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黃慎攜琴仕女圖

清黃慎攜琴仕女圖

《清黃慎攜琴仕女圖》是清朝黃慎的作品。該畫縱168厘米,橫65厘米,紙本水墨。畫上寫一位娥眉小口面目清秀的女子,正攜琴而行,呈猛然回首之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黃慎攜琴仕女圖
  • 作者:黃慎
  • 創作時間:清雍正三年(1725年)
  • 材質:紙本,水墨
  • 尺寸:縱168厘米,橫65厘米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清黃慎攜琴仕女圖》寫一位娥眉小口面目清秀的女子,正攜琴而行,呈猛然回首之態。該幅是雍正三年(1725年)秋天之作,這一年正是黃慎由工筆到寫意轉變的關健一年。

作品賞析

女子頭梳環髻,前發垂額,鬢髮垂頸,頭頸轉向右側。她左腋下夾一張琴,左手托琴身,琴頭向前下傾;右臂自然下垂,體態委婉,右手的姿態正是一位操琴者的習慣性手勢,巧妙地表現了其歌妓的身份。裙擺動感表現了其正在行進中,說明她為生活所迫,正急匆匆前去趕場。或應招為富家子弟獻藝,為富商大賈的婚娶盛會演奏古琴。此圖以楷書寫五官,所寫女子眉清目秀清純可人。雖說是參加演出,但絲毫沒有歡樂的影子,一縷淡淡的憂愁凝結於眉宇之間。此圖以草書寫衣紋和形體,所寫衣紋線條流暢,頓折分明,富有節奏感。所寫形體自然生動,前胸、腰、及臂部都十分得體,顯現了曲線美,有婀娜多姿之態。在畫仕女頭髮時,既不是根根絲描,也不用濃淡暈染的方法,而是破筆簇寫,妥貼自然地表現了濃密的層次,有髮絲縷縷的質感。畫中女子雖無嬌艷動人之處,卻含有一種委婉的悽苦,給人以素淨典雅的清韻。
圖上右上角的題款用狂草書之,其書奇古險絕,氣勢雄偉。用筆跌宕遒逸,頓挫分明。結體婀娜多姿,錯落有致。真乃標新立異之作也,表現出強烈個性和創新精神。這正如清秦祖永《桐蔭論畫》所評:“書學懷素,兼擅其勝也。”所題乃四言詩一首。其詩如巉岩絕巘,煙凝靄秋,清幽深邃。詩曰:“樂哉新婚,鼓瑟鼓簧。為以旨酒,載笑載觴。攸攸長道,露沅碧草。愁來我公,心匪不我。多歷之三,台上土非。今我小君,日月相推。仰視宵漢,才一無旦。鋏好往彈,長吁累嘆。”詩中描寫了歌女應招時的心路歷程,抒發了賣藝生涯中的苦難與悲哀,讀來無不令人心生暇想。真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由此說明作者深知社會下層人士的苦難,因此,他的畫多以漁翁、流民、歌女、縴夫為題材,反映了社會下層人士的生活和情感。落款為“雍正三年秋寫於三山草堂,閩中黃慎”。下鈐“慎”、“放亭”白文印。此“雍正三年”即1725年,此時作者流寓揚州已一年有餘,已歷經蛻變,聲名遠揚,成為知名畫家中的一員。此“三山草堂”即座落在揚州郊外蜀崗下的三山草廬,是李氏之產業,時作者借寓於此。
該幅雖較著錄者的作畫時間晚了一年,是雍正三年(1725年)秋天之作。但這一年正是黃慎由工筆到寫意轉變的關健一年。故而藝術價值不可同日而語,在黃慎藝術研究上也重要的多。尤其是上面還有作者自題四言長詩一首,並且還記有作畫的時間和地點,落款鈐印也相當清楚。故而有重要研究價值,是研究黃慎風格轉變和形成的重要依據。若依據黃慎自評之標準,應是作者自認的一等之作品,也就是畫家的最得意之作。因此,此幅畫好、詩好字亦好,較之上述著錄者更勝一籌,是具有重要歷史和藝術價值之佳作。

作者簡介

黃慎(1687-1768),字恭懋,一字恭壽,號癭瓢子,又號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有《蛟湖詩鈔》存世。家貧,無以為生,自幼遵母意,堅志學畫,從師上官周。後流寓至揚州,不甘心居於人後,從懷素書法受到啟發,從此以草書入畫而自創風格。擅長粗筆寫意,山水花鳥均能,以人物造詣最高,創作了一批縴夫、流民、樵人、漁翁、乞丐、仕女等等社會底層人物圖像,是“揚州八怪”中全才畫家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