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涌村

湟涌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區最北部,東、南、北三面環水。東莞北王公路穿村而過,是一個水陸交通發達、水鄉特色鮮明的地方。全村面積約7平方公里,由4個自然村組成,下轄27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8899人,外來工25000多人。湟涌村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雨量充沛。

2017年12月,湟涌村獲2017名村影響力排行榜(300佳)榮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湟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莞市區最北部
  • 人口:8899人
經濟發展,集體福利,文化教衛,村容村貌,地圖信息,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前,湟涌村是一個被稱為“路尾、電尾、水尾”(三尾)的貧窮水鄉,涌縱橫交錯,湟涌人祖祖輩輩以種田為生。改革開放初期,在東莞市各鎮紛紛引進外資,辦起“三來一補”、“來料加工”等企業時,潢涌村卻因受地理條件等制約,招商引資工作難以開展。經過20多年的建設,湟涌村形成了以自辦企業為主,外資、民營協調發展的三車並趨之勢、內外兼修的經濟發展格局。2005年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157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871元。
因地制宜破“三尾”,駕“三車”建特色經濟。從1978年至今,湟涌村的工業發展之路從零開始,先後通過自辦磚廠、水泥廠再到造紙廠,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以自辦企業為主的集體經濟發展的成功之路。1978~1982年,湟涌村先後辦起了5家磚窯紅磚廠;1982年興建了年產2萬噸的水泥廠;1987年又增建了年產18萬噸的生產線;1987年興建了湟涌造紙二廠;2001年造紙二廠轉制為銀洲紙業有限公司;2002年又投資4.3億元組建了金洲紙業有限公司,生產檔次較高的工業用紙。通過自辦企業,湟涌村成功跨越了工業發展的初始階段,集體淨資產從辦磚廠初期的零起步增長到2005年的超過12億元。
雖然自辦企業取得了豐厚收益,但湟涌人民並不滿足現狀,而是不斷加大投入修建道路、興建水廠等基礎設施以改善招商引資環境,打響打好“外資牌”。特別是1999年無償捐資2000萬元興建了中國內地第一所台商子弟學校後,帶來了巨大的招商引資效應,許多外資企業紛紛慕名而來。目前引進企業的類型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型、環保型和規模化產業,2006年上半年共引進外資企業三家,現已累計外資企業42家,累計引進外資2.6億人民幣,計畫年租金收入644萬元。
與此同時,湟涌村還積極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不斷創新思路,提高服務水平,著力打好“民營牌”。一方面通過積極發揮集體企業與外資企業對民營企業的帶動作用,實現以集體帶民營、以外資促民營的效應;另一方面則通過加大服務力度,提高服務質量,引導、扶持民營企業向規範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不斷提高企業的適應能力和發展水平。目前,湟涌共有民營企業(責任有限公司)40家,個體戶300家。

集體福利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湟涌村一直把集體福利分配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努力促進村民增收和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並向村民承諾“五保證”:保證勞力有工作、保證孩子有書讀、保證患病有錢醫、保證生活能溫飽、保證居住得溫暖。2005年村集體17項福利分配總支出為2054.8萬元,與2004年相比增加539萬元,其中糧油款共支出1563萬元,每年人均1800元,與2004年相比增加538萬元。農村合作醫療款共支出44.4萬元,與2004年相比增加15萬元。

文化教衛

在全力打造特色經濟的同時,湟涌村並沒有放鬆精神文明建設,而是以精神建設作為促進物質文明與政治文明建設的精神動力,推動城市化進程和現代化公民培養。村委會每年保證對文體建設投入200萬元(不含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文體配套設施,著力打造以廣場舞、龍舟、籃球為主的主題活動品牌。目前,村內有龍舟隊、男子籃球隊、女子籃球隊、醒師隊、舞蹈隊、曲藝隊共6支文體隊伍。
在狠抓文化活動的同時,村委會還大力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村委早在1999年無償捐資2000萬建起了中國內地第1所台商子弟學校,每年投資約900萬元,大力開展獎教獎學,努力創建教育強村;2000年投資1200萬落成湟涌影劇院,2002年投資800萬落成總面積2.4公頃的江濱公園,2003年投450萬落成街心公園,2005年3月投資2500萬元建成湟涌體育館,2005年6月投資560萬元建成文化廣場,2005年10月投資8萬多元建成老人活動中心,2006年11月建立了藏書24260冊、雜誌35種、報紙24種的圖書館。

村容村貌

湟涌村嚴格按照現代化城市管理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大力推進“五整治”工作,將整治環境衛生、完善道路設施等工作作為提升村容形象、最佳化商住環境、提高村民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成立了專門的環衛管理辦公室,每年環衛經費投入約142萬元,組建了100多人的環衛工作隊伍,負責全村的環衛工作。

地圖信息

地址:東莞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