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論

《溫熱論》為溫病通論著作,由清代葉桂(天士)口述,其弟子顧景文執筆著錄,全文十分簡短,僅四千餘字。為溫病學說的奠基性著作。葉氏在此書中提出了溫熱病的衛氣營血辨證體系,並論述了衛氣營血相應的治法。此外,葉氏對通過觀察舌象、皮膚斑疹及驗齒來診斷溫病的病情及判斷預後方面也有獨到的論述。

基本介紹

  • 書名:《溫熱論》、《溫證論治》
  • 作者:葉桂(天士)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校注、整理,作者簡介,書評、序言,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此書乃是葉桂攜徒弟游於太湖洞庭山,在舟中口述,由弟子顧景文執筆著錄,本是葉氏師徒之間的問答授課,原無書名,後因整理者不同而形成兩種傳本。

流傳版本

《溫熱論》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兩種傳本。由華岫雲修改整理者,名《溫熱論》,首刊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因整理者為華岫雲,被稱為“華本”,現在可能以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衛生堂刻本為最早的版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經鋤堂刻本及王孟英的《溫熱經緯·溫熱病篇》遵華本。由唐大烈修改整理者,名《溫證論治》,收入《吳醫匯講》,首刊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後人稱為“唐本”,後章楠《醫門棒喝·葉天士溫病論》及周學海《周氏醫學叢書·溫熱論》宗唐本。

校注、整理

《溫熱論》最早由華岫雲整理,收入《續刻臨證指南醫案》,但書未成華即逝,後其友人力勸富商出資將書付梓,本書才得以刊行於世。江蘇名醫唐大烈也曾整理此書,收入其所編《吳醫匯講》。

作者簡介

葉桂(1667—1746),字天士,號香岩,江蘇吳縣人,清代著名醫家。葉氏出身於世醫之家,自幼隨父習醫。十四歲喪父,立下業醫之志,探求醫學,孜孜不倦。凡有擅長醫術者,無論遐邇,均上門以執師禮。據說十年之間,從師凡十七人。葉氏博採眾家,以成己說,終成顯赫醫名,求治者絡繹不絕,“治病多奇中”(《清史稿》)。但葉氏也因此而忙於診務,無暇著書立說,一生少有著作存世。後人整理他的醫案為《臨證指南醫案》一書。

書評、序言

華與余家,世為姻婭。華君帕雲精通岐黃術,常存利濟救人之心,孜孜不倦。嚮慕吳門葉天士先生為當世盧扁,留心覓其醫案約計盈萬,分門選刻,共成十卷,名曰《臨證指南》,已通行海宇矣。壬申歲,又將其續補醫案《溫熱論》與平生所集各種經驗奇方付刊,以備救急。其願甚誠。忽於癸秋謝世。其方止刻十之二三,半途而廢,見者鹹為惋惜。華君好友岳君廷璋不忍漠視,力勸徽蘇義商程、葉兩君子授梓,完璧以公同志。一日漢川程君來蜀,出此編,丐余作序。予素不知醫,且公務紛繁拏,軍書旁午,竟不暇及。第展閱一遏,瞭然心目。詢為青囊家不可缺一之書。即盧扁復起,亦不能舍是而別開窔寘。倘於鄉陬僻壤,症患奇難,一時罕有良醫調劑,備此查考,對症用藥,立能起死回生,功效匪淺。慎勿以此編易簡而忽諸。
乾隆四十年冬小春月
踢進士出身欽命四川按察使司按察司加三級凝台杜玉林撰並書

內容簡介

葉天士認同吳又可溫邪“由口鼻而入”的觀點,但對於感邪之後,病邪在人體內的傳變過程,卻提出了由淺而深分為衛分、氣分、營分、血分4個病機層次。“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然後可能按順傳與逆傳兩種方式發展。順傳:如正氣不虛,邪毒不盛,則表現為順傳,按照“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即衛分、氣分、營分、血分的順序由淺入深,逐步傳變;逆傳:邪從肺衛不經氣分,直接傳入心營,迅速出現神志昏亂。葉桂還進一步提出了衛氣營血的治法:“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乍入營分,猶可透熱,仍轉氣分而解,如犀角、元參、羚羊等物是也。至入於血,則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是也。”此外,葉氏在《溫熱論》中對通過觀察舌象、皮膚斑疹及驗齒來診斷溫病的病情及判斷預後方面,也有獨到的發明。

影響評價

《溫熱論》是溫病學說的奠基之作。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提出的衛氣營血辨證方法是十分徹底的創新,不僅放棄了六經的概念,而且放棄了表里的概念,完全從溫熱病的傳變特點出發進行辨證。葉天士是一位十分傑出的臨床醫學家,對於溫病經驗極其豐富,衛氣營血辨證正是在精熟臨床經驗基礎上的高度概括,既簡潔明了,又邏輯嚴密,抓住了溫熱病發展的幾個關鍵性環節,具有極高的臨床適用性,對後世影響深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