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賽武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湖北賽武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湖北賽武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茅箭區境內南部,距十堰城區18km。與茅塔鄉大川鎮武當街道辦事處、房縣、張灣等地接壤,處於秦嶺褶皺系南嶺印支褶皺帶的武當山隆起中部,屬秦嶺和大巴山東延余脈武當山系,地理位置為東經110°35′40″~110°54′23″,北緯32°23′26″~32°32′19″。總面積21203hm2

賽武當原名伏龍山,主峰海拔1723米,因山高賽過武當山主峰而得名。2011年4月22日,正式建立湖北賽武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自然生態系統類中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北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珍稀頻危野生動植物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湖北賽武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十堰市茅箭區境內南部
  • 氣候類型: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總面積21203hm2
  • 類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 保護對象:銀杏,紅豆杉,金錢豹,金雕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土壤,保護對象,植物,動物,管理機構,生態地位,

歷史沿革

1987年1月,經十堰市人民政府在進行了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正式批准成立為賽武當自然保護區(市級)。
功能區劃圖功能區劃圖
1999年6月,在成立於1984年5小川鄉的基礎上,組建了茅箭區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湖北省國有茅箭區賽武當林場和賽武當自然風景保護區,下轄營子村、小川村、鍋廠村、茅塔鄉的岩屋村、坪場村的一部份及大坪鄉的大溝村鎮組。
2002年2月,經省政府批准建立湖北賽武當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3年5月29日,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下轄五條嶺林場、國有賽武當林場和大川鎮、茅塔鄉和武當路街道辦事處的梘溝村和大廟村。
2011年4月22日,正式批准建立湖北賽武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賽武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湖北賽武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西北部,著名的汽車城十堰市茅箭區境內南部。距十堰城區18km,與茅塔鄉、大川鎮、武當街道辦事處、房縣、張灣等地接壤,處於秦嶺褶皺系南嶺印支褶皺帶的武當山隆起中部,東與丹江口市相鄰,距丹江水庫約100km;北距十堰市區14~17km;南與房縣相連。東南距著名道教聖地武當山20餘公里。

境域

保護區總面積21203hm2,其中核心區8052hm2,緩衝區3160hm2,實驗區9991hm2,保護區總面積387.78平方公里。保護範圍內現有2851戶,9775人,設有大坪、茅塔、大廟、大川、營子、小川、五條嶺等7個保護站,其中直管的有營子、小川、五條嶺3個保護站,5個行政村鍋廠村、小川村、營子村、陽坡村、黃家村,共22個村民小組。

地貌

湖北賽武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崇山峻岭、山峰林立、峽谷幽深、地勢險峭。整個地勢南高北低,嶺峰海拔一般在1000m以上,最高海拔(菩陀山)1723米,最低海拔240米(大坪河口),相對高差1482米。保護區內河谷深切,溪間縱橫,是茅塔河、馬家河、百二河、大坪河的發源地。馬家河的匯水支流有陸箭溝、白洞溝、西河等幾條溝谷,茅塔河的匯水支流有百花溝、西溝、凳子溝、石門溝等幾條溝谷。這些河流呈南北走向,最後泄入漢江丹江水庫的上游)。

氣候

賽武當保護區地處北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典型的南北過渡氣候特徵,並且垂直層帶明顯,兼有變幻莫測的局地小氣候。內雨量充沛,氣候濕潤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3.3℃,極端最低氣溫-14℃(1997年1月30日),極端最高氣溫41.1℃(1978年8月2日);年均日照時數1820h,平均日照率40%;無霜期228天,年均降雨量968mm,年蒸發量1309.2mm;降雨多集中於7-9月份,月均降雨量≥100mm,占年均降雨量的47.3%,年均相對濕度76%。冬季寒冷少雨雪,夏季多雨並有伏旱,春暖乾燥,秋涼濕潤並多連陰雨。伏旱、暴雨、連陰雨為主要災害性天氣。賽武當保區內因具體位置、海拔、坡向、小地形等不同,光照狀況差異較大,呈現出典型的氣候垂直層帶,小氣候亦豐富多樣,具有“山高一丈,大不一樣的”立體氣候特徵。

土壤

根據十堰市土壤普查資料,賽武當自然保護區範圍內的土壤有黃棕壤、水稻土和潮土三個土類。

保護對象

湖北賽武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自然生態系統類中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武當山脈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亞熱帶北緣多種代表性常綠闊葉林群落,大面積的原生性巴山松林,中山溝谷地帶珍稀植物薈萃的落葉闊葉林群落,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庫前水源涵養地。

