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立足於湖南新農村建設的實踐,側重湖南新農村建設的套用研究,以當好省委、省政府新農村建設的“智囊團”和“思想庫”為己任,牢牢抓住湖南新農村建設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創建集湖南新農村建設理論探討、決策諮詢、成果運用於一體的綜合性、套用型研究機構,成為省委省政府的“智囊團”、中部地區有影響力的新農村建設研究基地,農村、鄉鎮幹部用得上的新農村建設諮詢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
  • 立足:湖南新農村建設的實踐
  • 研究:新農村建設的套用研究
  • 成立時間:2006年3月27日
機構概況,研究成果,發展規劃,組織機構,學科帶頭人,

機構概況

為充分發揮理論研究在推動湖南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使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專家的智慧和研究成果更廣泛地運用於各項重大決策中,在省委、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於2006年3月27日正式成立。“中心”成立以來,在院領導關心和指導下,在院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目前各項工作來勢喜人。
“中心”成立了顧問委員會,現已聘請省委副書記謝康生擔任顧問委員會主任,省人大常委副主任龐道沐、省政府副省長楊泰波擔任首席顧問,省人大農工委主任胡正楊、省財政廳長李友志、省農業廳長程海波、省水利廳長王孝忠、省林業廳長葛漢棟、中南大學校長黃伯雲、湖南農業大學校長周清明、湖南師大校長劉湘溶、湖南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徐晨光、湘潭市委書記陳潤兒、湘潭市市長彭憲法、常德市委書記武吉海、常德市市長陳君文、永州市委書記曾慶炎、懷化市委書記張文雄、湘西州委書記童名謙、張家界市市長鬍伯俊等為顧問委員會成員,且均已接受了邀請,並發出了聘書(其他地市的黨政主要負責人的邀請回復涵正在途中,故未能確認)。
“中心”積極加強外圍研究團隊建設,成立了專家委員會,現已聘請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華中師大教授徐勇、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房寧、華中科大教授賀雪峰、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康小光、中國社科院于建嶸、香港樂施會李昌平、北京大學教授潘維、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王曉毅、國務院研究室農村司郭瑋、華中科大教授吳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趙樹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周臻、中央黨校教授劉德喜、中南大學教授李建華、省委黨校教授龔永愛、南京大學教授張玉林、省委黨校教授覃正愛、中南大學教授陳潭、安徽大學教授張德元等國內知名學者專家擔任中心的特約研究員。同時,“中心”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央黨校三農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安徽大學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心等全國著名的農村問題研究中心和基地建立了密切的聯繫。
為獲取第一手真實有效的調研資料,推動新農村研究的“學、官、民”互動,使新農村建設的研究理論研究能夠緊密地與實踐結合、與基層結合、與政策結合,特別是與現實需要結合,“中心”積極向基層鄉鎮拓展研究基地。現已在寧鄉縣大屯營鄉、衡東縣大鋪鎮、耒陽市哲橋鎮、衡陽縣三湖鎮、澧縣宜萬鄉等11個鄉村成立了研究基地,並開展了初步的調研工作;已在農村基層以及與農村問題有關的實際工作部門聘請了特約研究員37名。為了進一步提高的研究水平,“中心”與省內外各大院校的學者、專家,與各級相關職能部門及各級政策研究機構,以邀請來訪和主動出訪的形式進行互動。“中心”陳文勝應邀參加了北京大學主辦的“新農村建設研討會”、全國人大到湖南進行的“農民權益保護立法的調研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鄉鎮改革研討會”。應邀到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作鄉村治理的學術報告、到省地震局中心學習組作新農村建設的專題講座、到中共中央黨校作新農村建設的學術報告、在國家發改委主辦的培訓班上作鄉村債務問題的專題講座、到寧鄉縣大屯營鄉作新農村建設的形勢分析報告、在瀏陽市1000人幹部大會上作新農村建設理論輔導報告。
“中心”成員自成立來,已在省級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 多篇,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被省直各職能部門邀請進行政策諮詢6次。“中心”由院長朱有志兼任主任,開展了省社科規劃重大課題《湖南新農村建設戰略對策研究》申報,並於7月8日進行了課題申報答辯,在湖南大學、湖南師大、湖南農業大學的激烈競爭中勝出,最終獲得了重大課題的立項。目前,“中心”正在加緊編輯以書代刊的雙月刊《中國鄉村發現》,籌辦新農村建設學術交流網站和研討會。
農村的問題,我們的主題;政府的難題,我們的課題。“中心”將加倍努力學習和工作,以不負院黨組、各級領導、學界前輩和朋友們的關心與扶持,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

