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釣台記

游釣台記

《游釣台記》是清代作家鄭日奎的一篇散文。鄭日奎(1631—1673),字次公,號靜庵,貴溪(今屬江西)人。

基本介紹

  • 書名:游釣台記
  • 作者:鄭日奎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散文
游釣台記,作品概況,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游釣台記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游釣台記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鄭日奎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游釣台記(1)
釣台在浙東,漢嚴先生隱處也(2)。先生風節(3),輝映千古(4),予夙慕之(5)。因憶富春、桐江諸山水(6),得借先生以傳,必奇甚,思得一游為快。顧是役也(7),奉檄北上(8),草草行道中耳(9),非游也(10)。然以為游(11)則亦游矣。
舟發自常山(12),由衢抵嚴(13),凡三百餘里,山水皆有可觀。第目之所及(14),未暇問名,頷之而已(15)。惟誡舟子以過七里灘(16),必余告(17)。越日(18),舟行萬山中,忽睹雲際雙峰,嶄然秀峙(19),覺有異(20),急呼舟子曰:“若非釣台邪(21)?”曰:“然矣。”舟稍近,近視之(22),所云兩台(23),實兩峰也。台稱之者(24),後人為之也。台東西峙(25),相距可數百步(26)。石鐵色,陡起江乾(27),數百仞不肯止(28)。巉岩傲睨(29),如高士並立(30),風致岸然(31)。崖際草木,亦作嚴冷狀(32)。樹多松,疏疏羅植(33),偃仰離奇各有態(34)。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龍百餘,水流波動,勢欲飛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當日垂綸(35),應在是地,固無登峰求魚之理也。故曰:“峰也而台稱之者,後人為之也。”
山既奇秀,境復幽茜(36),欲艤舟一登(37);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強(38),因致禮焉(39),遂行。於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間(40),清風徐來(41),無名之香(42),四山飄至,則鼻游之。舟子謂灘水佳甚,試之良然(43),蓋是即陸羽所品十九泉也(44),則舌游之。頃之(45),帆行峰轉,瞻望弗及矣(46)。返坐舟中,細繹其峰巒起止(47)、徑路出沒之態(48),惝恍間如舍舟登入(49),如披草尋磴(50),如振衣最高處(51)。下瞰群山趨列(52),或秀靜如文(53),或雄拔如武(54),大似雲台諸將相(55),非不傑然卓立(56),覺視先生,悉在下風(57)。蓋神遊之矣。思稍倦,隱几臥(58),而空濛滴瀝之狀(59),竟與魂魄往來,於是乎並以夢遊,覺而日之夕矣(60)。舟泊前渚(61),人稍定,呼舟子勞以酒(62),細詢之曰:“若嘗登釣台乎(63)?山之中景何若?其上更有異否?四際雲物(64),何如奇也?”舟子具能悉之,於是乎並以耳游。噫嘻(65),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謂:“鄭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於何有?”“嗟呼!客不聞乎?昔宗少文臥遊五嶽(66),孫興公遙賦天台(67),皆未嘗身歷其地也。余今所得,較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為游,則亦游矣’。”客曰:“微子言(68),不及此。雖然,少文之畫,興公之文,盍處一焉(69),以謝山靈(70)?”余竊愧未之逮也(71),遂為之記。

