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清遠圖

溪山清遠圖

《溪山清遠圖》是南宋畫家夏圭所創作的一幅紙本水墨山水畫作品,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溪山清遠圖》描繪了江南晴日的湖山景色,圖中有群峰、山石、茂林、樓閣、長橋、村舍、茅亭、漁舟、遠帆,勾筆雖簡,但形象真實。且景物變化甚多,時而山峰突起,時而江流蜿蜒,不一而足,但各景物設定疏密得當,空靈毓秀,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達到了所謂的“疏可馳馬,密不通風”的境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溪山清遠圖
  • 畫作類型:水墨山水畫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者:夏圭
  • 規格:縱46.5厘米,橫889.1厘米
  • 材質:紙本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構圖,技法,名家點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全景圖一全景圖一
全景圖二全景圖二
《溪山清遠圖》為十張紙接成,除第一段為25cm外,後九段均96cm左右。全圖繪晴日江南江湖兩岸山色空濛、水光瀲灩的清遠秀麗景色。整個畫面從右往左可分三段,其依次為:
第一段畫面從霧景開始,近處的巨崖大石清晰可見。一片茂盛的松林在陽光下生長,松樹從石頭的細縫裡長出來,樹枝十分銳利,有種頑強的生命力。此段中間部分有乾隆的“僧寺幾區心與靜”等題字,題字下方畫了幾座廟宇,廟宇藏於茂密的樹林之中,融於自然之中,寺廟前的有幾人若隱若現。
第二段忽然出現了一個雄壯的大山,後有三艘船從遠方而來,飽滿的帆帶著船前行;懸崖下面有一個人拿著琴,山下還有一處觀景亭。又有一座用柱子架高的橋,亭子裡坐著的人在觀賞湖光景色,這座橋更像是觀景橋。
第三段則是很多陡峭的山峰,山的形狀變化多端,有淡淡的雲霧襯托著遠山的陡峻。然後雲煙聚合,在水邊的沙洲處畫有一座竹橋,一個漁民從橋上經過,又有一處樹的樹枝伸向水面。
圖中無款印,有清代宋權宋犖收藏印四方、“黔寧”及“公餘”兩半印等,後紙有三段跋文,從右往左依次為:
元末明初陳川題詩:“我家東南丘壑好,曲折雲林護微杪。澗沙流水春自香,石楠碎葉秋如掃。縛柴野橋松雨涼,鳴鐘破寺茶煙杳。山椒茅亭如笠大,石腳漁舟似瓢小。人家制度太古前,雞犬比鄰往還少。酒盆吹香小店門,落日漁樵多醉倒。六年不歸長夢見。白髮忘情負魚鳥。晴窗見畫三摩挲。舊夢微茫今了了。不知何處得此圖。覺我山居殊草草。安得溪南寫石田。便攜妻子從茲老。”
陳川又跋:“余家天台有岩谷之勝,每愛雲林蔽虧、風日陰翳,心甚愜之。思得善手者繪為圖,以有事北上,未暇也。別來六年,未嘗不在夢想。今年還江南,留杭十日,適吳生持夏圭《溪山清遠圖》來請詩。披玩再四,歷歷皆昔有也,乃知古人筆墨之妙。似為我發。嘆賞之餘,因書長詩數韻以識余感。時洪武戊午春三月十日陳川跋。”
元末明初平顯題跋:“奉次陳東之先生王韻以致景慕。畫家粉本尤精好,賞鑒誰能察毫杪。良由天質發自然,慘澹經營信揮掃。珪森父子鳴趙季,丘壑胸襟氣深杳。墨卷波濤滄海立,筆縮煙雲天地小。冥搜遠寄作此圖,繹思通靈古來少。東南四萬八千丈,玉室璿台勢傾倒。北歸有客懷故鄉,悵望清猿與幽鳥。空悲白髮歲年徂,不得痴兒公事了。神遊翠壁攬長蘿,夢濯雲溪藉纖草。金庭之魂可些招,應躡去蹤追二老。松雨老人虎林平顯。”