研究成果

1、課題成果顯著。已研究完成相關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有5個,正在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和自然科學基金課題9個。已經完成的是:朱有志的“洞庭湖村鎮體系空間結構及其調控”;方向新的“戶籍制度改革後農村城鎮化推進中的新問題及其對策”;烏東峰的“消除農民低素質屏障研究”;鄧大才的“農地流轉的交易成本與價格體系構建”;楊盛海的“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安置模式研究”。正在研究的是:烏東峰的“中國環境保護的農村社區機制研究”;鄧秀華的“構建和諧社會與農民工政治參與問題研究”;王曉天的“明清時期洞庭湖周邊地區農業和農民問題”;方向新的“外來農民工融入城市問題研究”;郭勇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研究”。與此同時,已研究完成的省社科規劃課題和省軟科學課題共37項。特別是中心成立之後的半年時間內,就獲得了省社科規劃重大課題《湖南新農村建設戰略對策研究》的立項,獲200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1項。
2、專著論文甚豐。已公開出版的相關著作主要有31部,如朱有志等的《農業產業空間轉移論》;方向新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農民》;汪金敖的《農民收入增長論》、《農業傳統模式的新突破——資本經營與農業產業化》;烏東峰的《中國農村社區發展經濟研究》;方向新的《農村變遷論》;方向新的《鄧小平理論與農村發展》;朱有志、方向新的《農民關注的十大問題——湖南農村調查報告》。近三年來,中心研究成員公開發表的相關論文250多篇,其中國家級刊物近100篇,國家頂尖學術期刊40餘篇,被國家多家學術文摘全文轉摘50餘篇。
3、成果影響頗佳。已獲得的有關獎勵有18項,主要有:《中國共產黨與中國農民》獲湖南省“五個一工程”優秀圖書獎;《不對稱的中國農民問題研究》獲第八屆社科成果二等獎;《農業產業空間轉移論》獲第八屆社科成果三等獎;《農業傳統模式的新突破——資本經營與農業產業化》獲2005年科技進步三等獎,第八屆社科成果三等獎;《農民收入增收論》獲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獎;《湖南鄉鎮企業發展問題研究》獲第八屆社科成果四等獎。
4、社會效益良好。近幾年來,中心成員完成地、市、縣的“十一五”規劃課題9個,接受涉農廳局委託課題15項,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其中有18項研究成果得到省委、政府的採納或批示。2006年完成的關於湖南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研究成果,省委書記張春賢專門聽取了匯報,並為省委、省政府所採用。方向新等關於女性農民工就業風險的調查報告,得到了全國婦聯和國際勞工組織的充分肯定,並為媒體廣泛宣傳和轉載;陳文勝2006年1月完成的鄉村債務調查報告,得到了省委書記、常務副省長等領導的批示,並接受了《大公報》、《第一財經日報》、《湖南經濟報》、《湘聲報》等媒體的專訪,並應邀參與省政府關於化解村級債務檔案的起草工作。

