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粑俗

湖口粑俗

湖口粑在湖口民間,凡是逢年過節、生辰壽筵、定婚成親、敬神拜佛、喪葬祭祖、做屋上樑、栽田割禾等活動,都會分別做不同種類的粑食,其習俗一直沿襲。

基本介紹

湖口粑俗簡介,湖口粑種類,糍粑,印粑,柳米粑,豆粑,發粑,炒米粑,文化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人物,相關新聞,

湖口粑俗簡介

湖口粑食的品種繁多,大致可分為糍粑、印粑、柳米粑、發粑、炒米粑、豆粑等六類共20多種。按口味分,有香甜的、爽口的、糍軟的、鮮美的;按形狀分,有圓的、扁的、方的、條狀的;按顏色分,有紅色蘆粟(高梁)粑、黃色粟米(小米)粑、黑色蕎麥、白色米發粑;按用場分,有迎賓宴請用的、有喜慶節日用的、有上樑拋撒用的、有敬神祭祖用的、有度荒充飢用的、有青黃不接用的;按寓意諧音分,發粑表示大旺大發,圓子粑表示團團圓圓,方糕表示步步高等寓意。

湖口粑種類

糍粑

有兩種,一種叫麻糍粑,另一種叫糯米粑,都是以粘性糯米為主料。麻糍粑是先用飯甑蒸熟糯米飯,盛進木盆(掇桶)或石臼里搗糊,直到不見飯粒即成。或搓團趁熱吃鮮,或待冷卻後切成方塊留用,這種製作過程,湖口西南片民間,稱作打麻糍粑,東北片百姓叫做扦糍粑。糯米粑則是把冼淨的糯米磨成粉和面,捏成一個個小扁團、包餡、蒸熟而成。麻糍粑一般在年(春節)前製作,是年事準備活動之一。還有嬰兒洗三、小孩滿月、周歲,或生日慶壽之喜、女兒出嫁前下辭家禮,甚至老人過世後的紅(薨)年酒席中,麻糍粑也是多種粑食之一。而糯米粑則是中秋節或其它慶典活動,但一般不會同時兼做麻糍粑和糯米粑。
湖口粑俗

印粑

是將米粉麵團放入粑印模內,印成各種圖案的生粑胚,然後蒸熟而成的粑,故名印粑。粑印是木製的,常見的圖案有福、祿、囍、壽、春、神仙仕女、飛禽走獸、花草魚蟲等。印粑是用秈米粉作為主要原料,也有蘆粟(高梁)粉,上鄉人家還有用粟米粉做的。印粑又叫年粑,也是年事準備活動之一,每年一次都安排在冬季進行,如家裡人手少,還請兄弟和姑嫂幫忙。女人和小孩磨粉、印粑,男人和面、上下蒸籠,做印粑的場面和諧熱鬧。印粑需用臘水(立春節氣前的水)浸存,時間才能保留較長,春節期間用於招待賓客,春耕農忙時也是方便快捷的主食。
湖口粑俗

柳米粑

是將米淘洗濾乾,用開水浸泡、磨成米糊、蒸熟後切成方塊形狀。柳米粑是與印粑同時做,也以水浸的方法保存。柳米粑既可切絲(或切片)炒熟當菜餚,也可同印粑、豆粑混煮為主食。

豆粑

是以大米為主要原料,按比例或配綠豆、黃豆、蕎麥粉、小麥粉等,和水磨成稀糊,然後用柴灶大鍋煎(烘)成一整張簿皮,冷卻後切成帶狀絲條,曬乾、儲存。煎豆粑一般在重陽節後進行,因製作工序繁多,用人也多,灶上煎,灶下燒火、磨糊、涼、切都要專人。還會邀請親朋好友、鄉里鄰居、甚至遠道客人,到家裡來嘗鮮,甚至還趁熱分送新鮮豆粑於近鄰。所以,幾乎每家煎豆粑都請幫手,或姑嫂妯娌、或親戚朋友。豆粑煮爛即食,既省時又節約糧食,可作農閒時的早、晚餐或農忙季節的快餐。
湖口粑俗

發粑

有兩種,一種是小麥粉發粑,另一種是米粉發粑。小麥發粑是用小麥粉和面放粬發酵蒸熟而成,米發粑是浸米磨糊,拌粬發酵後,蒸熟成粑。發粑四季都可做,所以小孩生日、老人做壽、喜慶宴席做粑都有發粑,後漸漸少見農家自做發粑,小麥發粑有饅頭代替,米粉發粑也被發糕所取代。

炒米粑

又叫包心粑或蒸米粑,都是以製作工序而得名。先將大米淘洗濾水,然後在鍋里炒至米熟,再磨粉和面、包餡、蒸熟。炒米粑不受季節限制,只是不同的季節所包的心(餡)不同,所以,各種喜慶之宴,炒米粑為首選,也逐漸成為招待賓客的美味佳肴。流泗的炒米粑以皮薄、透明、形美而聞名。
湖口粑俗

文化特色

湖口粑俗表達人們美好的祝願,也體現出勞動人民的智慧。各式各樣粑的製作必須掌握各自的製作技能:麻糍粑的蒸飯灑水、印粑的和面、柳米粑的泡米、豆粑的配兌和煎烘、發粑的拌粬發酵、炒米粑的炒米和包心等,都有一定的技術含量,雖說不求師學藝,但都是母教女、婆傳媳,世代傳承,形成獨特的粑俗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湖口粑俗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收集的各式粑印,藏於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內。

相關人物

2008年,吳春花被授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湖口粑俗)代表性傳承人。

相關新聞

2015年3月央視《遠方的家·江河萬里行》欄目攝製組走進湖口拍攝湖口粑文化。
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春節特別節目攝製組開赴湖口縣付壠鄉大山村,拍攝製作民俗風情片《湖口粑俗》。
“湖口粑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葩。這次到湖口拍攝的做年粑場面,將在央視2006年春節聯歡晚會前,即除夕16時至19時的《一年又一年》節目中播出。屆時,湖口粑俗將代表江西民俗出現在央視螢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