創作背景

中國山水畫發展到宋代時達到了鼎盛時期,後來的南宋與北宋的繪畫風格又是截然不同的。在南宋的繪畫風格形成的過程中,夏圭等“南宋四大家”,是開創並促進發展山水畫的中堅力量。《溪山清遠圖》可為夏圭山水畫的代表作,此圖與李唐《萬壑松風圖》的畫法一脈相承,都從大小李將軍,荊關,范寬發展而來,夏圭此圖在用水上見長,稱拖泥帶水,在畫法上有所發展。
另外,此卷無款識,故學術界對於此卷是否夏圭真跡有些爭議。按照一些日本學者的看法,《溪山清遠圖》卷的風格與南宋畫風不符,從而將其判為明代的仿製品。然中國台灣的學者李霖璨認為:“我們所以相信這幅長卷是夏禹玉氏手跡的原因,乃是由畫家風格方面著眼…大斧劈皴,減筆人物,筆致犀利清潤,墨色多焦與淡墨之對比……在在都是南宋夏圭的面目風采,我們對這種風采神交已久,所以展卷快睹,大家異口同聲地都說:此非夏圭不辦’!一早於此尚沒有這種畫法(如李唐即較此繁細),晚於此的明朝戴進,又高躋不到這樣的畫界,即沒有如此超脫的意境,優美又如此勁拔之筆墨。因此,由畫家風格方面著眼,大家都口無異詞地把這卷歸屬於夏圭的名下,而且還公認為這是他存世的第一傑作。”(李霖璨:《中國畫史研究論文集》)現在美國及中國台灣學者幾乎都同意這個看法。

藝術鑑賞

主題

《溪山清遠圖》是南宋表現水這一主題的佳品。此長卷由十張紙接成,畫幅內景物變換繁多,山岡巨石、峭立危岩叢林茂樹、小橋流水、樓閣村舍應有盡有,江面雲霧瀰漫,漁舟隱現,一派溪山無盡之壯景,高遠與平遠、深山與闊水緊密相接,氣脈通連,空靈疏秀,是山水圖中鴻篇巨製。

構圖

作者對《溪山清遠圖》全卷的構圖布局思考縝密。近9米長卷上,景物變化甚多,時而山峰突起,時而江流蜿蜒,茂林、樓閣、長橋、村舍、漁舟、遠帆不一而足,但畫面毫無堆砌拼湊之感,反覺空靈毓秀。首先是因為畫家運用仰視、平視、俯視不同角度取景,因而產生了獨特的空間結構。其次是由於畫家將畫卷下部如巨石、江岸、樹木、樓閣、橋樑等以實景寫,清晰可感;而在畫面上半部,則以清淡之筆描繪遠山等虛渺之景,或用大片留白表示江水,因而畫中景物設定疏密得當,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達到了所謂的“疏可馳馬,密不通風”的境地。

技法

《溪山清遠圖》中山石用禿筆中鋒勾廓,凝重而爽利,順勢以“側鋒皴”,“大、小斧劈皴”,間以“刮鐵皴”、“釘頭鼠尾皴”等,再加點筆,雖簡而變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長運用墨色的變化,在慣用的層層加皴、加染的“積墨法”外,還加用“蘸墨法”,就是先勾出輪廓,以側鋒皴和大小斧劈皴,間以刮皴、釘頭鼠尾皴等,使山岩堅硬凝重的質感頓時顯露出來。夏圭在用墨方面尤為擅長,遠景墨色清淡,近景墨色較濃,在墨色的豐富轉化中,既使用層層皴、加染的“積墨法”,也使用先蘸淡墨,後在筆尖蘸濃墨,漸次畫去,墨色由濃轉淡、由濕漸枯的“蘸墨法”,以及多種形式的“破墨法”,使畫面水墨交融,靈動鮮活,極其優美地表現了清幽曠遠的湖光山色。

名家點評

吉林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樹海:整幅《溪山清遠圖》篇幅宏大,顯然是全景構圖,沒有採用“夏半邊”,但也許是受了“半邊”概念的制約,人們才將如此恢闊的山川水色,僅以“溪山”而命名。

歷史傳承

《溪山清遠圖》元末明初時經陳川,在《明詩綜》中有著錄。清代時被宋權宋犖所鑑藏,後為乾隆所得,但《石渠寶笈》未見著錄。

重要展覽

2010年7月1日至9月25日,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百禽百聲音·一動一情性——邊文進三友百禽特展”上,《溪山清遠圖》為其展品之一。

作者簡介

夏圭(生卒年不詳),一作夏珪,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畫家,與李唐、劉松年、馬遠並稱“南宋四大家”。寧宗時任畫院待詔,賜金帶。善畫山水,屬水墨蒼勁一派,喜用禿筆,下筆凝重,繼承發展了李唐的大斧劈皴。取景簡練,常以半邊景物表現空間,與馬遠有異曲同工之妙,有“馬一角,夏半邊”之稱。其代表作品有《溪山清遠圖》《西湖柳艇圖》《雪堂客話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