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華鯪

湘華鯪

魚類,屬鯉形目, 鯉科,華鯪屬。分布於湘江水系。外形似華鯪。口部構造也相似。幼魚具須2對,成魚退化。背鰭無硬刺,外緣平截。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湘華鯪
  • 拉丁學名: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
  • 別稱:青魚、尤狗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鯉形目
  • :鯉科
  • :華鯪屬
  • 分布區域:湘江水系。
識別特徵,生活習性,地理分布,營養價值,

識別特徵

背鰭iii-lO;胸鰭i—16;腹鰭i-8;臀鰭iii一5。側線鱗40 6/6-V;背鰭前鱗17;圍尾柄鱗22。第一鰓弓外側鰓耙47。下蟈齒3行,2.4.5—5.4.2。鰾2室,呈圓柱形,前室短,其外包有白色皮膜,後室長,末端稍小,後室約為前室長的1.8倍。腸管細長,盤曲多次。腹腔膜灰黑色。標準長為體高的3.8倍,為頭長的4.5倍,為尾柄長的7.3倍,為尾柄高的6.9倍。頭長為吻長的2.3倍,為眼徑的4.7倍,為眼間距的1.9倍,為口寬的2.3倍。體長,後段側扁;尾柄較高,約與其長相等,短於頭長。頭較短,吻圓鈍,向前突出,吻長約與眼後頭長相當。吻皮下垂蓋住上唇的中段,吻皮中段邊緣有許多細小的缺刻。口下位,口裂呈弧形。上頸與吻皮之間有一溝相隔,下頜與下唇之間也隔有深溝。上唇兩側端外露,在口角處與下唇相連。下唇外緣一般無許多小乳突。唇後溝僅在口角處存在。須2對,吻須位於吻側,甚短小。頜須位於上唇側端的外面。眼位於頭側稍偏上方,眼間寬闊,稍隆起。鼻孔位於眼前緣上方,距眼前緣較近。鰓膜與鰓峽相連。鰓耙短小,較薄,呈三角形,排列緊密。下咽齒末端側扁,齒冠面斜截狀。背鰭外緣平截,最長鰭條比頭長為短,末根不分枝鰭條柔軟,其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前,距吻端與距尾鰭最末鱗片約相等。胸鰭後伸不達腹鯖起點。腹鰭起點與背鰭第二、三根分枝鰭條基部相對,後伸不達肛門或接近。臀鰭較小,後伸不及尾鰭基,其起點至腹鰭起點與至尾鰭基距離約相等。尾鰭叉形,末端稍鈍,上、下葉等長。肛門緊靠臀鰭起點。 鱗片較小,胸部鱗片更小。腹鰭基部有一狹長的腋鱗,中央縱折呈菱形,其長度約為腹鰭長的l/3。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稍向下彎,以後較平,直達尾柄中央。在成魚的吻端有少數較大的珠星痕跡。身體灰黑色,腹部灰白色。體側鱗片後緣有一個黑色斑點,中央有一稍大的桔紅色的斑點。尾鰭上下外緣為黑色。其餘各鰭為灰白色略帶橙黃色。
湘華鯪湘華鯪

生活習性

與華鯪相似。生長較慢。其食物以藻類、植物碎屑以及植物的嫰葉等為主。常生活在流水和河底多石的環境中產卵分布於湘江水系。

地理分布

湘華鯪,俗名"青魚",SinilabeodecorusTungting(Nichols),隸屬魚巴亞科(Barbinae),華鯪屬(Sinilabeo),是湖南省特有的一種中型野生經濟魚類,湘、資、沅、澧四水中上游均有分布,尤以沅水的中上游產量較高。

營養價值

動物蛋白質的鮮味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其鮮味胺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的組成與含量。湘華鯪的鮮味胺基酸總量(7.39%,鮮重)稍低於鱖魚(7.80%,鮮重),而高於其它6種魚類(5.21%~6.67%,鮮重。可見,湘華鯪肉味比較鮮美。
湘華鯪肌肉脂肪酸中PUFA含量與EPA和DHA總量都較高,說明湘華鯪肌肉對人體有良好的保健價值。
湘華鯪肌肉鮮樣中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其中鈣、鉀、銅含量高於其它7種經濟魚類,也高於雞蛋和牛肉的含量,其它元素含量也較豐富,與其它7種經濟魚類含量接近;對魚類而言,肌肉中有恆定的鈣、磷比(Ca:P),湘華鯪的Ca:P(1:1.76)高於其它7種經濟魚類(1:2.20~1:6.2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