植物

綜述
據《湖北賽武當省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記載,賽武當保護區有天然和較為常見的維管束植物155科627屬125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等15種,其中一級有銀杏、紅豆杉2種,二級有金毛狗巴山榧櫸樹金蕎麥厚朴、凹葉厚朴、水青樹、野大豆、紅豆樹、川黃檗(黃皮樹)、香果樹、連香樹、喜樹等13種,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稀有樹種如青錢柳、牛鼻栓、鐵堅杉、水絲梨、鐵杉等,保護區還存在著大面積的巴山松和闊葉樹原生森林植被。
紅豆杉紅豆杉
植物區系複雜
賽武當地區屬於秦嶺大巴山山脈東延余脈,植物區系不但有本區成份,而且與這些地區相關的成份較多。如:領春木、杜鵑等屬於大巴山脈區系成分;秦嶺山脈區系成份在這裡也能見到,如:白皮松、黃連木;華中區系成份有馬尾松、黃檀、中華獼猴桃、青檀、朱鼻栓等。暖溫帶區系成分是組成本區的主要植物類型,較典型的科屬有栗屬、櫟屬、水青岡屬、化香屬、核桃屬、鵝耳櫪屬、榆屬、槭屬以及楊柳科、毛茛科、禾本科等。
植被垂直分布
  植物的分布受緯度上的影響,而且也受海拔高低的影響,表現在垂直分布上有很大的差異性。根據賽武當地區的緯度、海拔高度等自然地理條件,其植被垂直分布可劃分為3個不同的植被帶。
海拔800m以下為亞熱帶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帶。該植被帶是本區基帶植被。在本帶內,由於人為活動較頻繁,自然植被已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在人為活動較少的陸箭溝、凳子溝溝谷處仍能看到較典型的常綠闊葉混交林。賽武當自然保護區1997年成立後,對低山丘陵地區加強了管護,森林植被得到恢復。組成該帶的樹種,主要以楊柳科、樺木科、胡桃科、殼斗科等落葉種類為主,如:響葉楊、腺柳、光皮樺、槲櫟、栓皮櫟等。常綠闊葉樹大多是殼斗科和樟科植物,如:青岡櫟、川桂、黑殼楠、竹葉楠等。此外還有水絲梨、毛葉石楠等灌木,小喬木中常見的有山胡椒、馬桑、毛黃櫨、火棘等。藤本植物常見的有南五味子、苦皮藤、多花獼猴桃、常青藤等。針葉樹種是馬尾松,由於喜光、耐乾旱瘠薄,因而多在本帶山脊組成純林,而且天然更新良好。此外,在溝谷溪流旁,有三尖杉、巴山榧樹,一般較矮小,零星分布。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坡地有人工栽培的杉木林;竹類有毛金竹林;經濟林樹種有油桐、漆樹、板栗、茶、胡桃等。
海拔800-1500m為落葉闊葉林帶,海拔1500—1722m為溫性針葉林帶,落葉闊葉林帶分布在海拔800—1500m的中山山地,本區域森林茂密、古木參天、人為活動稀少,是保護區的核心區。在陸箭溝、凳子溝西側山坡上均有保存完好的原生植被。落葉闊葉林的建群樹種主要有化香、湖北鵝耳櫪、華榛、錐栗、亮葉水青岡、銳齒槲櫟、天目木蘭、椿葉花椒、燈台樹、群遷子、赤葉楊、栓皮櫟、青檀、紫莖等。此外,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如香果樹、水青樹、領春木等,也都分布在此帶。針葉樹有巴山松、白皮松、鐵杉、鐵堅杉等,但不能形成群落。灌木或小喬木常見的有三椏烏藥、綠葉乾薑、湖北海棠、雲錦杜鵑、杜鵑花、扁枝越桔、苦糖果等。藤本植物主要是大金剛藤黃檀、獼猴桃等。
在海拔1500m以上的高山地區為溫性針葉林帶,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由溫性針葉樹種巴山松組成純林。伴生的一些闊葉樹種主要有三椏烏藥、銳齒槲櫟、刺葉櫟、雲貴鵝耳櫪等。因山高坡險以及氣候寒冷,強風多雲霧等氣候因子的影響,這些闊葉樹種均形成矮林,灌木及藤本植物已很稀少。

動物

有陸棲脊椎動物26目63科204種,其中獸類8目20科52種,鳥類15目33科130種,爬行類1目6科12種,兩棲類2目4科10種,另有森林昆蟲25目1049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有:金錢豹金雕白肩雕等3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獼猴雀鷹、鳳頭鷹、松雀鷹、灰臉鵟鷹、雁雕、烏雕、禿鷲、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短耳鴞、領鵂鶹、灰林鴞、長耳鴞、獼猴、水獺、大靈貓、小靈貓、豹、金貓、林麝、斑羚、鬣羚、穿山甲、大鯢、拉步甲、三尾褐鳳蝶、中華虎鳳蝶等30種,省級保護動物70種。
紅腹錦雞紅腹錦雞

管理機構

湖北賽武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於2003年5月29日,是由國有十堰市五條嶺林場與湖北省國有茅箭區賽武當林場合併組建的區政府直屬副縣級事業單位。自然保護區所轄範圍包括大川鎮、茅塔鄉、五條嶺林場、賽武當林場和武當街辦馬家河村。內設辦公室、資源保護科、規劃發展科、社會事務科、公安消防科5個副科級科(室),下屬二級事業單位有科研所、小川保護站、營子保護站、五條嶺保護站4個副科級二級單位和管理局財政所1個事業單位。定編31人,部門領導職數5人,內設機構領導職數5人。2011年4月22日,正式建立湖北賽武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納入國家管理體系。
林麝林麝

生態地位

湖北賽武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保護好賽武當自然保護區對鄂西北區域氣候,保護物種多樣性,維護區域的生態平衡,發揮其生態效益,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發展,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