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書社

滄浪書社

滄浪書社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首家被政府正式批准的、由國內中青年書法篆刻家自願結合的跨地區書法藝術民間法人團體。於1987年12月21日成立於蘇州滄浪亭畔,它以繼承和弘揚中華書法篆刻藝術燦爛文化為已任,融書法創作、學術研究、藝術批評為一體,加強地區間的橫向聯繫,秉承藝術民主與學術尊嚴的辦社宗旨,開展書法篆刻藝術高層次的探索與交流。

二十年來,滄浪書社先後在海外舉辦過六次書法篆刻展覽,在國內主辦過“中國書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和“蘭亭序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其他多種類型的藝術交流活動。由於在辦社宗旨、組織理念、運作機制、團隊精神以及人才結構的優勢、特色和影響,滄浪書社被當今書壇譽為“國內最具實力的民間書法社團”、“為當代書藝創作與學術雙翼發展作出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滄浪書社
  • 成立時間:1987年
  • 屬性:組織
  • 創立地點:蘇州滄浪亭畔
滄浪書社簡介,成員,發展歷史,活動,

滄浪書社簡介

滄浪書社這一特有的文化現象引起書法界的矚目與研究。應該說,它同時也是今天人民團體職能推進中的有力補充,滄浪書社秉持著“藝術的獨立與學術的尊嚴”這一結社宗旨,滄浪書社在海內外贏得良好的聲譽,亦成為民間結社的一個典範。

