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三下鍋

湘西三下鍋

湘西三下鍋是湖南知名美食。它是由三種主料做成的,多為肥腸、豬肚、牛肚、羊肚、豬蹄或豬頭肉等選其中二、三樣或多樣經過本地的土廚師特殊加工成一鍋煮。三下鍋的吃法也分乾鍋與湯鍋之分,乾鍋無湯,麻辣味重,不能吃辣的人最好慎重選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湘西三下鍋
  • 外文名:xiangxisanxiaguo
  • 別稱:三下鍋
  • 主要原料:大白菜,胡蘿蔔,乾辣椒,白蘿蔔,五花肉片,冬菇,牛肚,羊肚,肥腸,豬蹄
  • 主要營養成分:膠原蛋白,維生素
  • 主要食用功效:開胃,驅寒
  • 適宜人群:老少皆宜
  • 副作用:易引起上火
來歷,材料,做法,

來歷

相傳明嘉靖三十三年 (1555) ,由於朝政腐敗,倭寇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不斷大肆襲擾,朝廷曾多次派大軍抗倭,都慘敗告終。尚書張經上奏朝廷,請征湘鄂西土兵平倭,明世宗準奏,派經略使胡宗憲督辦。永定衛茅崗土司覃堯之與兒子覃承坤及桑植司向鶴峰、永順司彭翼南、容美司 ( 今湖北鶴峰 ) 田世爵等奉旨率士兵出征。時值陰曆年關,覃堯之深知一去難返,決定與親人過最後一個年,於是下令:“蒸甑子飯,切砣子肉,斟大碗酒,提前一天過年再出征。”因時間緊,來不及作許多菜,就來個臘肉、豆腐、蘿蔔一鍋燉,叫作“合菜”,吃了好上路。這道菜以後演變成“三下鍋”。士兵上前線後,很快打敗倭寇,收復失地,世宗親賜匾額,上書“東南戰功第—”。志書記下了這段歷史: “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將士,除夕,倭不備,遂大捷。後人沿之,遂成家風。”

材料

原料:
大白菜 1/4 棵
胡蘿蔔、白蘿蔔各 20 克
乾辣椒 6 個
五花肉片、竹筍各 50 克
冬菇 3 朵
輔料:
A 料:辣豆瓣醬 1 小匙
B 料:米酒 1/2 小匙
高湯 1 碗
糖、雞精各 1/4 小匙
C 料:澱粉水 1 小匙

做法

冬菇泡軟、瀝乾,切成片;大白菜洗淨,瀝乾;胡蘿蔔、白蘿蔔去皮,切片;竹筍去皮、切片。
鍋中倒入 1 杯油燒熱,放入大白菜及胡蘿蔔、白蘿蔔略為油炸後撈起,鍋中再放入筍片、冬菇炸 10 秒鐘,撈起備用。
倒出炸油,鍋中留 1 小匙油燒熱,放入乾辣椒和 A 料一起爆香,加入 B 料煮開,再加入炸過的大白菜、筍片、冬菇、胡蘿蔔、白蘿蔔及五花肉片大火煮開,改小火燜燒 5 ~ 6 分鐘,加 C 料勾薄芡即可。 注意:三下鍋由於燒制的時間較長,因此需將所有材料先炸過,如此燒煮時,材料才不至於太過糊爛,味道也比較香。蔬菜炸過再入鍋燒煮,更為入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