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松波

湯松波

湯松波,男,60年代出生於湖南雙牌,祖籍湖南新寧,高級政工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廣西作家協會理事、廣西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廣西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廣西青聯七屆常委。著有詩集《有一盞燈》、《眷戀》、《靈魂沒有淡季》,詩合集《命運的火焰》以及歌詞音樂專輯《陽明山之戀》、《親親的祖國》等;大型組詩《二十四節氣》一度入選2008中國年度詩歌排行榜。長篇組詩《東方星座》於2009年9月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曾榮獲第三屆“全國各族青年團結進步優秀獎”、第九屆共青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第十二屆廣西“五個一工程”獎、第五屆廣西“五四”青年獎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湯松波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雙牌
  • 職業:高級政工師
簡介,專著,個人成就,社會評價,

簡介

湯松波 男,六十年
代中期出生,湖南新寧人。廣西青聯七屆常委,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80年代習詩,中途輟筆十餘年,作品散見於《詩刊》《人民日報》《詞刊》《青年文學》《十月》《莽原》《中國散文家》台灣《藍星》詩刊及中央電視台等報刊媒體。有作品入選《中國年度最佳歌詞》、《中國年度最佳歌曲》、《中國當代歌詞精選》及高等藝術院校音樂教材等。著有詩集《有一盞燈》《眷戀》歌詞音樂專輯《陽明山之戀》詩合集《命運的火焰》等。榮獲第三屆“全國各族青年民族團結進步優秀獎”,共青團中央第九屆“五個一工程”獎,廣西第五屆“五四”青年獎章,《歌海》雜誌社第三屆原創詞曲一等獎。

專著

獻給建國60周年的詩集《東方星座》
當代著名詩人湯松波精心打造的獻給建國60周年的詩集《東方星座》於2009年9月由廣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首印3萬冊,此印數之多在已出版的當代詩集中並不多見。
湯松波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西青聯七屆常委、高級政工師。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詩刊》、《十月》、《青年文學》、《詞刊》、中央電視台等。有作品入選《中國鄉土詩人代表作選》、《中國年度詩歌精選》、《中國年度散文詩精選》、《中國當代漢詩年鑑》、《中國年度最佳歌詞》、《中國年度最佳歌曲》及高等藝術院校音樂教材等選本。著有詩集《有一盞燈》、《眷戀》、《靈魂沒有淡季》,詩合集《命運的火焰》,歌詞音樂專輯《陽明山之戀》、《親親的祖國》等。大型組詩《二十四節氣》入選2008中國年度詩歌排行榜。榮獲第三屆“全國各族青年團結進步優秀獎”、第九屆共青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第五屆廣西“五四”青年獎章。 湯松波創作的《木棉花開》,由中國音樂學院的作曲家胡廷江編寫成歌曲,朗朗上口、時尚新穎,深受觀眾喜愛。由著名時尚民歌天后湯燦演唱。
《東方星座》,除序曲之外,以五十六首詩分別吟詠五十六個民族,每首詩獨立成篇,合起來則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的頌歌。如此構思,可謂“前不見古人”。其詩想像奇特,意象新穎,氣勢磅礴。正如著名詩人鐵木爾·達瓦買提在序中所言“以詩歌的形式讚美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真誠地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的豪邁禮讚,這無疑是一部民族團結的莊嚴頌歌,可喜可賀”,“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今天,著力推出這樣的優秀作品,其意義已超過創作本身。這的確是一個創舉,我十分贊同吉狄馬加同志對這部作品的讚譽。我相信,這部詩集的問世,對於弘揚民族文化、普及民族知識、增進民族友誼、促進民族團結等方面都具有積極意義”,此詩集的出版無疑是中國當代詩歌史上的一件盛事,必將對當代詩歌創作產生積極的影響。 (王重元)

個人成就

著有詩集《有一盞燈》、《眷戀》、《靈魂沒有淡季》,詩合集《命運的火焰》,歌詞音樂專輯《陽明山之戀》、《親親的祖國》等。大型組詩《二十四節氣》入選2008中國年度詩歌排行榜。榮獲第三屆“全國各族青年團結進步優秀獎”、第九屆共青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第五屆廣西“五四”青年獎章。