成員

發展歷史

熟悉清末民初藝壇的人可能並不陌生,結社在當時曾掀起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僅蘇州一地就有藝術社團50多個。但是由於歷史原因,這樣的風氣在五、六十年代卻訊息了。直到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經濟活動的多元化,藝術活動中的民間力量開始復甦。滄浪書社這一跨地區自願結合的民間書法團體的成立,可以說正是結社雅集傳統的恢復。
書社成立的1987年,中國書法家協會以及各省、市的分會早已成為書法活動的主要組組織者,但是書社社員覺得單一的體制內的組織,不能完全滿足書法發展的多元需求。民間組織更有利於推進橫向聯繫,倡導自由探討、平等民主的風氣。作為書法活動、交流、研究和提高的有益組織形式,民間書法社團應該與體制內的組織多元並存。
書法在塑造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方面有其獨特的作用。在新形勢下從事書法,不應再將它作為業餘消遣的小技,而應將它作為一種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這是滄浪書社社員結社之初的共識。在書社成立伊始,就有社員向總執事華人德提出建議,書法、書社不是某一階層、某一組織的附庸,滄浪應是一個獨立的、嚴肅的藝術研究團體,要無所依傍,不受左右,才能在書壇發揮其功能。並建議要掃除將一個民間社團的理事、主席看成官的陋習,因此書社只設執事與幹事負責日常工作,且這些職務不對外宣傳。
在書社章程中,還明確規定社員之間一律平等,社員可以對書社的工作提出建議與批評,在社內有表決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也有退社自由。書社的成員可能有著不同的知名度、不同的領域成就,但都應該放平身段,平等民主地交往。華人德在書社成立會上的發言中特地強調了集體觀念,要求社員能經常聯繫,交流信息,要做到資料共享、知識共享。各人利用自己的專業、專長、技術為大家服務,有些難得的資料要翻印後轉交各位社員。社員有一己之得,也常常會公諸同人,白謙慎在一封寫給書社的信中,提出大家應有意識思考一下中國書法在觀念、技法、材料等方面的變革和創新問題。他特地介紹了由鄭麗芸所翻譯的《日本現代書法》一書,建議書社同人閱讀。
上世紀80年代後期,正是書法熱潮空前高漲的時期。要在魚龍並下的情勢下立定腳跟,獲得社會的注意,舉辦展覽和編輯出版物幾乎是所有書法社團與個人努力的目標。滄浪書社當時的活動方式也不例外。他們除了集會、品評作品、觀摩古代書法遺蹟之外,也在尋求一切機會創造條件辦展覽、出集子。在書社早期的社員通信中,這是一個十分醒目的主題。他們對於先辦展覽還是先出集子,辦什麼樣的展覽,展覽作品如何裝裱,各場館的費用信息等等,各抒己見,各獻其才。王鏞在寫給華人德的一封信中,建議書社最好辦主題展,這樣易於為出版部門接受;或者辦小品展,可以省去裝裱費。如此細緻的考慮今天已經不多見了。書社社員一切都從大局考慮,而將個人的得失置之度外。
書社成立後,無論是日常開銷、開年會、編通訊,還是聯繫展覽、裝裱、拍照、印刷,都要花力氣,都要花錢。蘇州社員潘振元、朱大霖、衛知立、張士東等人承擔了許多瑣碎的工作,毫無怨言。八十年代後期,藝術品市場化未成風氣,因此籌措書社的活動經費難上加難。書社的經費除了社費之外,主要靠社會捐贈與銷售作品、圖書。1989年6月21日,言恭達在寫給華人德的信中說到社員要為集體多作犧牲,多作貢獻,自己正在到處托關係覓尋資金。而白謙慎除了幫助書社在台灣的藝術雜誌進行宣傳,聯繫在台、在美展覽之外,還要為籌集贊助費奔波。在1988年12月8日寫給華人德的信中,他提出將書社的作品集運到美國銷售的打算,同時表示募款和聯繫到美辦展是他這一階段的工作重心。有時,一位社員好不容易聯繫到了贊助單位,所有社員都會分擔書寫作品的義務。從書社召開幾次年會的情況看,除了社員在筆會上書寫的作品之外,承辦地的社員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貢獻更多的作品。但是為了書社的集體利益,沒有人計較這些。
書社的集體觀念與民主意識還體現在制度的建立上。比如他們要求社員注意介紹優秀的新社員,新社員必須品行端正,並有相當的書法創作與理論水平;要經過兩位社員的介紹,由三分之二以上社員通過才準予入社。後來加入書社的新社員,無論名氣大小,都經歷過這樣的民主程式。在1998年書社的第五次年會上,已擔任兩屆總執事的華人德,提出自己將不再擔任新一屆總執事。他認為民間社團尤其不應該搞終身制,一個人做的時間長了,書社就會變得暮氣沉沉。培養、建立一種制度,其影響力要比某個人的影響力大得多。通過民主方式選舉出新的社務機構,書社才會更有活力。他的這一要求得到社員們的贊同,在此次年會上,言恭達當選為總執事。
滄浪書社不講求做大,而立足做強。因為發展過速,攤子過大,容易流於形式。時間一長,書社就成了空架子,成了可有可無的聚會。因此書社一直將提高大家的的創作水平與學術水平放在首位,在書社內部倡導民主平等的交流與批評,以認真嚴肅的藝術態度和研究精神來開風氣。社員在在集會或通訊時,總會直陳社友作品的種種不足,或提出自己的意見。社員余國松曾經深有感觸地說,參加書社,深感“高層次”的壓力,自己的字不頂上去是不行的。1987年開完蘇州年會回到安徽後,他在一封信中談到自己所受到的衝擊,覺得自己過去只是在胡鬧,而現在的作品卻有了突破。
