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旗鑼鼓

渭旗鑼鼓

渭旗鑼鼓是陝西省地方傳統舞蹈之一,渭旗鑼鼓經過歷史的沿革和演變,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它藝術形式的有用養分,使其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但其強勁、粗獷、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基本特徵保留不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渭旗鑼鼓
  • 分類:舞蹈
  • 地區:陝西
基本信息,內容介紹,主要特徵,主要價值,歷史淵源,相關物品,保護計畫,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陝西·西安·周至縣
渭旗鑼鼓渭旗鑼鼓
遺產編號:Ⅲ—3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遺產級別:省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西安市周至縣

內容介紹

渭旗鑼鼓基本表演人員150人,另有50人為更換替補人員。表演形式在傳統的基礎上,又增添了夾板舞、傘、扇舞、綢舞、長號等內容。表演一般分三個章節,第一節為開場鑼鼓,又為戰前鑼鼓。鼓點似頃刻從天而降的瓢潑大雨,猶如萬珠散落玉盤緊促而激越,是為鼓士氣、壯士膽之鼓;第二節為對弈鑼鼓。鼓點稍緩,但更為強勁,大、中、小鼓以及手鼓齊敲,大釵、小釵同響,大鑼、小鑼共鳴,戰旗在隊中穿梭,凜冽飄舞,夾板、花傘穿行其間,讓人眼花繚亂,同時感受到了兩軍對壘時兵將拼力廝殺,氣壯山河的氣勢;第三節為喜慶鑼鼓,又為凱旋鑼鼓。鼓聲歡快明朗,喜慶熱烈,為兵將戰捷慶賀之鼓。

主要特徵

1、具有綜合藝術特性。渭旗鑼鼓集鼓樂、舞蹈、武術表演為一體,鼓、鑼、釵配以夾板、傘扇舞、翻跟頭,而且擊鼓、敲釵、打鑼演員隨著鼓點的變換,形神隨之變幻,時起時伏,時莊嚴肅穆,時喜悅高亢,從而使鑼鼓更加鮮活,更加精彩。
2、陣容強大,氣勢恢宏。渭旗鑼鼓現今參與表演人數超過200人,鑼鼓隊包括指揮、表演、儀仗、後勤人員近300人。強大的陣容、威風的氣勢、精湛的表演技術使渭旗鑼鼓遠近聞名。
3、主題鮮明,鼓譜獨特。渭旗鑼鼓的主題為激發鬥志,奮發圖強,勇攀高峰,奪取勝利。鼓譜劃分為三部分,即戰前開場、對弈拼搏、凱旋慶賀均圍繞主題而編排,鼓點隨表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從而達到主體與鼓譜相互交融,相互支撐的良好效果,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主要價值

渭旗鑼鼓在周至縣鑼鼓表演中屬姣姣者,深受人民民眾的讚賞和文化藝術界的好評。曾榮獲陝西省民間藝術鑼鼓大賽一等獎;西安市鑼鼓大賽一等獎;兩次赴人文始祖“黃帝陵”參加公祭慶典;應邀參加湖北省文化藝術節開幕式演出和甘肅省慶陽市文化藝術活動開幕式表演。曾受到中央電視台、香港鳳凰衛視等省內外40餘家專業媒體的詳實報導。
其價值主要有兩點:
1、產業價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渭旗鑼鼓是一種土生土長,原汁原味、老百姓喜愛的民俗文化藝術表演形式,它以敢於發展,勇於探索,善於總結,而創出了一條鑼鼓發展的路子,成為具有產業優勢的民間藝術。進一步挖掘、整理、包裝渭旗鑼鼓,進入市場化運作,對於提升其產業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社會價值:渭旗鑼鼓是勞動人民在農忙閒暇之餘、喜慶豐收、節日慶典舉辦的自娛自樂的活動形式,對於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民眾的綜合素質,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歷史淵源

渭旗鑼鼓是周至縣二曲鎮渭旗村的傳統保留節目,源遠流長,俗稱“威風鑼鼓”,古稱“擊鼓刺秦”。關於“擊鼓刺秦”的傳說,現有兩種不同的版本,一種說法來自“荊軻刺秦”的典故,據說是為了紀念不畏兇險,敢於拼搏的英雄荊軻而編排的鼓譜。另一種說法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相互征戰,秦王每每出兵時,即擊鼓助威,鼓舞士氣,從而戰無不勝,力挫群雄,一統中原。
據渭旗村老一輩人講,渭旗村原名邊牆號,村民早年由今鹹陽市武功縣的史家疙瘩遷自這裡,村子分南北兩頭,建有關公廟一座,每逢廟會必要社火、敲鑼鼓,鼓譜帶有武功風格,當時鑼鼓隊只有十餘人。20世紀40年代初,村民史農發、陳自發對本村鑼鼓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整編。文革期間,鑼鼓停了一段時間。20世紀80年代初,原村委會主任高玲玉重新將鑼鼓隊組織起來,渭旗鑼鼓在村支部書記、村長蘇文獻的重視和領導下不斷壯大,陣容由原來的二三十人發展自現今二百餘人,演奏技術日臻提高,服飾、器具不斷更新,成為周至鑼鼓的代表之作。

