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黃溪記

《游黃溪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於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所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記錄了柳宗元遊覽永州東七十里的黃溪美景的情況。作者於觀賞奇麗山水景物之中,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懷。全文以記游寫景為主,運用白描手法,描山繪水,想像奇妙,形象生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黃溪記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柳河東集》卷二十九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柳宗元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游黃溪1
版本一
北之23,西適45,東極67,南至楚8、越9之交,其間名山水而州者10,以百數11,永最善12。環永之治13百里,北至於浯溪14,西至於湘之源15,南至於瀧泉16,東至於東屯17,其間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數,黃溪最善。
黃溪距州治七十里,由東屯南行六百步,至黃神祠18。祠之上19,兩山牆立20,如丹碧之華葉駢植,與山升降21。其缺者22為崖峭岩窟。水23之中皆小石,平布黃神之上24。揭水25八十步,至初潭26,最奇麗,殆27不可狀28。其略若剖大瓮29,側立30千尺31。溪水積焉,黛蓄膏渟32。來若白虹,沉沉無聲33,有魚數百尾,方來會石下34。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35,臨峻流36,若頦頷齗齶37。其下大石雜列,可坐飲食。有鳥赤首烏翼,大如鵠38,方東向立。自是又南數里,地皆一狀39,樹益壯,石益瘦,水鳴皆鏘然40。又南一里,至大冥41之川。山舒42水緩,有土田43。始,黃神為人時44,居其地。
傳者45曰:黃神王姓46,莽47之世48也。莽既死,神更號49黃氏,逃來,擇其深峭者5051焉。始,莽嘗曰:“余黃、虞之後也52。”故號其女曰“黃皇室主”53。“黃”與“王”聲相邇54而又有本55,其所以傳言者益驗56。神既居是57,民鹹安5859,以為有道60,死乃俎豆61之,為立祠62。後稍徙近乎民63,今祠在山陰64溪水上。元和八年65五月十六日,既歸為記,以啟66後之好游者。
版本二
北之晉,西適豳,東極吳,南至楚越之交,其間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數,永最善。環永之治百里,北至於浯溪,西至於汀之源,南至於瀧泉,東至於黃溪東屯,其間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數,黃溪最善。
黃溪距州治七十里,由東屯南行六百步,至黃神祠。祠之上,兩山牆立,如丹碧之華葉駢植,與山升降,其缺者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可布。黃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麗,殆不平狀。其略若剖大瓮,側立千尺,溪水積焉,黛蓄膏渟。來若白虹,沉沉無聲。有魚數百尾,方來會石下。南去又得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臨峻流,若頦頷齗齶。其下大石雜列,可坐飲食。有鳥赤首烏翼,大如鵠,方東向立。自是又南數里,地皆一狀,樹益壯,石益瘦,水鳴皆鏗然。又南一里,到大冥之川,山舒水緩,有土田。始黃神為人時居其地。
傳者曰:“黃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號黃氏,逃來,擇其深峭者潛焉。”始莽嘗曰:“余黃虞之後也。”故號其女曰黃皇室主。黃與王聲相邇,而又有本,其所以傳言者益驗。神既居是,民鹹安焉。以為有道,死乃俎豆之,為立祠。後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陰溪水上。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歸為記,以啟後之好游者。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黃溪:在今湖南祁(qí)陽大忠橋,湘江水系,二級支流黃溪河,於祁陽白水鎮匯入一級支流白水後流入湘江,唐代屬永州。
