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和信俗

湯和信俗

湯和信俗是浙江省溫州市寧村特有的以祭祀湯和為主題的傳統民俗及民間信仰活動,已經傳承了400多年,往年從農曆七月十三至十七,活動持續5天。2008年6月,湯和信俗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湯和是明朝開國元勛,洪武十二年,奉命在東南沿海構築59座衛所城,其中寧村所城就是其中一座。因抵禦倭寇侵犯有功,湯和卒後,被追封為東甌王。嘉靖七年,人們在溫州龍灣寧村修建“東甌襄武王湯公廟”,清康熙年間改“城隍廟”,後稱湯和廟。嘉靖四十年,為追悼倭難亡魂,在中元節舉行抬神像巡城儀式,即一年一度的農曆七月十五湯和節,也叫湯和信俗。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湯和信俗
  • 所屬:浙江省溫州市寧村
  • 歷史:傳承了400多年
  • 申報::浙江省象山縣、溫州市龍灣區
信俗簡介,古老民俗,

信俗簡介

2008年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申報:浙江省象山縣、溫州市龍灣區
湯和信俗湯和信俗
公布: 992 Ⅹ-85
600多年前,明朝大將湯和(1326年~1395年)率領官兵來到溫州等東南沿海修城築堡,抗擊倭寇侵擾。為了紀念湯和的豐功偉績,緬懷抗倭將士的英勇事跡,龍灣寧村百姓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都要舉行湯和信俗活動。如今,龍灣寧村的湯和信俗活動已成為溫州地區最具規模、持續時間最長的傳統民俗文化節日之一,也是中國古老的中元節習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個案之一。

古老民俗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是全國人民“祭祖”的傳統節日。據《孫延釗集》載:“東甌王廟在永嘉場,即今永強,每歲以舊曆七月十五舉行迎會。”湯和曾被明廷追封為“東甌王”
在寧村湯和廟,77歲的寧村郭洪坤老人介紹說,在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永強一帶民眾盛行祭奠抗倭英雄湯和和死於倭患的同胞,後逐漸演變為全民公祭的“湯和信俗”。
14世紀,日本處於內戰時期,一些戰敗的潰兵、敗將流落海上,會同浪人、奸商組成海盜集團,經常騷擾中國東南沿海。《明史·湯和傳》載:“倭寇海上,帝患之……和乃度地浙西東,並海設衛所城五十有九。”朱元璋深知東南沿海倭患的危害性,於是派湯和前去部署防務。湯和在海防線上自北向南修築城堡59所。這些城堡在抗倭鬥爭,特別在溫州(古稱東甌)一帶發揮極大作用。
在湯和廟,64歲的鄭元洪老人介紹,湯和在寧村等地實行“寓兵於民”的政策,允許來自五湖四海的士兵以及當地抗倭將士,在寧村娶妻生子。有事則戰,無事則耕,戰時為卒,農時為民,經濟上做到自給自足。湯和離去後,留下衛所軍長期駐紮在寧村。定居於寧村的抗倭戰士後裔,為緬懷湯和造城功德,家家設立神位紙牌祭祀,上寫“寧村所主湯和公之位”。永強人民視湯和為保護神,尊為“城隍”。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請於朝,建成湯和廟,俗稱“城隍廟”,逐漸形成“湯和廟會”。在寧村城的南門外,鄭元洪老人說:“那裡原是一片古戰場,叫‘教場’。明嘉靖年間成為收埋抗倭戰爭中犧牲的將士與倭患中死難同胞的地方,是告慰戰死沙場官兵英靈的場所,稱為‘抗倭英烈墓園’。”此後,在每年春正月初九、秋七月十五舉行祭祀湯和活動,尤其是“秋祀”——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時,寧村百姓要舉行“城隍爺湯和出巡”、“追悼倭難亡魂”等儀式。祭祀活動形成永強一帶居民的全民公祭,成為一年一度的湯和信俗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