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玉牒

清玉牒

《清玉牒》為清代皇室家譜,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家譜。清玉牒系統記載了清代皇室子孫、女孫的繁衍情況,是中國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皇室家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敬典閣本《清玉牒》
  • 定義:清代皇室家譜
  • 內容:清代皇室子孫、女孫的繁衍情況
  • 意義:中國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皇室家譜
概述,尺寸用紙,修訂,

概述

清玉牒
《清玉牒》分為帝系、宗室、覺羅三個系統,其中帝系、宗室玉牒封面及包裝用明黃綾子,覺羅玉牒用紅綾。
《清玉牒》首修於順治十八年(1661),定製嗣後每十年編修一次。至1921年最後一次編修止,有清一代共編修28次。每次按22個名目編修,滿漢兩個文本,共形成44冊。每次編修均從頭起,生者朱字,歿者墨書,譜冊漸積累厚。
乾隆皇帝為彰顯陪都盛京的尊崇地位,於乾隆八年(1743)決定將一份皇室秘籍實錄、聖訓、玉牒送至盛京故宮尊藏,並決定於瀋陽故宮內修建貯藏實玉牒的專門建築敬典閣。十五年第一次將清代前五朝皇室秘籍送至盛京後,玉牒直接尊藏於敬典閣,此後每屆玉牒告成均送盛京,成為定例。
敬典閣共存有26次所修清代玉牒,康熙五十四年及民國最後一次所修玉牒未送盛京尊藏,現均由遼寧省檔案館保管。典敬閣所存清玉牒,鹹豐朝之前所修為1250px×2250px的 大開本,鹹豐朝起所修為800px×1225px的小開本,只有道光二十七年所修玉牒封皮採用了紙質。其中最厚一冊為光緒三十三年(1907)所修列祖子孫豎格玉牒厚達86公分,重90斤。(該詞條內容及圖片由遼寧省檔案館權威發布)
本館保存的清代玉牒有滿、漢兩種文本,總計1070冊。玉牒各冊型制極不一致,或大或小,大者竟需數人共抬。館藏玉牒保存完好,無破損、霉爛情形。原藏瀋陽故宮敬典閣。
清玉牒
順治十三年題準,每十年編纂一次玉牒,屆時開設玉牒館,由皇帝欽定正副總裁,下設總校閱官等。平時,凡宗室、覺羅有生子女、繼嗣、婚嫁、封爵、授職、升補、降革、死亡等情事,由王公門上及各旗造報宗人府,宗人府據以登記,以為編纂玉牒時使用。有清一代,共編纂玉牒26次,順治十七年(1660年)為首次,康熙九年(1670年)、十八年、二十七年、三十六年、四十五年各一次,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年各一次,乾隆七年(1742年)、十二年、二十二年、三十三年、四十三年、五十二年各一次,嘉慶三年(1798年)、十二年、二十三年各一次,道光八年(1828年)、十八年、二十八年各一次,鹹豐八年(1858年)一次,同治七年(1868年)一次,光緒三年(1877年)、十三年、二十三年、三十四年各一次。玉牒每修數份,分別存於皇史宬禮部景山壽皇殿等處。乾隆八年定,將禮部所存一部送盛京宮殿內恭藏,最後確定永存敬典閣內。
玉牒以太祖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的本支為宗室,入於黃冊;其叔伯兄弟另支為覺羅,入於紅冊。玉牒以帝系、列祖子孫、列祖女孫三個系統記載皇族繁衍情況。
清玉牒
帝系:起自肇祖原皇帝愛新覺羅·孟特穆,迄至德宗景皇帝載湉,於每個皇帝名下並列子名宇、行次、封爵,以嗣位皇子居中正對其父皇名下,從中可以看出皇位的纘承及諸子。
列祖子孫和列祖女孫:是將皇帝諸子諸女分別記載,包括其名字、宗支、房次、封贈、生卒年月日及其母、妻或夫、姓氏等。
玉牒是研究皇族人物及皇族人口發展的唯一的材料,價值極高。

尺寸用紙

清玉牒的尺寸有兩種,從順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開始,清玉牒採用的是大尺寸版本,長約90厘米,寬約50厘米,這樣的尺碼,如果打開來,可以將一個1米見方的八仙桌鋪滿。到了道光年間,一方面國力日下,另一方面愛新覺羅家族人口大幅增長,受其影響,當時編訂玉牒時採用了略小的尺寸,但是長也有50厘米,寬在30厘米左右,即使是後來的縮小版,其規格也遠遠大於普通書籍。
玉牒用紙非常講究,全部採用頂級宣紙,玉牒的封面使用綾絹,早期完全採用紙捻裝訂,後期的玉牒才見有使用麻線的,不管多厚都獨立成冊,牒冊裝幀非常精美,這種製作本身就沒有想讓很多人去隨意翻看的。

修訂

在清代,玉牒大體每10年編修一次,由皇帝親自任命編修玉牒總裁大臣。玉牒修成之後,要選一個良辰吉日呈送給皇帝宣布告成。
《清實錄》中記載了乾隆九年時的一次玉牒修成儀式。
在選定的日子,太和殿前擺開皇帝出行時專用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車駕儀仗隊,朝廷里的王公、滿漢文武大臣穿好朝服會齊等候。這時候宗人府的官員從玉牒館裡捧出玉牒,將它安放在玉牒亭裡面。
負責編修玉牒的總裁大臣和各位纂修官身著朝服面向玉牒亭行禮。
隨後,由皇帝專用的黃傘蓋引導,編修官員隨行,玉牒亭由專人抬著經由大清門進入天安門,朝中的王公、文武大臣官員在沿途道路兩側跪著迎接。
彩亭被抬到太和殿前,由纂修官雙手捧著玉牒送入中和殿,放在早已經準備好的黃色桌案上,總裁大臣和纂修官再次大禮參拜。
之後,身著禮服的乾隆皇帝出場,他恭恭敬敬看了看玉牒,進入太和殿坐上寶座。這時,鐘樂齊鳴,宣告玉牒正式告成。
在一系列君臣禮節中,禮部官員把彩亭抬到了乾清門前,等到玉牒由中和殿里捧出來後,再安放回彩亭里,然後經由太和門、協和門、東華門出,送至皇史尊藏。
在《清實錄》中,我們也看到了記載玉牒運送到瀋陽故宮時的盛況。佟悅說:“玉牒在轉運過程中用的是車馬,但到了當時的瀋陽城門外,就換作由人抬的彩亭了。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