湞陽峽

湞陽峽

湞陽峽,是湞水中的一個峽谷,湞水源出江西省信豐縣,流經張九齡的故鄉曲江。位於北江中游、廣東省英德市區南10公里處。是北江流經波羅坑至連江口的一段狹窄河道,由湞山、英山夾岸對峙而成,北起英城街道下張村,南至連江口鎮江口咀,全長10公里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湞陽峽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曲江集》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張九齡
名勝“湞陽峽”,唐詩《湞陽峽》,作品信息,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名勝“湞陽峽”

湞陽峽兩岸奇峰聳立,峭壁險峻,水勢洶湧,為古代水路交通咽喉,兵家防犯要地。漢代趙佗南越稱王后,就於湞陽峽下游不遠的江口咀築萬人城,屯兵扼險,阻止漢兵南下。宋代在江峽西岸修築棧道,明代曾修復。此峽以其“秀、奇、險、幻”而聞名,江峽沿岸還有九道灣、八丈石、盲仔石、犀牛石、將軍石等景觀,唐以來為英德著名的遊覽勝地,留下不少讚美峽谷風光的詩篇,唐代名相張九齡、宋代大詩人楊萬里、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等人寫有讚美湞陽峽的詩。

唐詩《湞陽峽》

作品信息

【名稱】《湞陽峽》
【年代】
【作者】張九齡
【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湞陽峽
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 水暗先秋冷,山晴當晝陰。
湞陽峽
重林間五色,對壁聳千尋。
惜此生遐遠,誰知造化心。

作品鑑賞

湞陽峽,是湞水中的一個峽谷,湞水源出江西省信豐縣,流經張九齡的故鄉曲江。
這首詩描寫在故鄉峽谷溪流中行舟的情景。首聯寫峽谷的狹窄、深邃。詩人駕著小船,曲曲折折地穿過峽谷,緊緊地挨著山壁前進。頷聯兩句,分別寫峽谷的山和水。溪水那么綠,綠得昏暗發黑。儘管未到秋天,水面上沁出陣陣寒意。峽谷兩面高山綿延,森林茂密,濃蔭把日光遮蔽了,所以晴天也顯得陰森森的。如果說頷聯描寫山水,是著重表現峽谷的清幽;那么頸聯集中寫山,則是旨在描繪峽谷的壯麗。峽谷內,千尋峭壁,相對屹立;山上層林盡染,五色繽紛。清幽而壯麗的自然景致,使詩人內心生出一種悠遠的情思,驚喜地感嘆天地、大自然創造孕育萬物之心,真是深不可測。
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卷一中說:“唐初五言古漸趨於律,風格未進。陳正字(子昂)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九齡)繼之,詩品乃醇。”張九齡繼陳子昂之後,大量運用五言律詩描繪山水,語言省淨,清新含蓄,平仄和諧,粘對合律。大多數山水詩都能創造出情景交融、清遠渾成的藝術意境。作為盛唐詩壇上年歲較長的一位詩人,張九齡在致力於寫陳子昂式的《感遇》詩的同時,精心創作了數量豐富的山水詩,成為孟浩然王維山水田園詩派的一位先導者。正如明人胡震亨所說:“張子壽(九齡)首創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神者也。”張九齡的這首《湞陽峽》,就體現了他的山水詩景色清麗,文字洗鍊、意境清遠這一個“清”的特色。

作者簡介

張九齡
張九齡像張九齡像
張九齡(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景龍(唐中宗年號,707—710)初年進士。唐玄宗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是唐朝有名的賢相。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為李林甫所譖,罷相。其《感遇詩》以格調剛健著稱。有《曲江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