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番薯

湛江番薯

番薯是從國外引進的舶來品,傳說明代有一位廣東吳川(今屬湛江市管轄)人林懷蘭,是個雲遊四方郎中,行醫到國外交趾地方(今越南),發現當地一種薯類可作糧食充飢,便帶回家鄉引種,成功後迅速推廣,救了不少饑民,農民感恩,建有“番薯林公廟”紀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湛江番薯
  • 主要原料:番薯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特點:耐旱高產
簡介,歷史,

簡介

過去湛江非常貧窮,番薯曾是湛江人的傳統糧食,甚至是主食。由於番薯易種粗生,耐旱高產又能充飢,湛江農村種植十分普遍,有首民謠充分說明這一點:“種什麼不如種番薯,葉藤餵豬牛,薯條填肚皮,三歲孩童啼哭時,烤條番薯就了事。”
番薯在湛江比比皆是,經濟便宜,在湛江人眼中番薯是最普通不過的東西,所以很多口頭語都與番薯有關,爛賤的東西形容為“番薯”,意外獲得便宜稱為“拾到大番薯”,吵架罵對方是“番薯頭”,恥笑別人傻是“大番薯”,諷刺高傲的人為“番薯屎未屙淨“。

歷史

湛江番薯也有其風光的歷史,曾先後三次晉京,顯赫一時。1958年初,北京舉辦全國農業展覽,曾展示郊區北月村送展一株“標心紅”大番薯,重21公斤,而聞名全國。同年4月,湛江市飲食部門用番薯粉製成花捲大蛋糕、薯茸風車酥等12式點心、重8公斤,空運北京請毛澤東主席品嘗,中共中央辦公室收到點心後覆信嘉勉。1962年2月中央及省領導鄧小平、彭真、方方、董小鵬、陶鑄、陳郁等視察北月高產番薯,對北月種植的大番薯十分讚賞,當場挖了兩株“標心紅”,過重稱一株重19公斤,一株重18公斤,兩株番薯隨車運回北京。“標心紅”番薯,皮紅心白,是北月農民陳慶登五十年代精心研究培育出的新品種,產量高,畝產可過萬斤。中國科學院專家曾多次親臨北月考察番薯生長情況和研究高產技術,陳登來也被榮聘為中國科學院番薯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改革開放,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品種結構和生產結構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農業的商品經濟和“三高農業”迅猛發展,除傳統的水稻、甘蔗生產外,專業集團式高科技的水產養殖、果菜栽培、畜牧飼養、林木種植、經濟作物開發不斷湧現,推動農村經濟興旺發達。隨著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番薯在農業生產中逐漸淡化,湛江人基本上告了正餐食番薯的歷史,番薯不再是湛江人的傳統主糧食。
物換星移,近幾年,人們講究飲食,追求品種多元化口味多樣化中,起用了番薯,賓館酒樓的炒薯粉、番薯粥成了不可缺少的品種,超市的貨架上也擺有番薯加工的薯條、薯片出售。登上大雅之堂的番薯,身價大增,價格竟與大米平行,真是世事多變,草雞也可以變成鳳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