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木姜子

清香木姜子

清香木姜子,又名大姜子果(金平),山胡椒(龍陵),毛梅桑(雲南沙族語),澄茄子(四川),木椒子(貴州),畢澄茄(湖南)山胡椒木香子、木樟子、山姜子、臘梅柴、大木姜、香桂子、猴香子、生薑材、黃花子、辣姜子。落葉小喬木,高10m。幼枝有短柔毛;頂芽圓錐形,外被黃褐色柔毛。葉互生;葉柄1.5cm;葉片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7- 14cm,寬2.5-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略圓,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麵粉綠色,被疏柔毛,中脈稍密。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清香木姜子
  • 拉丁學名:MùJiānɡZǐ
  • 別稱:FruitofPungentLitse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蓮座蕨目
  • :樟科
  • :木姜子屬
  • :清香木姜子
  • 分布區域:山西、陝西、甘肅
  • 海拔下限:350
  • 海拔上限:2450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落葉小喬木,高10米;樹皮灰綠或灰褐色。幼枝有短柔毛。頂芽圓錐形,外被黃褐色 柔毛。葉互生,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6.5-14厘米,寬2.2-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 楔形略圓,紙質,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麵粉綠色,被疏柔毛,沿中脈稍密,羽狀脈,中脈在上面下陷,下面突起,側脈每邊8-12條;葉柄長1.5厘米,初時有短柔毛,後漸脫落變無毛。傘形花序腋生,常4個簇生於短枝上,短枝長2毫米;苞片外面無毛,有5-6條脈;每一花序有花4-6朵,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花被裂片6,黃綠或黃白色,橢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圓;能育雄蕊9,花絲有灰黃色柔毛,第3輪基部腺體盾狀心形,無柄;退化雌蕊無。果球形,直徑5-7毫米,頂端具小尖,成熟時黑色;果梗長4毫米,先端不增粗,有稀疏短柔毛。花期2-3月,果期9月。

分布範圍

【生長環境】路邊林緣、山坡灌叢、山坡闊葉林中、山坡闊葉林中濕潤地、山坡林中、向陽地、生於山地闊葉林中濕潤處、山坡灌叢中或常綠闊葉林緣或次生闊葉林中、溪旁和山地陽坡雜木林中或林緣。
【地理分布】山西陝西甘肅浙江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東部、江蘇、福建等地。國外分布於 亞洲東南部; 中南半島; 緬甸。

主要價值

【用法介紹】內服:煎湯,3-10g;研粉每次1-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粉調敷。
清香木姜子
【性味】辛;苦;性溫【歸經】脾;胃經
【採收和儲藏】秋季末採摘,陰乾。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清香木姜子、毛葉木姜子和木姜子的果實。【功能主治】溫中行氣止痛;燥濕健脾消食;解毒消腫。主胃寒腹痛;暑濕吐瀉;食滯飽脹;痛經;疝痛;瘧疾;瘡瘍腫痛
【注意】熱症忌服。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①治感寒腹痛:木姜子四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水瀉腹痛:木姜子研末,開水吞服一錢。
③治發痧氣痛:木姜子、青藤香、蜘蛛香各一錢。研末,酒吞服。
④治消化不良,胸腹脹:木姜子焙乾,研末,每次吞服三至五分。(②方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⑤治關節痛:木姜子一兩,雄黃五錢,雞屎二兩。搗爛,炒熱,布包,揉擦痛處。(《湖南藥物志》)
⑥治疔瘡:木姜子搗絨外敷。(《貴州民間藥物》)
⒈清香木姜子鮮果含揮髮油2.5%-3%,主成分為檸檬醛-a(citral-a)即是牻牛兒醛(geranial),檸檬醛-b(citral-b)即是橙花醛(neral),共80.5%,檸檬烯(limonene)5.1%,香茅醛(citronellal)3.9%,芳樟醇(linalool)2.8%,牻牛兒醇(geraniol)1.9%等。
果實形狀


清香木姜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