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秋色圖(清王原祁華山秋色圖)

華山秋色圖

清王原祁華山秋色圖一般指本詞條

《華山秋色圖》是清代畫家王原祁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圖軸畫面下部寫山谷緩坡,亂石如灘,溪泉奔涌,間有樹木蒼翠,茅舍幽靜。中上部左側山峰突兀,山石堆壘,中間寫一座柱狀的山頭,平平的陡壁直聳。其餘部分多被雲霧籠罩,間有小頭吐露出來。從山勢方面講作者基本寫實,以乾筆淡墨先勾出山峰的大輪廓,再以不同墨色反覆皴擦,積染,產生厚重之感,使山峰沉重雄渾,畫出了山的峻峭之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山秋色圖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創作年代:清代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115.9公分,橫49.7公分
  • 幅式:立軸
  • 作者:王原祁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作者在畫幅的右上方自題“余癸酉歲(1693)游華山,歷娑蘿、青柯二坪,至回心石,日暮而返,作詩六章以紀其勝。此圖就余登涉者寫其大概。南峰西峰目力所及也,惜少濟勝之具,攀躋無緣,閣(擱)悵然。”
此圖畫面下部寫山谷緩坡,嶙峋山石,有的豎立,有的橫臥,有的相互堆砌,其間溪泉奔涌,匯集於溪水中。山石和山谷間,樹木蒼翠,有數間茅舍掩映其間,只露出屋角,隱約可見,環境十分幽靜。上部左側山峰突兀,山巔兩峰對峙呈“丫”型,山峰高聳,沖人云霄,山峰高處,煙雲繚繞。山石堆砌,中間寫一座柱狀的山頭,平平的陡壁直聳。其餘部分多被雲霧籠罩,間有小山頭時隱時現。山的中部左側有一道飛瀑,似一條銀白色的帛布,奔騰直瀉,匯注入左下角一泓溪水中。中間右側的山石被雲霧遮掩,彌朦一片。從山勢方面來看,作者基本寫實。

創作背景

此圖是王原祁51歲那年游罷華山歸來,追憶華山秋天的景色而畫成的,所以叫做《華山秋色圖》。

藝術鑑賞

華山秋色圖
他在繪製這幅作品時,感興趣的並不是真是山水的描繪,而著重考慮的是如何累石成山,使許多形狀相似的小塊岩石能在繁複細碎中無窒塞感。最重要的是把這些看似瑣碎的小岩石,如何巧妙地統一到一個渾然的整體中去。在畫中,作者運用從董源的“礬頭”變化而來的、不規則的小方塊堆壘成氣勢雄偉的山峰岩石,而白雲涌動吞吐于山峰之間。岩石上草木繁茂,使層層岩石既錯落有致又相互獨立、相互支撐。在畫中,空靈的浮雲和厚實的山岩構成了虛與實、明與暗的鮮明強烈的對比,尤其是對白雲的描繪,比較感性地顯示出他對真山實景的觀察和體認。
此圖畫面開闊,景色繁多,氣度恢宏。畫家著力描繪了山石和溪水。構圖疏密相間,主要景物集中在畫面的左側和右下角,右上側和左下角留有空白,形成疏密對比。這幅畫用許多大小不等的、不規則的小方塊堆積成主峰,這一以無數石塊堆壘而成的山峰,是以乾筆淡墨先勾出山峰的大輪廓,用於筆短線再從不同墨色反覆皴擦,由淡至濃,層層皴積,產生厚重之感,使山峰沉重雄渾,畫出了山的峻峭之勢。這是一幅理想的華山景色,與王履頗具寫實性的《華山圖冊》相比,缺乏華山險峻氣勢與山石銳重的質感,但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看很有韻味,在以華山為題材的作品中堪稱技法新穎。

名家點評

中國美協會員蔡星儀:他繪製這幅畫,特別注意了塊畫中黑白的變化,那一片山石繁密、草木蔥蘢的山峰,與那一片白雲、流水,天空構成了三個大的斜欹著的三角形平面,黑白交錯,很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王原祁(1642—1715),清畫家。字茂京,號麓台、石師道人。太倉(今屬江蘇)人。康熙進士。因專心畫學,被招以西供奉內廷,鑑定名畫,曾奉旨編纂《佩文齋書畫譜》,任書畫譜總裁和《萬壽盛典》總裁。官戶部侍郎,故亦稱“王司農”。與王時敏、王鑑、王翬並稱“四王”。以其為中心,形成“婁東派”。畫法遵循臨古道路,尤以黃公望為依歸。但亦主張學古“須以神遇,不以跡求”,“得其意而師之”(《麓台題畫稿),要在學習中有所創新,“一變而為本家體”《麓台題畫稿》。著有《罨畫集》《掃花庵題跋》《雨窗漫筆》《麓台題畫稿》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