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智商入學

測智商入學

2012年9月,河南鄭州市以為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在入學時因沒能正確回答問題被要求做智商測試。此事引起社會極大關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測智商入學
  • 類型:社會事件
  • 時間:2012年9月
  • 地點:河南鄭州
事件介紹,現象普遍,社會關注,教育專家意見,教育公平問題,教育局回應,

事件介紹

2012年9月,河南鄭州一位外來務工人員在送孩子入學時,因為在入學測試環節沒能正確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被學校及當地教育部門要求做智商測試,否則不能正常入學。然而鄭州教育局回應稱“招生政策是沒有錯誤的”,此事件是一個“純粹的個案”。
農民工魏雙恆為8歲兒子辦齊入學手續後,鄭州建設路三小要求其兒子去測智商,開具醫院相關證明才可入學,否則送育智學校就讀。魏雙恆帶著孩子到醫院做檢查,醫院卻無法出診斷證明。調查發現,農民工子女選擇在城市就讀,孩子入學時都要經過學校老師的“面試”。

現象普遍

小孩入學測智商這種做法,這幾年悄然流行起來,不光是鄭州,北京、廣州、無錫等地的一些學校都曾有過類似舉措,有的是入學即測,有的則是專門針對老師眼中的“差生”,這種篩選機制,目的自然是拔高生源的智商水平,以便在激烈的應試教育中形成優勢,用更傲人的升學率打造學校的金字招牌,讓更多的學生和家長趨之若鶩地來測智商、入學、考試。這就好比一道精心設計的生產流水線,“智商低”的孩子在第一道關口即被排除在外,打上了“次品”的標記。對於這些幼小的心靈而言,這是何等的蔑視和侮辱?

社會關注

教育專家意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陳如平:義務教育法要求所有孩子,無論智商高低,都要強制性接受九年義務教育。要求孩子做智商檢測,是先用分數給孩子們排隊,再變相用智商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這違反義務教育法的平等原則。
一些高校、研究機構、醫療機構曾在不同範圍內開展過中小學生智商測試,其研究成果主要用於科研。據我所知,國小入學時包括其他學段或年級可以或不可以給學生檢測智商的問題,國家沒有檔案和法規做出具體的規定。
智商測試只是測量和評定學生智力發展水平的工具,單純的智商分數並不能說明孩子是“天才”還是“庸才”。
至於國小入學或其他時間段該不該測智商的問題,關鍵要看其目的、動機以及測試結果用途是什麼。如果把智商測試只是當作一種甄別學生的工具,進而對學生採取不公正的教育措施時,它就被異化了,導致的後果也十分嚴重。據我所知,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哪一種測智商的方法真正能全面反映孩子整體智力發展水平。通過一張卷子來給孩子“定終身”“貼標籤”,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心理影響,使他們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在未來生活中缺乏自信,甚至放棄學習。

教育公平問題

測出了教育公平之傷
國家嚴格規定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舉行或變相舉辦與入學掛鈎的選拔考試或測試,就在前不久還重申這一規定,但這一規定顯然遭遇了一些學校的蔑視和架空。入學前給孩子測智商,是對孩子的歧視,可能給孩子留下終生陰影,也是對家長的羞辱。最重要的是,這是給孩子接受義務教育設定障礙,涉嫌戕害教育公平。農村孩子因條件差基本沒上過早教,也很少上幼稚園,起點低,基礎差,和城裡的孩子存在一定差距,學校應該給他們更多的眷顧,而不應因為怕拖後腿以各種理由拒收他們,這才是教育存在的意義之所在。
大而言之 背後是道難解的分配公平題
就事件表面來看,是發生在某個地區學校的單列事件,往深層次看,“測智商入學”卻測出了包括學校在內的社會各領域,都普遍存在對農民工的傲慢與偏見,事件背後是一道歧視農民工的短期內無法破解的社會難題。
帶子女打工是農民的無奈之舉,何況也能暫時解決一些留守兒童由於無人監管而頻發的綴學,溺水死亡等農村悲劇。可是,國家和一些地方,雖然對農民工子女異地入學出台了一些優惠照顧政策,然而在落實上往往被地方保護者所扭曲,通過諸如“面試”“測智商”“體檢”等方法,將農民工子女拒於學校大門外,背後根源還是在於某些人思想中根深蒂固存在對農民的歧視。

教育局回應

鄭州市教育局外事宣傳處工作人員:招生政策是沒有錯誤的,老師目測一下很正常”。
鄭州市教育局工作人員承認,是當時的測評老師“說話沒有分寸”。“當時老師在孩子回答問題之後,感覺孩子的回答和他的年齡所應掌握的常識可能不太相符,所以建議他做一個智商測試。這個老師說話沒有分寸,但隨後辦理的入學手續,(學校)並沒有拒絕他。這個老師可能當時就是順口說了一句,也可能是好意。”
對此,外事宣傳處的工作人員表示,“測智商”事件是一個“純粹的個案”。“學校老師對孩子做簡單的面試,也是一個基本的保證,看看這個孩子適不適合上正常的學校,這也是對孩子本身負責。把此事擴大到所有學校都要面試、不讓孩子上學、存在歧視,這純粹是一種誤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