  2. 之:到。
  3. 晉:古諸侯國名,今山西西南部,位於永州北面。
  4. 適:到。
  5. 豳(bīn):古國名,唐代邠(bīn)州,今陝西、甘肅地區,位於永州西北。
  6. 極:極遠到達。
  7. 吳:古國名,今江蘇省境,位於永州東北。
  8. 楚:古國名,今兩湖地區。
  9. 越:古國名,今浙東、福建一帶。
  10. 名山水而州者:以山水著名的州。州:唐代行政區劃的一級名稱,略當於今“地區”一級。
  11. 以百數:數以百計,即“有好幾百個”。
  12. 永最善:永州的山水最佳。
  13. 環永之治:圍繞永州的治所。
  14. 浯(wú)溪:源出湖南祁陽西南松山,東北流入湘江。唐代在永州境,詩人元結居溪畔,名溪為“浯”。
  15. 湘之源:湘江源出廣西興安,此指唐代永州屬縣湘源,今廣西全州。
  16. 瀧(lóng)泉:地名不詳。
  17. 東屯(tún):黃溪畔的村莊名。
  18. 黃神祠(cí):黃溪居民所立祠堂。
  19. 祠之上:即篇末所說“今祠在山陰溪水上”。
  20. 牆立:像牆壁似矗(chù)立。
  21. 丹碧之華葉駢(pián)植,與山升降:形容兩座山盛開紅花綠葉。“華”同“花”;駢植:並行種植。
  22. 其缺者:指缺花葉。
  23. 水:即黃溪水。
  24. 黃神之上:從黃神祠沿溪水溯源而上。
  25. 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
  26. 初潭:第一個水潭。
  27. 殆(dài):幾乎。
  28. 狀:形容。
  29. 其略剖大瓮(wèng):指初潭的大概輪廓像剖開了的大陶罐。
  30. 側立:傾斜地放著。
  31. 千尺:潭在山上,喻其高。
  32. 黛(dài)蓄膏(gāo)渟(tíng):溪水積在潭裡,烏光油亮,像貯了一瓮畫眉化妝的油膏。黛:古代婦女畫眉用的顏料;膏:油脂;渟:水停止不流。
  33. 來若白虹,沉沉無聲:水流疾速,像一道白虹,沉靜得沒有一點聲音,形容“有魚數百尾”從上流急速游來的情景。
  34. 會石下:聚集在溪底之下。
  35. 石皆巍(wēi)然:指溪流兩邊的山石都又高又大。
  36. 峻(jùn)流:從高而下的急流,即黃溪。
  37. 頦(kē)頷(hàn)齗(yín)齶(è):均指人類面部嘴唇以下的部位。頦:兩腮和嘴下面部位;頷:下巴;齗:牙根;齶:牙床。
  38. 鵠(hú):天鵝。
  39. 一狀:與第二潭附近地勢形狀一樣。
  40. 鏘(qiāng)然:流水聲鏗(kēng)鏘。
  41. 大冥(míng):海一般大;“冥”同“溟”,海。
  42. 舒:坡度小。
  43. 土田:泥土和田地。
  44. 黃神為人時:當黃神還是凡人、尚未成神時。
  45. 傳者:介紹關於黃神傳說的人。
  46. 黃神王姓:黃神本姓王。
  47. 莽(mǎng):王莽,字巨君,漢元帝妻王皇后的侄子,漢平帝時擅政篡漢,改國號“新”,世稱“新莽”。
  48. 世:後嗣。
  49. 更號:改姓氏。
  50. 深峭(qiào)者:深山險崖的地方。
  51. 潛(qián):潛居藏身。
  52. 余黃、虞(yú)之後也:我本是黃帝與虞舜的後裔。王莽擅權攝政後,曾說王姓是黃帝的後裔,虞舜的嗣息。(見《漢書·王莽傳中》)。
  53. 故號其女曰“黃皇室主”:所以把曾是漢平帝皇后的自己的女兒封作黃皇室主。王莽的女兒是漢平帝的皇后。平帝死後,王莽攝政,尊其女為皇太后。王莽立新朝,改其女為安定公太后。王莽想叫她改嫁,改稱為“黃皇室主”,意思是新莽的公主,表示與漢斷絕。(見《漢書·外戚傳下》)。
  54. 聲相邇(ěr):語音相近 。
  55. 有本:有根據,即指上述王莽自謂黃帝後裔及改女號之事,可作黃神從姓王改姓黃的根據。
  56. 驗:證實。
  57. 是:指黃溪一帶。
  58. 鹹安:都安心居住。
  59. 焉:兼詞,於之。
  60. 有道:謂黃神給黃溪居民以太平。
  61. 俎(zǔ)豆: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案盞。此用作動詞,祭祀。
  62. 為立祠:給黃神修建祠堂。
  63. 後稍徙(xǐ)近乎民:後來在靠近村民處改建今祠。
  64. 山陰:山的北面。
  65. 元和八年:即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元和:唐憲宗李純的年號。
  66. 啟:引導。