社會評價

在紛繁的生活中固守心靈的家園
——湯松波其人其詩印象
●劉春
相信很多了解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中國詩壇狀況的讀者對湯松波不會陌生。當 年,國內曾經湧現一大批校園詩人、作家,這撥人以筆為旗,在各所學校之間相互呼應,在各種刊物上橫衝直撞。然而,隨著這撥詩人年歲漸長,校園詩歌這條曾經 洶湧澎湃的大河流淌到今天,已失去了以往的激越,於是,常有過來人懷念當年意氣風發的“戎馬生涯”。一個我所尊敬的校園文學組織者近兩年來走南訪北,四處 “串聯”,希望撰寫一部校園文學史,然而人們從他列舉的大量名單中看到,曾經叱吒風雲的小將們,有的已“老態龍鐘”,與文學無關;有的雖然仍堅持寫作,卻 已雄風不再,銳氣全無,淪為“當代方仲永”。只有極少數幾個,如洪燭、邱華棟、周瑟瑟、馬蕭蕭等人,不僅筆耕不輟,而且比以前更沉穩,更厚重。湯松波不屬 於其中的任何一種,在這幾者之間,他開拓了自己的道路。90年代初期以後,他因忙於政務而淡出文壇,而且這一走就是十年。好在他的心一直沒有和詩歌分開, 他仍在思索著,堅持著。如同他在詩集《眷戀》(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後記中所說:“很慶幸,在呼喚文化回歸的今天,我依然能夠在紛繁的生活 中,固守自己耕耘的家園。詩歌是讓我灑脫、愉悅和痛苦的理由,也是我尋求生存、寄託心靈的理由。因為詩讓我從極度浮華的現象,看到了人類精彩紛呈、富於創 造和充滿幻想的本質。”
長時間的思索形成了近幾年湯松波“復出”強大推動力和爆發力。近幾年,他創作了一大批詩歌作品,這些作品頻頻出現在國內著名刊物和選本的版面上,2008 年第一期的《青年文學》更是一次性推出了他的24首詩,在我的印象中,《青年文學》還沒有如此隆重地推出過一個詩人的新作。《十月》雜誌2008年第三期 也大篇幅推出了他的大型組詩《錦繡中國》,這樣大規摸推出一個詩人的作品,在《十月》也屬首次。雖說發表數目不是證明一個詩人出色與否的必要條件,但著名 刊物的高度認可多少可以做一些旁證吧。更難得的是,他在歌詞創作領域也異軍突起,入選過《中國年度最佳歌詞》、《中國年度最佳歌曲》及高等藝術院校音樂教 材,出版過專輯,並獲得了團中央第九屆“五個一工程獎”。
餘生也晚,洪燭、湯松波等人馳騁文壇時,我還在讀國中。眼看著一撥又一撥的文學少年變成了文學青年,然後悠哉悠哉地免試進入高校,心中那份艷羨真是難以言 表。待我也成為文學少年時,便也學著辦文學社,和各地少年作家聯繫,編印報型或刊型的內部刊物。而當我成長為文學青年時,湯松波們已大學畢業了,校園文學 風潮已接近尾聲,依靠寫作而直接進入大學的路子從康莊大道變成羊腸小徑,而且越來越難走。至於依靠稿費過日子,對於我等碌碌之輩而言更像一個傳說。文學社 辦了幾年,沒什麼起色,幾個負責人也就當起了甩手掌柜,把“重任”留給下一撥躍躍欲試的師弟師妹了。
大約是1997年,因為一本與文學無甚關係的書,我和湯松波有了絲縷聯繫。當時他在某中央大報廣西記者站工作,我在桂林晚報編副刊。他要編輯一本報告文學 圖書,委託一個朋友在桂林找寫手負責桂林片區的采寫工作,這個朋友轉而委託了我。對於報告文學我素無好感,特別是表揚式的報告文學,但湯松波開出的稿酬讓 我來不及思索就把這任務承接了下來。書出版後,那2000多元稿酬解決了我和其他幾個貧困潦倒的文友不少實際困難,有一次甚至幾個人一邊喝酒一邊矯情地感 嘆湯松波夠意思。兩人熟悉後,我才知道他這種行為風格由來已久,早在讀中學和大學時,他就時常用稿費為朋友們加菜。有意思的是,十年後的2007年,
我和洪燭、邱華棟、周瑟瑟、馬蕭蕭、吳茂盛等當年校園文壇的風雲人物第一次見面,都是湯松波引薦的。
