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香山(朱德創作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游香山》是近代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朱德元帥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該詩寄託了詩人對青年們的關切、厚愛與期望,同時也蘊含著朱德對偉大社會主義事業必將取得勝利的堅定信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香山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朱德選集》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朱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游香山
紅葉滿山坡,
香山遊子多①。
少壯扶雲上②,
峻岭唱高歌。

注釋譯文

①香山:燕山山脈中的—座山嶺,位於北京西部。
②少壯:青少年。

創作背景

戎馬倥傯大半生的朱德在寫該詩時,已經是73歲的老人了。但他身居高位,仍矢志不渝地為祖國和人民而默默工作。1958年,求富求強的熱情,使黨的一些領導頭腦發熱,而脫離當時的實際情況,動員全國的力量大煉鋼鐵,農村也搞起人民公社,選種脫離現實的行為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損失。“廬山會議”又對坦言直諫的彭德懷進行了錯誤批判。朱德由於其間說過一些為彭德懷鳴不平的話,也受到錯誤批判。但朱德依然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對大躍進過程中出現的集體食堂等許多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國解放以後,朱德長期擔任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職務,常常日理萬機,每年都要抽出一定時間到全國各地視察,掌握第一手材料。朱德興趣廣泛,與毛澤東喜歡游泳不同,朱德尤喜在閒暇之時,攀山登峰。朱德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住在北京西山。風景秀麗、景色怡人的香山,便成了朱德最好的去處。朱德登山從來就是輕車筒行,不喜歡人們前呼後擁。儘管已是古稀之人,但每次登山總是安步當車,邊登邊欣賞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還常隨步吟詩。朱德登山從不迴避民眾,有時還親切地與他們攀談。59年11月1日,朱德又去登香山,當他健步登到山腰時,看見一隊青年人,正打著鮮艷的紅旗,放聲高歌,扶雲直攀香山極頂——鬼見愁,目睹這一切,朱德心中異常高興。稍事休息後,又繼續登山,途中禁不住脫口而出了這首《游香山》。

作品鑑賞

該詩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意蘊深遠。全詩共分四句,前兩句,“紅葉滿山坡,香山遊子多。”寥寥10個字,便把香山深秋時節的美麗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秋末,香山滿山的楓葉由綠轉紅,紅得像火,把整個香山掩映在火霞之中,非常迷人。香山紅葉便也成了遠近馳名的香山美景。“紅葉滿山坡”就緊緊抓著了香山的特徵,使讀者不看題目也能猜到詩人所寫的是何處。“香山遊子多”一句,筆鋒一轉,由景寫入。不僅為下面兩句進行了鋪墊,而且從另外一個角度,由實寫遊客眾多入手,反襯出香山景色的迷人。這兩句一實二虛,一明一暗,從不同危度,把香山的秀美烘托得活靈活現。這兩句安排巧妙,卻不著痕跡,猶如行雲流水一般,自然順暢。隨後兩句,“少壯扶雲上,峻岭唱高歌。”筆鋒急轉直下,由香山景色落到登山的青年身上。青年們在向香山極頂迅捷地登攀,嘹亮高亢的歌聲迴蕩在身後的空谷之間。作者見景生情,字裡行間流露出朱德對青年們的深情與期待。全詩前兩句,重在寫景;後兩句則是即景抒情。寫這首詩時,朱德已愈古稀之年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他不言的座右銘,然而作為一個為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奮鬥了大半生的老人,最大的欣慰莫過於業已開創的事業後繼有人,興旺發達。面對著高舉紅旗、奮勇登攀的青年們,朱德的心境自然是無比快慰的。在此心境下揮毫潑墨,其詩作格調自然是明快、高昂的。這首詩不僅寄託著朱德對青年們的關切、厚愛與期望,而且,在更深層次里蘊含著朱德對偉大社會主義事業必將勝利所抱有的堅定信念。
朱德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傑出的詩人。其詩作寫景清新自然,刻畫準確;抒情意深情長,語言凝鍊質樸,通俗易懂。其詩作特別是後期作品往往“寓絢爛於平淡之中”,表現出較高的藝術造詣。這些特點和風格,在《游香山》一詩中都有較好的體現。

作者簡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階,四川省儀隴縣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共中央紀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共八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主要著作編為《朱德選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