白話譯文

北面至晉地,西面到鄰州,東抵達吳地,南瀕臨楚越交界之地,在永州周邊廣大的地域範圍內,山清水秀之州可以以百來計算,其中永州風景最美。在永州治所的百里之內,北至浯溪,西至湘江的源頭,南至瀧泉,東至於黃溪東屯,山川秀美的村莊又有上百個,其中黃溪的風景最優美。
黃溪距離永州城約七十里,由東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就到達黃神祠。黃神祠後面的高山陡峭險峻,猶如兩面站立的高牆,山上並排生長著紅花綠草,這些花花草草順著山勢蜿蜒起伏,或升或降,或沉或浮。那些沒有花草的地方,則是懸崖峭壁和各種岩洞。黃溪水底鋪滿了小石頭。過了黃神祠,提起褲腳涉水八十步,來到初潭,(這裡的景致)新奇美麗,美得幾乎讓人無法形容。初潭的大概輪廓像一個剖開的大瓮,側壁高達千尺。溪水匯聚在這裡,烏光油亮,像貯了一瓮畫眉化妝的油膏;水流疾速,像一道白虹,沉靜得沒有一點聲音;有數百尾魚兒游來游去,相聚在石頭底下。又往南走百步,來到第二潭。周邊的岩石高峻聳立,靠近激流,(山石的形狀)像猛獸齜牙咧嘴,參差不齊。潭下散落著許多平整的大石塊,可以當桌凳坐下來暢飲。(石上)有一種紅頭黑翅膀的鳥,大的像天鵝、朝東面站立。從這裡再往南數里,地貌變化不大,樹木茂盛,山石清瘦,流水鏘然有聲。再往南行一里,來到一片廣闊幽深的平野,這裡依山傍水,山路平坦,水流舒緩,有土地田園。黃神活著的時候,就居住在這個地方。
有資料記載:“黃神姓王,是漢末王莽的同宗。”王莽死後,王神改姓黃,逃到這裡,選擇這個險峻的山溝隱居下來。起初王莽曾經說過:“我本是黃帝與虞舜的後裔啊!”所以把曾是漢平帝皇后的自己的女兒封作黃皇室主。黃與王語音相近,而且又有(王莽自謂黃帝後裔的事實作為)根據,所以傳言的人愈發相信其真實性。黃神定居這裡以後,百姓認為他能給黃溪居民以太平,都安心地居莊下來。黃神死後,百姓不僅祭祀他,還為他修建祠堂。後來祠堂逐漸遷移到百姓聚居的地方,現在祠堂在山北的溪水邊上。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我出遊歸來為他寫下這篇文章,供以後喜歡遊歷的人參考。