但十年前我並不知道此湯松波就是彼湯松波。1998年1月,那本名為《寸草春暉》的報告文學集出版,湯松波借出差經過桂林之機約我見了一面,閒聊了幾句之 後,我就提著一捆樣書匆匆離去。不久後,我得到訊息,說湯松波到我的老家掛職擔任縣領導,我也沒有太在意,我的天性不喜歡接近領導,我只喜歡文人。因此,湯松波到我老家工作很多年後,我才有機會和他以及一大撥他的朋友和下屬喝酒。說來慚愧,那一次由於主人的熱情,雙方頻頻舉杯,剛開席不久,不勝酒力的 我就醉了八成,既不知今夕何夕,也忘了置身何地,胡言亂語起來,顯得很沒禮貌。後來我想,要是一開始就知道眼前的這個姓湯的領導就是當前的詩歌兄長,打死我也不會那么放肆的。好在不打不相識,經歷了那次尷尬之後,兩人竟漸漸走近了。一次又一次的“酒精考驗”,我已經發現,湯松波溫文爾雅的面容背 後,有一種濃重的江湖情懷,他真誠、直爽而大度,這些品質正好是我所嚮往的。看來,“惺惺相惜”從來就不是一個虛幻的辭彙。
每一次和湯松波見面,我們都是要抽一些時間談詩。詩人,詩事,以及自己的創作。不管他的公務有多繁忙,他總能擠出時間留給心愛的詩歌。這些年,他寫下了大 量作品,而且這些作品多以大型組詩的面目出現,內容多與風俗、風景相關,具有濃重的民族性。比如關於節氣的《二十四節氣》,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回聲與印 跡》,還有一大組關於五十六個民族的,等等。我驚訝於他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還有心情和時間來打理詩歌。他頗有些自豪地說,有一些作品是在人們認為根本就不能 寫作的情況下完成的,比如旅途中和會場上。特殊的環境自然需要特殊的工具,湯松波的寫作工具是手機。2007年10月,我就在桂林榕湖飯店從他的手機里調出了《二十四節氣》中的好幾首來閱讀。我曾經將湯松波用手機寫詩的“逸事”告訴過不少朋友,朋友們都嘖嘖稱奇,一個朋友甚至想採訪湯松波,寫一 篇題為《用手機寫作的人》的通訊文章,後來因為這個朋友離開了桂林而中途放棄。在湯松波的感染下,有時候我也會在一個冗長無聊的會議中拿出手機來擺弄,描幾句與會議氛圍不大諧調的筆畫。雖然我從來沒有在手機上完成過一首詩,但那些零散的詞句給了靈魂另一個出口,在會後我就能夠順著這條道路尋找到繆 斯的居所。操作的次數多了,我越來越感覺到手機寫作的道理所在——因為時間、場所及字元容量的限制,在手機上完成的詩歌如同手機簡訊一樣,一般具有短小、簡潔、哲思等共同的特徵。而這,也正是湯松波的詩歌風格。
我想花一點時間在下面這首《冬至》上,不僅因為這首詩就是我從湯松波的手機上讀到的第一首詩,還因為它較為完美地體現了簡潔而樸素的“湯氏風格”——
作為人間的匆匆過客
我沒有理由迴避冬至
如果迴避
簡單的人生
也會缺少一種歷練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
我站在北半球的一角
看見晝短夜長的冬至來了
這一天所有隱現的陽光
都將透過你握著風的掌心
直射在南回歸線上
日子便毫不猶豫地走進數九寒天
冬至如年
過節的氣氛在鄉村擁擠的圩市里
肆無忌憚地宣洩
我沒有選擇參與
依然和往常一樣
陪著草垛佇立在寒風中
憶苦思甜
其實許多帶著寒意的往事
都會在逢年過節時想起
淚眼紛飛時
母親便會喚我的乳名回家
倚著她暖暖的火塘
心才會慢慢地亮堂起來
詩歌的語言樸素簡潔,應該不會給讀者多少理解上的障礙。第一節是總括,指出了“冬至”客觀 性。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每年都會出現一次。而詩人更希望提醒人們注意生活中的“冬至”——磨難、鍛鍊與打擊。這樣的“冬至”與季節意義上的冬至一樣 不能迴避,如果迴避,“簡單的人生,也會缺少一種歷練”。就這樣,詩歌將讀者的心理從對外在的季節描述不著痕跡地帶入了內在的精神領域。
第二節,詩人以詩意的文字對冬至的成因以及對氣候造成的影響進行了描述。相對而言,這一節沒有太多突出之處,意在言外的暗示少了一些。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簡潔的語言,詩人再一次向人們證明了詩歌與敘述性文體的區別及其優勢。
