升高中性粒細胞,可用於白細胞減少症。

醫學用途

《八角茴香和滇南八角的化學成分及抗HIV活性》
本論文由三章組成
第一章介紹了八角茴香 (Illicium verum) 根的化學成分並對分離得到的化合物進行體外抗 HIV 活性測試和抗口腔微生物活性測試.第二章介紹了滇南八角 (Illicium modestum) 的化學成分.第三章綜述了八角屬的化學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進展. 利用各種色譜分離技術,從上述二種植物中共分離得到 41 個化合物,經波譜數據分析,鑑定了它們的結構,包括 6 個新化合物.活性研究表明:3 個化合物具有潛在的體外抗 HIV 活性,1 個化合物具有抑制口腔厭氧菌活性. 第一章八角茴香根的化學成分與抗HIV活性八角茴香 (Illicium verum Hook.f.) 為八角科 (Illiciaceae) 八角屬 (Illicium)植物,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對該植物的化學成分進行研究,分離得到30個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6個,新的天然產物2個.利用波譜分析方法將這30個化合物分別鑑定。
第二章滇南八角的化學成分滇南八角(Illicium modestum A.C.Smith)是八角科(Illiciaceae)八角屬(Illicium)植物,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勐海縣中山溝谷密林中.從該種植物中分離得到11個化合物,利用波譜分析手段,將這些化合物結構鑑定為:3β-羥基-羽扇豆-20(29)-烯-28-醛(3β-hydroxy-lup-20(29)-en-28-al,1),白樺酯酸(betulinic acid,2),2a,3a-二羥基烏蘇-12-烯-28-酸(2α,3α-d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3),2a,3 cx,19a-三羥基烏蘇-12-烯-28-酸(2α,3α,3α.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4),3β,28-二羥基-12-烯-齊墩果烷(3β,28-dihydroxy-12-en-olean,5),23-ethylcholesta-11(12),23(24)-dien-3β-ol(6),胡蘿蔔苷(daucosterol,7),莨菪亭(scopoletin,8),(-)-syringa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9),erigeside C(10),正十六酸(hexacosanoic acid,11).其中化合物1~11為首次從該種植物中分離得到.
第三章綜述八角屬植物的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進展總結了八角屬植物的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進展,綜述了發表的296個化合物,包括C<,6>-C<,3>結構類型、木脂素、黃酮、倍半萜、二萜、三萜等化合物. 文獻報導了本屬18種植物的化學成分,C<,6>-C<,3>結構類型和倍半萜類型化合物為主要類型化合物,分別報導了76個和134個化合物.文獻報導了部分化合物的殺蟲活性、抗菌活性等生物活性.
作者
宋文雍
專業
藥物化學
學歷
碩士
單位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導師
周俊陳紀軍
年份
200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