在當時書壇雜誌的評論中,諛詞頌歌不絕於耳,既無益於世,亦無益於被捧之人。華人德希望同人能扭轉這樣的風氣,相互間展開真誠的實事求是的批評,使被批評者能接受、思考,並有所改進。他將自己首先推到了被批評席,“乞同人剖析,切吾要害。苟能儆世,此余之願望,萬勿有所留情。以通訊為月旦,請自人德始!”《滄浪書社通訊》至今保留著書社社員之間互相批評的文本:余國松批評華人德講求靜而忽略動,批評曹寶麟點畫過於清晰;華人德批評余國松框結構的折角太過;白謙慎批評華人德追求含蓄,反不如過去開張;潘良楨批評沃興華變形過度,而儲雲擅長短線,長線略顯遜色;華人德批評沃興華支離破殘,顯得不自然。在1989年的徐州年會上,批評言恭達與沃興華的作品甚至成為會議日程中的重要一項。
並沒有人去計較這些批評是不是完全正確,但是大家明白,所有的批評都是真話,都飽含著社友間的情意。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個道理總是不錯的。滄浪書社有很多社員在全國的重大書法篆刻展覽中獲獎,有些還成了全國展覽的評審。相信除了個人的努力之外,書社整體環境與社友間不顧情面的批評,對於創作水平的提高也有不可小視的作用。今天的書壇,吹捧之風有增無減,當年的那些真誠批評顯得彌足珍貴!
社員間除了書法作品的批評切磋之外,學術上的爭論也時掀波瀾。潘良楨在撰寫《漢學與今隸》一文時,曾請華人德提意見,華人德講了一些看法,其中一部分為潘良楨的論文所吸取,但是對於漢代隸書的成熟時間問題,他仍有保留意見;潘良楨還與余國松就書法“醜”問題進行討論,他認為余國松將“醜”等同於“自然”有欠準確,余國松在《與良楨論書》中稱讚潘良楨的批評絕非敷衍塞責;白謙慎在準備一個會議發言時,曾寫信給潘良楨,談到八大山人書法與碑學的關係,潘良楨在一次常熟聚會上與華人德談起這件事,華人德認為白謙慎的觀點有誤,於是馳書辨之。隨後白謙慎在致華人德的信中,表示對於碑學要有寬泛的理解,碑學追求古樸稚拙,清初八大山人與鄭簠都有這樣的審美傾向。其後,潘良楨作《書白謙慎華人德書後》,亦承認鄭簠、鄧石如等人都是碑學的早期實踐者。碑學形成非一朝一夕,醞釀已久。
滄浪書社成立後,不定期編印一份《通訊》,共出了20期,每期並不很厚,後來裝成了5冊合訂本。除了書社新聞、社員動態、通信、詩詞題詠、書社經費之外,時常會拿出很多版面刊登社員的學術論文與書法批評文章,如穆棣《懷素〈自敘帖〉中“武□之記”考》、《米芾“參政帖”帖文考》,張士東《隸書源頭辨析》,潘振元《王寵的生平與書法藝術》,余國松《書“書肇於自然”辯》,陸家衡《關於當代隸書創作的思考》等,這從一個側面表明書社對學術的重視。事實上,書社不僅集中了一批書法創作的好手,也有一些在全國有很高知名度的書法史專家。一些社員參加了百卷本《中國書法全集》的編撰,華人德曹寶麟黃惇劉恆等人還分擔了七卷本《中國書法史》中四卷的撰寫工作,該書獲得第六屆中國圖書獎。正是由於學術與藝術並重,書社社員在兩方面都取得累累碩果。
書社還有意識地引導良好的學術風氣,曾成功舉辦中國書法史國際學術討論會(1995年)與 “蘭亭序”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年)。這兩個會議以其一視同仁的辦會精神與嚴格的學術規範在海內外產生積極影響。在常熟舉辦的中國書法史國際學術討論會是首次由民間書法社團主辦的國際會議,這表明民間社團已進入了國際學術交流階段。會議所有論文都是特約的,除了書法史專家之外,書社還有意識地約請了一些古籍整理、文字學、考古學領域的專家,研究具體問題,展現考證方法的魅力。當時在常熟擔任人大副主任和書畫院院長的言公達,利用其在常熟廣泛的人脈,為會議的成功召開做了所有物質上的準備,會務工作相當周到細緻。所有的與會者只有一個身份——學者,沒有海內海外、職務職稱、新老親疏的區別,他們在吃住等方面的待遇完全一樣,書社不對任何人作特別的照顧。而國內一般學術會議常常將與會者分成三六九等分別對待,這樣的反差使得書社在學術界建立起良好的信譽。
四年之後,書社又取得台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的支持,與其聯合舉辦以王羲之《蘭亭序》為研究對象的國際學術會議。在向基金會提交了正式計畫書之後,滄浪書社以基金會與書社的名義向海內外學者發出邀請。值得一提的是,邀請書中除了詳細說明引文注釋方式(包括作者、書名或文章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月、頁碼等)之外,還要求學者在準備論文與宣讀論文時能夠考慮以下4個問題:1、您為什麼選擇這一論題,在您所研究的書法現象中,您的關懷是什麼?2、您是怎樣處理和您的論題有關的史料的?3、你所提交的論文和您近年來的學術研究的關係。4、您的研究對書法史的研究有沒有超出一般個案分析的意義?我們認為,這不僅是論文質量的一個保證,也保證了作者在宣讀論文時,會議聽眾可能得到更多的啟發,看起來只是幾個問題,卻關係到會議的實際效果。因此,這個細節也應該被視為學術規範的一種具體體現。遵循和完善學術規範,是滄浪書社很有現實與歷史責任感的一種努力,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努力,台灣著名學者傅申才會毫不吝嗇他的讚美:這次會議是國際上同類性質會議中一流的!
真誠地從事藝術創作和學術研究,並帶動一種良好的風氣,這是滄浪書社結社的目的所在。堅持了二十年,並且在書法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力,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早期的社員當年意氣風發,如今已是兩鬢成霜。回首書社的歷史,他們可以對所有的付出感到慰藉。滄浪下一個二十年會是怎樣?再下一個二十年又會是怎樣?愛惜書社的聲譽,堅持書社的宗旨,切實提高創作與學術水平,我們期盼走得更遠、做得更強。