中國很多地方有“冬至如年”的說法,在這一天,人們會殺雞宰鴨以示慶祝。詩人所處的地方具有同樣的風俗,因此他看到“過節的氣氛在鄉村擁擠的圩市里肆無忌 憚地宣洩”。與常人不同的是,詩人離開了熱鬧的人群,“依然和往常一樣/陪著草垛佇立在寒風中/憶苦思甜”。——請留意“陪著草垛佇立在寒風中”
,而且是“依然和往常一樣”,這些文字,似乎包含著無盡滄桑,這呼應了第四節所說的,那些往事,是“帶著寒意的”。詩人有什麼難忘的回憶呢?不同的讀者可以結合自己的少年生活進行想像。
值得慶幸的是,少年的記憶並不只有寒冷與傷感,它同樣夾雜著溫暖與幸福。最後一節,“母親”這個意象的出現讓詩人空虛的內心有了著落,也讓讀者懸空的情感 有了歸依。“淚眼紛飛時”,一個少年沿著母親的聲音朝家門走去,當他倚著母親,坐在暖暖的火塘旁,不管他是在哭泣,在歡笑,還是一言不發,“慢慢地亮堂起 來”的絕不只是簡陋的屋子,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在我看來,《冬至》的出色不僅是表現在冼煉的表達手法上,而在於詩人將詩意與情感達成了和諧。在這一點上, 我十分同意著名作家潘琦先生的論斷:湯松波的詩歌“通過創造詩意,把形象與感情完全融合起來,使感情觸動讀者的心魄,引發讀者的想像
,喚醒讀者的內心情感”。(《眷戀·序言》)詩人採用了一種相對傳統的寫作手法,表達了對生活的思索,讓我們認識到,無論是季節中的冬至還是生活中的“冬至”,都必須直面。人生就是在這種直面中走向開闊,愛與美也是在這種直面中產生並宏揚。
也許會有人認為《冬至》不算一首好詩,理由是“寫法比較傳統”。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話題。當前詩歌界有兩種極端,有的人以為詩人很容易寫,吃喝拉撒都是 詩,將一段話分行排列就是詩;另一些人則喜歡把詩歌想像得十分複雜,以為只有讀不懂的才是好詩,容易進入的就是大白話。這些都是誤會。詩歌的優劣不在於表 達方式的新舊,也不在於風格的變化,而在於是否言之有物,在於作者是否在字裡行間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在於技巧、形式與內容是否達成協調。我相信,如果《春 江花月夜》、《琵琶行》、《孔雀東南飛》不是出自於古代而是出自於21世紀的詩人筆下,同樣是毫無爭議的偉大作品。兩年前,一個“先鋒詩人”對我說:你的 詩歌的寫法很舊了,跟不上形勢了。我淡淡一笑,不屑於回答。有意思的是,前段時間我又和這個詩人一起開會,正巧聽到一個更年輕的詩人對他說了一句十分相似 的話:你的詩歌太老土了!我有些幸災樂禍般地掃了他一眼,發現他的臉紅得像一塊豬肝。
的確,正如蒙田在其隨筆《無用的技巧》中所言,人很容易無知,不懂某一種事物是無知,懂得了一點之後,可能又會因為驕傲而產生另一種無知。時下“活躍”的 某些詩人,寫著寫著就變成文字遊戲,忘記了自己寫作的初衷,在他們的詩歌里,只有文章的碎片而看不到思想的鱗光。400年前,英國哲學家培根這樣定義建築 的意義:“造房子是為了居住,而不是為了供人觀賞,所以建築的首要原則是實用,然後才是美觀。當然,二者能兼顧更好。”(《論建築》)想一想,將這段話套 用在詩歌寫作上是多么地適合!而以這段話為參照物反觀湯松波的創作,其可貴之處也就不難看出了。事實上,儘管後現代的作品更傾向於形式的探索,但從來就沒 有誰能否認思想的重要,一些偉大的作品即使看起來並不表達什麼具體的內容,但我們仍然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作者的苦心孤詣。認識到這一點並不是毫無意義的, 當年很多校園詩人片面追求語言的優美,意象的新奇和技巧的變化,並以此為傲,然而他們很快就陷入了語言的炫耀和辭藻的賣弄中無法自
