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滅效應

各種成對的粒子與反粒子一旦相遇,便會在釋放出γ射線、π介子和極大能量的同時同歸於盡,這就是所謂“湮滅”效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湮滅效應
  • 外文名:annihilation
  • 提出者:傑拉德·史密斯
  • 性質:反物質
美國物理學家傑拉德·史密斯近十幾年來一直在追尋反物質,他想用磁場把反物質“囚禁”在一種特殊容器中,以便利用反物質為燃料製造亞光速宇宙飛船。最早發現的反物質是反質子和反電子,物理學家們早就熟悉它們,並且意識到它們和構成我們身邊物質的通常的基本粒子僅有極其微小但卻是原則性的差別:它們和對應的基本粒子具有相同質量,但如果有電荷,必然和通常的基本粒子相反,如質子帶正電,反質子就帶負電;電子帶負電,反電子則帶正電(其實它最早就被稱為正電子)。那些沒有電荷的粒子,如中子,也有它們對應的反粒子,正反中子的區別在於自旋,這是一個表示粒子磁性的參數。幾乎所有已知粒子的反粒子都被發現了,只有光子是個例外。物理學家論證了不存在反光子,因為反光子就是光子自己。各種成對的粒子與反粒子一旦相遇,便會在釋放出γ射線、π介子和極大能量的同時同歸於盡,這就是所謂“湮滅”效應。
因此,湮滅的定義為:物質和它的反物質相遇時,會發生完全的物質-能量轉換,產生光子等能量形式,此一過程即為湮滅(英文:annihilation),又稱為互毀、相消、對消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