相關物品

渭旗鑼鼓表演器具有:大鼓、中鼓、小鼓、手鼓、大釵、小釵、大鑼、小鑼、夾板、花傘、扇子、綢綾、展期、長號等。

保護計畫

2004年,縣政府撥款5000元,縣文化館向社會籌集資金5000元用於渭旗鑼鼓的普查、加工、包裝。從1995年至今,渭旗村自投資金10餘萬元,購置了近300套服裝,每年投資數萬元更換鑼鼓器具。
一、主要保護內容
1、進一步全面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渭旗鑼鼓》發生、發展的歷史沿革,價值等全都狀況,錄製專題片,把資料進行整理存檔。
2、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聘請有關專家對《渭旗鑼鼓》繼續進行加工、編排,提高藝術質量和水平。
3、培養一批農村青年鑼鼓愛好者學習,繼承《渭旗鑼鼓》。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2003年,縣文化館聘請專家對《渭旗鑼鼓》進行了加工、編排。
2、2004年7月,周至縣文化體育局召開“挖掘保護周至縣民間藝術工作會議”,並下發檔案,把《渭旗鑼鼓》作為周至縣民間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
3、成立了“周至縣民間藝術表演團”,《渭旗鑼鼓》作為重點節目,向外推介,為《渭旗鑼鼓》創造了較多的展示平台。
4、2005年6月,由縣政府主管文化的副縣長主持召開了“周至縣民間藝術保護工作會議”,並下發了檔案,再次把《渭旗鑼鼓》作為周至縣民間藝術重點項目。
5、從2003年起縣政府撥付一定的經費來保護《渭旗鑼鼓》。
三、十年保護目標
1、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渭旗鑼鼓》資料。
2、培養200多名青年人才繼承和發揚《渭旗鑼鼓》。
3、聘請專家研究、改進、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渭旗鑼鼓》曲譜。
4、把《渭旗鑼鼓》包裝打造成我縣文化支柱產業打出陝西,走出潼關,走出國門。
四、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2007年進一步全面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渭旗鑼鼓》的淵源及發展過程,發生的範圍、價值等情況。預期目標 (1)完善已普查、資料整理為主的保護基礎工作。(2)建立《渭旗鑼鼓》演出團。(3)加大《渭旗鑼鼓》原生態保護力度。
2008——2010年組織舉辦《渭旗鑼鼓》培訓班,培養一批青年人才,成立民間藝術表演團,把保護髮展《渭旗鑼鼓》與文化產業結合起來。預期目標 (1)出版《周至民間表演藝術》一書,其中包括《渭旗鑼鼓》。(2)讓《渭旗鑼鼓》在全縣普及,並與經濟市場接軌,不斷改進創新。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建立有關專家指導的,以文化館館長為組長,鎮領導村委書記為副組長的民間音樂《渭旗鑼鼓》保護領導小組。
2、成立“周至縣民間藝術表演團”,把《渭旗鑼鼓》作為表演團的重點節目,創造一切條件,為《渭旗鑼鼓》提供展示平台,向外推介,打入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3、縣政府每年撥入一定經費,對《渭旗鑼鼓》進行保護,包裝,使其煥發時代風采。
六、建立機制
在實施五年保護計畫中,要提高幹部民眾的保護意識,逐步健全持續發展的保護體系。
1、成立縣級、鎮級、村級、文化部門四級民間藝術保護小組,建立縣、鎮、村三級民間藝術保護網路,建立以文化工作方向,保護工作位置,幹部職責,資金投入幾方面為內容的領導制度建設機制。
2、建立現有老藝人,年青藝人,專家步調一致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3、現有的原生態的《渭旗鑼鼓》與不斷改進、不斷提高,協調發展的長效保護機制。
4、發展《渭旗鑼鼓》與開發產業相結合,建立保護髮展《渭旗鑼鼓》為目的的藝術市場營運機制。
七、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在實施五年保護計畫中,要提高幹部民眾的保護意識,逐步健全持續發展的保護體系。
1、成立縣級、鎮級、村級、文化部門四級民間藝術保護小組,建立縣、鎮、村三級民間藝術保護網路,建立以文化工作方向,保護工作位置,幹部職責,資金投入幾方面為內容的領導制度建設機制。
2、建立現有老藝人,年青藝人,專家步調一致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3、現有的原生態的《渭旗鑼鼓》與不斷改進、不斷提高,協調發展的長效保護機制。
4、發展《渭旗鑼鼓》與開發產業相結合,建立保護髮展《渭旗鑼鼓》為目的的藝術市場營運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