拔。經歷了長時間的思考與生活的磨練,其中部分優秀者才順利地走出困境,醒悟到如果沒有“思想”做底襯,一切形式不過是水月鏡花而已。與此相反,在時下很 多詩歌愛好者眼裡,簡潔等同於簡單,樸素等同於大白話,於是那些毫無詩意的口水詩甚囂塵上,這同樣是對詩歌的誤會。沒有經年的練習,不可能知道“
簡潔”和“樸素”的標準。即使是我等有了20年詩齡的詩人,也常有一下筆就洋洋灑灑剎不住腳的時候。只有寫到一定的高度之後,才能領悟到“返璞歸真”的真 正含義。令我欽佩的是,湯松波詩集《眷戀》中的大多數作品寫得十分節制,極少文思泛濫的舉動。面對這些樸素而有味的詩行,你馬上就可以發現那種為出
風頭而用鋼筆抄寫整本《紅樓夢》,或者用文字排成各種形狀並將其命名為“詩歌”的滑稽。那么,如何看待那些玩弄文字的詩人作家?蒙田給了一個生動幽默的答案:對於那種將米粒扔進針眼裡並以這種新奇為榮的人,我們不妨獎勵他兩勺米粒讓他繼續無聊下去。
那么,湯松波為什麼能夠擺脫當年校園作家普遍存在的炫耀詞語和堆積錦句的流弊,變得簡潔、厚實而沉穩起來呢?我想,這可能與他的生活經驗的積累與思想的逐 漸成熟相關。里爾克說,詩不是情感,而是經驗。這是行家行話。一個優秀的詩人,他的寫作必定紮根於自己人生,從紛紜的世事中提煉出思想的鑽石。如果將詩歌 比做花朵,那么,其中優秀的部分就是從生活的土壤里盛開的鮮花,那些空洞單調的作家,其作品必定如同室內的紙花,可能很美,卻缺乏鮮活靈動的生命氣象。湯 松波的長處在於,在作為校園詩人的階段,就經歷較為嚴格的修辭練習,研究生時修習的是經濟史,又相繼擔任過重要媒體記者、出版單位領導、
黨政領導等職務,具有豐厚的人生經驗,這些因素,中和了詩人身上特有的那種酸腐和傲慢習氣,對他在新世紀以後的回歸和爆發提供了充分的營養。試想,一個擁 有如此豐富的生活經驗的詩人,他怎么還可能認同年少時的輕狂浮華?從湯松波的“回歸”,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一種美好的力量,那就是在物質生活達到
一定的程度之後進對高雅精神的籲求。以前我常常想,為什麼那么多當年的校園文學活躍分子,後來都相繼遠離詩歌,甚至抱怨詩歌拖累了自己的事業,不敢讓別人知道自己曾經是一個詩人?
在目睹和體驗了一次又一次“事件”之後,我才明白,在詩歌寫作已經無甚利益可沾的今天,要堅持做一個純粹的詩人,注定要捨棄某些東西。那些對眼前的得失斤 斤計較的人,一旦看到自己的愛好竟然會成為事業發展的擋道石,如何不會遠遠避開?而就是在這樣的時候,湯松波卻回來了。他在同伴紛紛轉身而去的時候,出人 意料地從眾多的背影中向詩神迎面走來,於是,他的筆下出現了這樣一些句子——
很少有人 像我這樣
不怕冷地滯留在
小鎮寂寥的街口
那些機靈的飛鳥
那些失魂落魄的花朵
早已撤離現場
只有我
還要在這裡執著地等
——《寒露》
如果我們將“小鎮”、“街口”換成“文學”或“詩壇”,將“飛鳥”、“花朵”換成“作家”或“詩人”,詩歌中蘊涵的深意就一目了然了。而正是眾多類似的詩行,使文字後面的作者那種剛毅自信的形象顯露出來。
現在的中國文壇,“80後”風光八面,“90後”也嶄露頭角,我和湯松波已從文學青年步入“文學中年”領域,儘管距離國際規定的青年界線——45歲——還 有一小段距離。多年以來,我身在文壇的旋渦中,無時不感到更年輕的一代作家那種咄咄逼人的“殺氣”,也常常將這種“殺氣”當作動力來促進自己的寫作。相比 之下,湯松波似乎要平心靜氣胸有成竹得多,他在事業上的成就令人羨慕,而詩歌也在事業的縫隙里一首一首地流溢出來。也許他深知,現在已經不同於20年前 了,詩歌無法解決生存的全部問題,一個熱愛文學的人,必須懂得如何調理文學與生活的關係。因此,我們平常看到的湯松波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詩人,他擁有比詩人 更實在更廣闊的視野。在某些方面,他已經擁有了很多令人讚嘆的成績,我相信今後他還會用自己的才智為人們帶來更多的驚喜。當然,這是另一篇文章的內容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