作品注釋

(1)釣台:相傳是東漢嚴子陵釣魚的地方,一名嚴陵瀨(lài),在今浙江桐廬西富春山。台東西各一,下瞰大江,古木叢林,深奇郁秀,宋代范仲淹於此立祠。
(2)嚴先生:指嚴光,字子陵,東漢初會稽餘姚(今屬浙江)人,早年曾與漢光武帝劉秀同學。劉秀做皇帝後,他改名換姓,隱居不仕。後被劉秀覓得,召到京師洛陽,授以諫議大夫,固辭不受,歸隱於富春山。隱處:隱居的地方。
(3)風節:風姿志節。
(4)輝映千古:猶言永放光輝。
(5)夙(sù):平素,平生。慕:仰慕。
(6)“因憶”四句:意謂想到富春江、桐江的許多山水是靠嚴光的名聲而得以傳布的,一定特別有趣,所以很想能到那裡遊覽一下,以為快事。“憶”,想到。“富春、桐江”,浙江(水名)從桐廬到錢塘江一段叫富春江;從新安江到桐廬一段叫桐江。
(7)顧:轉而想到。是役:這次差(chāi)遣。
(8)奉檄(xí):等於說奉命。“檄”,古代書寫公文的木簡,此指使命。
(9)草草:匆忙。
(10)非游:不是遊覽。
(11)“然以”二句:意謂如果思想上把它當作一次遊覽,那它就是遊覽了。
(12)常山:在今浙江常山縣。
(13)衢(qú):衢州,治所在今浙江衢縣。抵:到達。嚴:嚴州,治所在今浙江建德。
(14)第:只是。目之所及:謂視野,眼力看到的。
(15)頷(hàn)之而已:點頭表示讚美罷了。
(16)誡:告誡。舟子:船夫。七里灘:一名七里瀨,亦稱富春渚,在釣台西。兩山壁立聳起,連亘延續約七里。
(17)余告:告訴我。
(18)越日:第二天。
(19)嶄然:高峻的樣子。秀峙:挺秀對立。
(20)覺有異:發現異常的景象。
(21)若非:莫不是。
(22)迫視:近看。
(23)所云:所謂。
(24)“台稱”二句:謂將峰稱作台,是後人這么叫它的。
(25)跱(zhì):同“峙”,相對聳立。
(26)可:大約。
(27)江乾:江邊。“乾”,岸。
(28)“數百”句:意謂高出數百仞。
(29)巉(chán)岩傲睨(nì):險峻的山峰,倨傲旁視,神態蔑世。
(30)高士:志行高潔的隱士。
(31)風致:風度、品格。岸然:挺立的樣子。
(32)嚴冷狀:性情不隨俗,冷然不可狎的樣子。
(33)疏疏:形容株距不密。羅植:種植在釣台周圍。
(34)“偃仰”句:意謂松樹或臥倒,或仰首,或奇形怪狀,都各有獨特神態。
(35)意:猜想。垂綸:放線釣魚。
(36)幽茜(qiàn):僻靜蔥碧。“茜”,通“蒨”,草盛青蔥。
(37)艤(yǐ)舟:停船靠岸。
(38)強(qiǎng):勉強。
(39)“因致”二句:意謂因而只能對釣台致以敬禮,就繼續行進。
(40)俯仰間:一會兒。
(41)徐來:慢慢吹來。
(42)無名之香:一種難以形容的香味。
(43)良然:果然如此。
(44)陸羽:字鴻漸,竟陵(在今湖南境內)人,一名疾,字季疵。上元(760─761)初期隱居苕溪(浙江吳興縣),自稱桑薴翁,又號竟陵子。唐代著名隱士,精於品茶,著有《茶經》三篇。後世奉為茶神。品:品評。
(45)頃之:一會兒。
(46)弗:不。
(47)細繹:仔細地尋究。
(48)徑路:山路。
(49)惝恍(tǎng huǎng或chǎng huǎng):迷迷糊糊。
(50)披:分開。磴(dèng):石頭台階。
(51)振衣:整理衣裳,抖擻精神。
(52)趨列:擁向釣台,排列成行。
(53)或:有的。文:謂文臣。
(54)雄拔:雄健挺拔。武:謂武將。
(55)雲台諸將相:公元60年(東漢明帝永平三年),在南宮雲台為光武帝時開國功臣二十八人立像,以志紀念(見《後漢書·馬武傳論》)。此指其事。
(56)傑然卓立:傑出而挺立。
(57)悉在下風:意謂雲台二十八將相都比不上嚴光高尚。
(58)隱几:靠著几案。
(59)空濛:細雨迷茫的樣子。滴瀝:雨點滴落的聲音。
(60)覺:醒來。日之夕:天色已晚。
(61)渚(zhǔ):水中小島。
(62)勞以酒:用酒食慰勞船夫。
(63)若:你。
(64)雲物:景物。
(65)噫嘻:讚嘆聲。
(66)宗少文:南朝宋代著名畫家,名炳,字少文,南陽涅陽(今河南鎮平)人。性喜漫遊山水,晚年病居江陵。將所游山水畫於壁上,自稱“臥以游之”。五嶽: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67)孫興公:東晉名士,名綽,字興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人,家住會稽。官至廷尉卿,領著作。他曾觀畫想像而作《游天台山賦》。
(68)微:如果不是。
(69)盍處一焉:意謂或者畫一幅畫,或者寫篇文章。“盍”,何不。
(70)謝:告訴。山靈:山神。
(71)“余竊”二句:我未能達到他們的水平,暗自感到慚愧,於是就用記敘的文體,把這件事記載下來。愧,慚愧。逮(dài),達到,趕上。