發展規劃

發展目標:立足湖南新農村建設實踐,通過3-5年的建設,把中心建設成為省委、省政府離不開的新農村建設“智囊團”,中部地區有影響力的新農村建設研究基地,農村鄉鎮幹部用得上的新農村建設諮詢機構。
一是深化湖南新農村建設的戰略對策研究。目前著重完成湖南省社科規劃重大課題《湖南新農村建設發展戰略研究》,突出研究湖南新農村建設中的若干重大問題,如:湖南統籌城鄉發展中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研究;建設現代農業研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品供給研究;完善鄉村治理結構研究;農民工、失地農民與城鎮化綜合研究;農村新型工業化道路研究等。以此確定湖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思路、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提出具體的對策建議,供省委、省政府新農村建設決策參考。
二是建設一支高素質、開放型的研究團隊。著力整合湖南新農村建設研究的諸方力量,力爭在三至五年內,建設一支以專職研究人員為核心層,以省直有關部門領導、專家為緊密結合層,以地市、縣鄉中有豐富實踐和理論興趣的幹部、專家為延伸的研究隊伍。其中核心研究人員由現在的25人發展到40人。著力構建一個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有機結合的研究團隊,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研究網路。
三是產出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力爭每年出版3到5本新農村方面的著作,向省委、政府推出10個左右的研究報告,在核心期刊上每年發表20篇以上文章。同時,積極申報國家和省市各級課題,廣泛從事橫向和實際套用的課題研究,力爭每年申報成功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個,省級課題3個,橫向套用性課題10個,以服務於湖南新農村建設。
四是打造多個研究品牌。以新農村建設為視角,立足湖湘文化,著眼鄉村實踐,突出湖湘特色,通過3-5年的努力,農民工問題研究、鄉鎮治理研究和農村和諧社會建設等三個領域,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農村公共產品、農村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農村現代化和農民權益保護等領域,在湖南具有突出地位。
五是建立湖南新農村建設信息庫。在3-5年內,對湖南農村開展系統的調查,廣泛收集國內外農村建設的相關資料和信息,建設湖南新農村建設資料中心,為全省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提供諮詢服務。
六是建設一個學術交流與成果宣傳的平台。與湖南人民出版社聯合辦好雜誌型圖書——《中國鄉村發現》,以注重鄉村社會調查為基礎,及時反映農村社會的熱點與難點問題,總結基層實踐經驗,傳遞基層民眾的心聲,把刊物辦成影響全國新農村建設的精品讀物。辦好“中國鄉村發現”網,不斷擴大網站的影響。通過建設書刊、網站等平台,盡力打造新農村建設的湖湘特色,擴大與國內外相關學者的學術交流,提升基地的研究水平。

組織機構

主任:朱有志
副主任:王曉天、方向新(常務)、賀培育、肖毅敏、烏東峰、汪金敖、陳文勝
秘書長:陳文勝(兼)
秘書處:謝瑾嵐、劉險峰、陸福興、王文強、張超美、周湘智、陳旺民、李暉。