創作背景

《游黃溪記》寫於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時逢大旱,作者隨同永州刺史韋中丞前往黃神祠求雨。柳宗元是個無神論者,天旱祈雨,自非所願,但刺史“見召”,作為下屬,也只能“從行”,隨後寫下《游黃溪記》。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 內容梳理
全文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交代黃溪的位置。雖然文章題為《游黃溪記》,但一開始並不徑直寫出黃溪,而是先設筆墨,步步進逼。先概述以山水見稱的州,大筆淋漓。下“永最善”三字,文章迭進,帶出永州勝景。再著一“環”字,將視線集中永州。然後,推出以山水著名的村子,使範圍進一步縮小。在幾經跌襯之後,黃溪才赫然在目,進入卷面。作者在用筆時,似圍野狩獵,逐漸圈小區域。這樣不僅讓人們了解到黃溪之所在,而且通過層層烘托,突出了它的美。
第二部分描寫黃溪之美。這部分主要是圍繞黃神祠、初潭、第二潭而展開。黃神祠無甚可寫,則寫祠上兩山陡立如牆,山上並排長著紅花綠葉,此花葉“與山升降”,隨著山勢高低起伏,神采宛轉,奇趣橫生。隨後,筆鋒轉至窟洞。窟洞處於山間的凹陷缺口處,形狀別致,洞內自是一派清幽。以上寫山寫洞,仿佛是順手拈來,實際甚有深意。作者對於祠宇不作正面的刻畫,而是通過側面的山與洞,用壯觀的和奇巧的畫面互動映襯來表現因此顯得格外有力。寫初潭,先概括一句“殆不可狀”,文章從觀賞感受落筆,設定懸念,迫人追讀,引人人勝。接著勾勒潭之全貌:“若剖大瓮,側立千尺”,突出其高深的特徵。然後對潭中細細地描繪:“黛蓄膏渟”,這是水色,既有青綠純淨的色感,又具潤滑如脂的質感;“來若白虹”,這是水流,使人慾見水波蕩漾的美景;“沉沉無聲”,這是水聲,“無聲”也是“聲”的一種表現,說明溪水積而成潭,既深且厚,故而無聲。如果說對水色、水流、水聲的種種描繪是電影中一個個搖曳生姿的全鏡頭的話,那么以下二句對游魚的描寫則是一個特寫鏡頭“有魚數百尾,方來會石下”,活現了游魚悠閒嬉戲的情態。於魚見水,絕非閒筆。作者在完成了游魚這個特寫鏡頭後,又將鏡頭對準第二潭上的石頭:“石皆巍然,臨峻流,若頦頷齗齶”,不但寫出了石形的參差怪異,而且賦予生命力。“其下大石雜列,可坐飲食”與上石相對照,一奇一平,亦具妙趣。忽然又涉筆寫到“有鳥赤首烏翼,大如鵠,方東向立”,與上文的“有魚數百尾,方來會石下”,兩個“方”字表明,無論是魚還是鳥,都是作者此游即目所見,寫景狀物之間,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存在。隨後,描繪南方數里之外的壯樹、瘦石、水鳴以及大冥的山舒、水緩、有土田……使整個畫面境界開闊,尺幅之中具萬里之勢,展現無盡的詩意。
第三部分寫黃神的傳說。這部分意在說明黃溪、黃神祠名稱的由來。“始黃神為人時,居其地”,“逃來,擇其深峭者潛焉”,“神既居是,民鹹安焉”,還是一個平常人的樣子。後來老百姓“以為有道,死乃俎豆之為立祠”,這才成了“神”,但又“後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陰溪水上”,也是與老百姓接近的。第三部分寫神的同時也還提到人,是文中不可少的筆墨,讓山水增加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 藝術特色
《游黃溪記》寥寥不足五百字,在藝術上卻具有特色。首先,作者變換視角,體物入微。作者善於在統一和諧的基調上,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從多種角度來刻畫景物,使形象生動豐滿,立體感甚強。比如山主要呈靜態,作者去別出心裁地描繪其動態:“兩山牆立,如丹碧之華葉駢植,與山升降。”水一般呈動態,作者就既不放過寫其動態之美:“峻流”,“水鳴皆鏗然”;又精止刻畫其靜態之美:“沉沉無聲”,“水緩”;或用烘托法寫水:“有魚數百尾,方來會石下”;或用比喻法寫水:“黛蓄膏渟,來若白虹”。其次,作者寫遊記,處處體現“游”字,其特徵即在里程的記錄上。如“黃溪距州治七十里,由東屯南行六百步,至黃神祠”;“黃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自是又南數里”,“叉南一里”:讀來亦如作者之親歷其境。文字雖平常,卻獨有一番風味。

名家點評

南宋
學者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七:《游黃溪記》仿太史公《西南夷傳》,奇作也。
清代
文學家孫琮《山曉閣選唐大家柳柳州全集》:《游黃溪記》一起先從豳、晉、吳、楚四面寫來,抬出永州。次從永州名勝四面寫來,抬出黃溪,便見得黃溪不獨甲出一個永州,早已甲出於天下,地位最占得高。下寫黃神祠,兩山壁立狀如丹霞,境界何等奇絕。次寫初潭二潭,凡寫石、墨泉、寫樹,處處換筆,便處處另換一個洞天福地。坐臥其間,此身恍在黃溪深處真是僅事。一路逐段記步記里,自成章法。
詩人沈德潛《評註唐宋八大家古文評註》卷八:游黃溪不過十餘里,卻寫得如千岩萬壑、幽深、峭邃、平遠,習境不備,手有化工,不同畫筆。
學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五十三:記黃溪之游,以黃神作標準,就所歷分節布景。《游黃溪記》與柳宗元其他遊記有別,其他遊記皆去州近,多搜剔出之,時時憩息者,此去州遠,特記一時之游耳。
學者儲欣《唐宋文醇》卷十七:所志不過數里,幽麗奇絕,正如萬壑千岩,應接不暇。
近代
文學家林紓《柳文研究法》:黃溪一記,為柳州集中第一得意之筆。

作者簡介

柳宗元畫像柳宗元畫像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在山西芮城、運城一帶)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永州八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