作品譯文

釣台在浙江東部,是東漢嚴子陵先生隱居的地方。先生的風度氣節,映照千古,我素來仰慕他,很想能夠遊覽一次(釣台)為快樂。不過這次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是遊覽。但當作是遊覽,就也算是遊覽了。
我坐船從常山出發,一路總共三百多里,山水都有值得觀賞的。但眼睛看到的,來不及問名字,點點頭罷了。只有叮囑船夫當船經過七里灘時,一定要告訴我。過了一天,船在群山中航行,忽然看見雲端兩座山峰挺拔對峙,急忙呼叫船夫說:“這不是釣台嗎?”船夫回答說:“這就是了!”迫近細看,人們所說的兩台,實際是兩座山峰。將峰稱作台,是後人這么叫它的。兩台東西對峙,相隔大約幾百步,聳立在江邊,高几千尺還不止。險峻的山岩就像高士站在一起,神態高傲。山峰上的樹多是松樹,疏疏落落各處種植,高低奇特各有形態;它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又好像百多條遊動的龍,水波流動,那樣子好像要飛起來。山峰下面,嚴先生的祠堂就在那裡。料想他當日垂釣,應該就在這裡,本來就沒有登上山峰去釣魚的道理。
這山既奇特秀麗,環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堅持不同意。不能勉強他,於是對這山行一個禮,船繼續航行。於是我的腳不能夠去遊覽而眼睛去遊覽了。低頭抬頭之間,陣陣清風慢慢吹來,說不出名字的香氣,從四面山峰傳來,那么我的鼻子也遊覽了。船夫說七里灘水質很好,嘗一嘗確實是這樣,那么我的舌頭也遊覽了。一會兒,隨著船行進,山峰轉過去,就望不到了。轉身坐在船艙中,恍惚間好像離開船登上岸,像撥開草尋找石級,像整頓衣服站在最高處,向下俯瞰,群山排列,有的清秀沉靜像文人,有的雄偉挺拔像武夫,非常像東漢雲台眾位將相,並非不傑出高超,覺得與嚴先生比較,卻都處在下風了,這是我的精神遊覽了。思逐漸厭倦,靠著几案睡。而空濛水滴的形狀,最後與魂魄往來。於是乎都是以夢遊。天色晚了,船停泊在前面沙洲。大家稍為安定,就叫船夫來,用酒慰勞他,詳細詢問他說:“你曾經登過釣台嗎?山中的景色怎么樣?”船夫全都能夠回答,於是我的耳朵也一併遊覽了。啊呀,這次遊玩真快樂啊!
有個客人笑著對我說:“您的腳沒有走出船中一步,又在哪裡遊覽呢?”唉,客人不曾聽說過嗎?從前宗少文躺在床上遊歷五嶽,孫興公在遠處作《天台山賦》,都沒有親身到那地方。我現在所得到的,跟這兩個人比較,不是顯得多了嗎?所以說:當作是遊覽,就也算是遊覽了。客人說:“如果沒有聽您一番話,就想不到這些。雖然是這樣,有少文的畫,興公的賦,您為什麼不製作一篇文章,來答謝山的神靈呢?”我自愧比不上他們,便寫了這篇遊記。

作品賞析

這是一篇頗為奇特的遊記。作者道經七里灘,並沒有登釣台遊覽,但他寫目游、鼻游、舌游、神遊、夢遊、耳游,善於變化想像,景物生動如畫,引人入勝。

作者簡介

鄭日奎(1631—1673),字次公,號靜庵,貴溪(今屬江西)人。1659年(順治十六年)進士。授庶吉士,歷工部員外郎,升禮部主客司郎中。1672年(康熙十一年),曾與王士禎同典四川鄉試。喜好作詩文,“多留心時事之言”(《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著有《靜庵集》十二卷,《談賸》(一名《醒世格言》)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