學科帶頭人

1.中心主任、農村管理創新學科帶頭人朱有志。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博士、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評審會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湖南省重大決策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湖南省巨觀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省經濟學會副理事長、省《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省西方經濟學會副會長、省哲學學會副會長、雷鋒精神研究會會長,兼任湘潭大學經濟哲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湖南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博士生導師。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規劃課題6項,省部級課題8項。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學動態》、《哲學動態》、《中國農村經濟》、《中國農村觀察》、《中國工業經濟》、《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等國家級刊物及其他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轉載、摘要、複印30餘篇。獨著《先秦諸子經濟哲學思想研究》,主著和合著《農業產業空間轉移論》等5部,主編《西方經濟學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湖南小康研究報告》等6部。有多項成果獲獎,其中《三個代表的哲學基礎》,獲湖南省2003年度“五個一工程”理論文章獎;《三個代表的哲學基礎》和《經濟道德層次論》均獲湖南省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提出“制度效用有限論”、“關係確證屬性論”,是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建構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理論系統的首倡者之一;提出了“經濟道德層次論”、“經濟道德空間論”和“經濟道德網體論”;在大學時期就提出並著文論述了“實踐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一說;倡導“管理階段論”,構建了“農業產業空間轉移論”,並認定農村包圍城市是當代中國經濟建設之路。
2.農村社會學學科帶頭人方向新。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社會學法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省首屆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優秀人才。共出版個人專著5部,主編著作6部,合著18部,先後在《社會學研究》、《中國人口科學》、《人口研究》等省級以上報刊發表論文200餘篇。主持國家課題2項、省級課題9項、國際勞工組織課題1項。科研成果獲獎勵20餘項,其中獲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1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5項、三等獎1項,省社科基金課題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等。多年來一直堅持對農村問題的研究,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於城鎮化、農民工和農村社會發展等領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理論觀點和有實際套用價值的對策。
3.農村經濟發展學科帶頭人肖毅敏。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1999年被選定為湖南省第三批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2003年任院財政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兩大社會科學基金立項課題評審、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評審專家。長期從事經濟理論及套用經濟學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資本市場與證券投資、產業經濟、企業管理及區域經濟發展等。主要學術成果有:出版個人專著2本,主編、合著和參著著作18本,公開發表論文100多篇;公開發表的執筆總字數近200萬字;主持或獨立完成國家及省級研究課題和各級政府委託課題共15項,獲各種學術獎勵27項,其中省部級獎13項。
4.農村社會發展學科帶頭人烏東峰。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求索》雜誌主編、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著有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個人獨立專著8部,發表論文260餘篇,在國家權威級報刊《新華文摘》、《新華月報》、《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求是》雜誌、《人民日報》理論版、《光明日報》理論版、《經濟研究》等發表論文117篇。獲“五個一工程”、社會科學成果獎七次;獲省“三創一爭”先進個人;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基金及省社科重點基金等二十餘項。近年來,以國情研究專家的視域,著述了大量關於中國“三農”問題的文章,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等全文轉載。黨的十六大以後,烏東峰在國家五個頂尖級刊物上發表的小康系列論文產生了很大社會反響。他是國內最早在“三農”研究領域裡提供並從理論上科學論證了“反相位運動”、“不對稱理論”、“反哺理論”問題的專家。
5.農村政治發展方向學科帶頭人賀培育。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長、研究員,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著有學術專著8部,主編或參加撰寫的著作16部,總計出版發表科研成果200餘萬字。主持省級以上科研課題4項。獲一次獨獲省社科優秀成果著作二等獎;一次獲省五個一工程獎;兩次獲湖南省青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獲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論文優勝獎各兩次;多次獲省廳級部門省級學會等優秀成果獎勵。④反饋: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11篇,《新華文摘》、《中國社科文摘》等報刊摘編12篇。
6.農業產業化學科帶頭人汪金敖。湖南省社科院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經濟學教授、國家註冊諮詢師、湖南省情研究基地研究員、湖南省經濟學科(農業經濟研究方向)學科帶頭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和區域經濟、產業經濟、公共管理。近十年來,在省級以上報刊公開發表專業論文86篇,其中國家級刊物發表30篇;省級學術會議交流論文8篇。承擔各類科研課題48項,其中獨立完成省級課題18項,主持國家級課題1項、省級課題12項,業務主持省部級課題12項。主持(中方主持人)中德、中美合作項目2項。獨著2部(《農村商品經濟論》、《農民收入增長論》);合著(第一作者)1部(《資本經營與農業產業化》);主編和合作撰寫其他著述11部。科研成果獲獎13項,其中省部級獎6項(湖南省科技進步獎1項、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其他獎7項。
7.鄉鎮改革與治理學科帶頭人陳文勝。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員、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湖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會執行秘書長,《中國鄉村發現》執行主編,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有14年的鄉鎮基層工作經驗,做了大量關於鄉村治理的社會調查。其中題為《鄉村債務的社會公共危機研究》的調查報告,得到了省委書記張春賢的高度重視,常務副省長肖捷和分管農業副省長楊泰波還分別對報告作了批示。近幾年來,先後應邀到北中央黨校、香港中文大學、省地震局、湖南師大、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瀏陽市等地作學術報告。出版個人專著2部,《鄉村債務的危機管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鄉鎮視角下的三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主編三農通俗讀物《中國鄉村發現》8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2008年)。參與《湖南經濟社會發展報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地方財政與公共支出分析》、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新農村建設之重》,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年;等8部專著寫作。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43篇(其中國家刊物論文16篇),有多篇論文在《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論文《鄉村債務的社會公共危機研究》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第4期全文轉載;《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戰略思考》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1期全文轉載;論文《質疑中國三農學界的幾種傾向》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第1期全文轉載。《新農村建設從何處破題》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政治)2008年第2期轉載。《鄉村債務的危機管理》一文被人民網評為“2006年度最受關注的五大網路論文”。先後主持省部級課題5項,擔任2007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集體經濟發展研究”的子課題負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