活動

紀念中國滄浪書社成立20周年書法藝術展
由中國滄浪書社主辦的"紀念中國滄浪書社成立20周年書法藝術展",於2007年12月23日上午在江蘇省美術館隆重開幕。開幕式由中國書法家協會隸書委員會副主任,蘇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華人德主持,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滄浪書社總執事言恭達致詞,省文聯高以儉書記發言。參加開幕式的還有人大副主任李佩佑,政協副主席馮建親,省文聯主席顧浩,原南京軍區司令員朱文泉,以及滄浪書社的全體成員。共展出46位社友一百多件作品,從一個側面展示今天滄浪同仁的多元的創作理念與多彩的藝術風貌。藉此昭示滄浪人文品位,弘揚滄浪藝術精神,為當今和諧文化建設作出民間書法社團的一份貢獻。
靜流則深,真水無香。滄浪書社將以樸實的學風,嚴謹的創作姿態,堅持書學研究與書藝創作的高層品位與多元風格,對傳統書藝廣為師承與開掘,探索與出新,在新的歷史時期傳承藝道,繼往開來!
【參展藝術家及作品
言恭達[1][2]
華人德[1][2]
於明泉[1][2]
衛知立[作品]
馬士達[1][2]
馬奉信[作品]
卞雪松[作品]
王乃欽[作品]
王衛軍[作品]
王冰石[1][2]
王建平[作品]
王歌之[作品]
王 鏞[1][2]
包尉冬[作品]
白謙慎[1][2]
白 煦[1][2]
樂心龍[作品]
劉石開[1][2]
劉 恆[作品]
孫曉雲[1][2]
許雄志[作品]
朱大霖[作品]
余國松[作品]
吳振立[1][2]
張士東[作品]
張少怡[作品]
李 嘯[作品]
沈培方[作品]
陸家衡[作品]
陳浩金[作品]
陳新亞[1][2]
周瑪和[作品]
周 持[作品]
鄭必寬[作品]
惲建新[1][2]
胡倫光[作品]
徐本一[1][2]
徐世平[1][2]
郭子緒[1][2]
曹寶麟[1][2]
黃 惇[1][2]
儲 雲[1][2]
潘良楨[作品]
潘振元[作品]
穆 棣[作品]
薛龍春[1][2]
紀念中國滄浪書社成立20周年書法藝術展紀念中國滄浪書社成立20周年書法藝術展
紀念中國滄浪書社成立20周年書法藝術展紀念中國滄浪書社成立20周年書法藝術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