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洞

清源洞

清源洞,亦名純陽洞,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山海大觀"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

清源洞位於清源山頂峰,系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十人稱之為"第一洞天"。進山門順石階而上左側立有明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068年)紀德碑一方,上刻:"泉山之句載於漢書,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賓客,本州士庶,樂慕名勝,遊覽不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源洞
  • 地理位置:泉州市
  • 別名:純陽洞
  • 所屬景區:清源山風景名勝區
簡介,景觀,鳳羽清源洞,地圖信息,

簡介

清源洞,亦名純陽洞,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山海大觀”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清源洞位於清源山頂峰,系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十人稱之為"第一洞天"。進山門順石階而上左側立有明萬曆三十六年(1068年)紀德碑一方,上刻:泉山之句載於漢書,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賓客,本州士庶,樂慕名勝,遊覽不絕……

景觀

清源洞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有觀空樓、佛祖殿,裴仙祠等建築。相傳南宋紹興年間,有裴道人因追趕一條傷害生靈的巨蟒到此,見巨蟒遁入洞中,遂覆以石,坐化於洞口,使巨蟒不能復出為禍,故此洞又名"裴仙洞"。洞頂岩石,山藤攀掛,古色蒼然。洞頂原建?quot;千峰紫翠亭",現只留下"蛻岩",羽化登仙","有仙則名"等歷代石刻數方。在清源洞的長方形台地原址上,1998年重建了裴仙祠,觀音殿和文昌閣。
中峰絕頂的岩石上,有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三韓曾延孔的"山海大觀"石刻。明蔡清詩云:"一上第一山,自覺眾山小"。真可謂山海奇觀,一目了然。
清源洞
清源洞下方不遠處,有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題刻。俞大猷(1503~1580年),字志輔,號虛江,泉州人,一生軍伍40餘年。因抗擊倭寇,抵禦外侮,功勳卓著,威名遠揚,累官都督,與戚繼光同為抗倭英雄,史稱"俞龍戚虎"。後俞大猷功成引退,在石壁上親筆題?quot;君恩山重"四大字。此石為俞大猷少年時在此讀書,翻騰跳躍,訓練武功之地,又稱"練膽石"。在東峰古道的石壁間,尚刻有俞大猷驅逐倭寇,收復莆田的記事石刻一方,是明代抗倭的珍貴史跡。
清源洞的左峰,亦名東岩。其旁是遵岩,因唐代僧人可遵居此故名。可遵建有三塔,遺址尚存。"嘉靖八才子"之首的王慎中曾在遵岩讀書,並著有《遵岩集》。明萬曆已酉(公元1609年)泉州太守姜志禮在岩面上手書"百丈坪"三大字,其岩石面寬闊平坦,亦為俞大猷練功習武之地。

鳳羽清源洞

清源洞位於大理州洱源縣鳳羽鄉境內,鳳羽天馬山的南端,距縣城二十三公里,乘車可以直接到達洞外約500米的地方,三面環山,為古代鳳羽湖泄後流露的岩溶洞。據《 重修鄧川州志》 卷三中載:“清源洞,鳳羽東麓,其水逆流入浪,渡鄧入洱,洞內石門、石柱、石桌、石佛,千態萬壯,不一而足”。又據《 浪彎縣誌略》 載:“清源洞山(舊雲南通志)在縣西南四十里,洞中有水,上承岩滔,清韻如琴(一統志)洞深不可測,中有石田、石床、石棉、石蓮、石獸之類,石筍倒懸,五色畢其泉,即鳳羽河上源也”。在石洞上方,刻有“清源洞”三字,為鄧川御史楊南金手筆。  清源洞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洞內漆黑,伸手不見五指,遊人需備有照明設備和蠟燭方能進洞,洞內石頭大都以鐘乳石形成,洞內分上、中、下三層,其內均有錯綜複雜的若干小洞,各個洞中的石筍、石獸、石慢、石林奇形怪狀,千姿百態,極為壯觀,游至半里許,忽觀寬敞,中有石田、石洞,再往裡游,景致別呈異樣。淙淙的細流在洞內通過,據傳此洞一直通到鄧川的漏邑村。洞內氣候冷涼、成群,因漆黑和氣候諸原因,勇其全貌者甚少。徐霞客曾游於此地,並“燃松明”進入洞內,作有《游青源記》,在《浪彎縣誌略》和《 徐霞客遊記》 上可找到此篇文章,文中曾寫道,“導者二,一人負松明一筐,一人燃松明為炬以入,但未必觀其全貌”,其它的許多遊客親眼目睹了清源洞奇觀,無不驚奇的。
古時至今每年農曆六月十三為清源洞會期,屆時附近村落男女老少群集祝會,意在祈禱豐年,場面極為熱鬧,到會的人,以游洞為榮幸。
清源洞外有一股清澈透底的溪水經久不息的流過,水質甘甜,是鳳羽河的發源地,灌溉著鳳羽壩一大片良田,民眾能夠直接受益。 洞的周圍樹木繁茂,山澗流水潺潺,四季鳥語花香,清幽雅靜,近年來當地老百姓還籌資在此依山傍水建造了龍王廟。
為充分保護和開發清源洞資源,清源洞於90年代就被列為“西湖省級風景名勝區景點”,並在清源洞附近建立了“清源洞保護站”,這裡是旅遊觀光的處所,也是考察,探險的好去處。

地圖信息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清源山上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