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岩陵園景區建設規劃

該區將為廣大僑胞和台胞及其親人提供一個休憩和瞻仰憑弔的場所,以密切與海外同胞的聯繫和交往,促進風景名勝區的開發建設,陵園景區設山門、靈塔、景亭以及齋堂、感恩堂等風景建築和景點,成為蓬萊山一處特殊的景觀,其總面積約0.2平方公里;總體規劃適當擴大了岩寺朝聖觀光遊覽區的範圍,對其入口進行了必要的調整,並增加了若干新的景點,根據景觀特色的景點分布,規劃調整後的岩寺朝聖觀光遊覽區又可分為四個景區和兩個生態果園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水岩陵園景區建設規劃
  • 所在地:蓬萊山
  • 總面積:0.2平方公里
  • 服務對象:廣大僑胞和台胞
  • 建設項目:清水岩陵園景區
簡介,景觀,

簡介

清水岩陵園景區建設規劃
⑴入口景區
該景區規劃布置在目前的岩山村一帶,其位置於傳統的彭格至清水岩寺的朝聖古道上,也是規劃中的南登山公路與現有登山公路的匯合處,同時還恰好位蓬萊山的西坡向南坡的過渡轉折地帶。這一帶地勢相對較緩,地形自然形成一谷地;植樹條件保持良好,有一些自然景觀可供利用,有放生池、來憩亭、化火台等古景點遺址;另外,岩山村下則有兩處向外突出的山包,形成兩片較為平坦的用地,開發建設條件相對比較優越。
規劃岩寺朝聖觀光遊覽區的入口就設在這兩座山包附近的谷地中間,它將結合地形形成入口廣場,並布置山門、牌坊、水池等景物;為突出清水岩名山古寺的佛國意境,規劃擬在入口一側的山包上的增設一座清水佛塔,作為岩寺和入口的標誌,這一組新的入口景觀將成為清水岩遊覽空間序列的開始。

景觀

目前該景區還缺乏吸引人的景觀,規劃擬在新入口附近依山就勢增建一組風景建築,一方面可以為部分文化物提供新的陳列展示空間,另一方面也為清水岩風景名勝區增添新的文化內涵和人文景觀,它們從下而上依次為:
1、碑亭:規劃建議於入口景區內增建一座碑亭,設石碑銘刻清水岩歷代興毀情況,以反映清水岩悠久的歷史,供人欣賞和研究。
2、真真人堂:真真人是後人對清水祖師的尊稱。規劃擬將真真人堂作為入口景區的主體建築。堂內可陳列清水祖師聖像,同時考慮增設四塊石碑,可分別將四篇碑文完整、準確地銘刻下來,加以展示,用以反映清水祖師歷代受朝代認可、保護和推崇的盛況。堂內還可通過繪畫、浮雕、書法等藝術形成,形象再再清水祖師祈雨、除害、行醫等事跡和有關清水祖師的神話傳說等內容,以反映歷代人民對清水祖師的崇仰之情,使真真人堂成為人們了解、瞻仰、禮拜清水祖師的又一重要場所。
3、綸音壇:原綸音壇於1966年被砸碎,現存為1988年復建,但其尺度偏小,製作較為粗糙,藝術質量不高;建議重築綸音壇,銘刻清水祖師的八字綸音,並將其置於真真人堂前,供人觀賞。
4、井亭:真真人堂後可打一口井,再建一座井亭,寓意“飲水思源”,以發遊人幽思。
5、三忠廟:在原來來憩亭遺址附近,現為一片平坦農田,為增加人口景區的內容和份量,同時也考慮到現有三忠廟規模太小,與清水岩的地位有極十相稱,但位置不佳,規劃擬於此擴建三忠廟,作為清水岩的附屬宗教建築,亦可對遊人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
6、來憩亭:規劃擬在其原址加以恢復,供遊人休憩、觀賞。
7、映月池:為三忠廟後的一泓半月形水池,其周圍竹林環繞,環境幽雅,可增加若干園林小品,供遊人遊玩。
入口景區的風景建築要求借鑑地方、傳統風格,並能與蓬萊祖殿有一定的呼應,但其體量不宜大,色彩需淡雅,以防濃艷抹,喧賓奪主。建築應儘量結合地形布局,並注意與周圍環境協調,避免破壞自然景觀;其本身也應成為遊人駐足觀賞的又一景觀,為清水岩增色。
在遊覽空間序列上,入口景區是為遊客作鋪墊和準備,使其對岩寺和清水祖師等有一定的了解,激發他們繼續探奇訪勝的興趣與欲望。入口景區形成後,岩寺景區的內容將更加豐富,布局也將更加合理、平衡,且可大大延長旅遊線路的長度和遊人逗留的時間,為清水岩風景勝區的健康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⑵海會館景區
該區與入口景區毗鄰,目前已有海會館、“九曲十八洞”、“摩崖石刻”、出水石等景點,其地形也相對較緩,並有幾處人家分布其間。規劃擬結合現有基礎和自然條件,逐步將其建設成一座具有山地園林景觀特色的名人文化園。園內可利用民居改造為“功德堂”、“名人閣”等建築,其中“功德堂”可闢為供對岩寺捐款贈物等有功於清水岩的社會各界人士留名紀念場所;“名人閣”則用於陳列展示會來或將來領導、名人、賢達、顯要等的題詞、詩畫等作品。在現在“摩崖石刻”景點下側,增設一處小型碑園,可精選歷代有關清水岩的詩、文、聯等作品,通過書法、石刻等藝術形式加以展示,以增加清水岩的文化內涵和氛圍。該區今後還需大力改善植樹綠化,以美化環境;同時增加若干小品,供遊人玩賞之餘休息或攝影留念。名人文化園的建設還有利於控制清水岩目前到處題詞刻字的混亂局面。
⑶岩寺微縮建築景區
岩山村的上側,有一處相對較緩的山坡,其位置與一柱擎一天的石筍相距不遠,規劃擬在此開闢一處以岩寺微縮景觀為主題的遊覽區。據有關資料顯示,從清水岩分靈而建的寺廟已廣泛分布於台灣、日本和東南亞等各國;其中在台灣據統計已達一百餘座,東南亞主要分布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菲律賓等國家。岩寺微縮景區就是從各國各地區選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岩寺建築,結合當地的風格,以適當的比例予以移植重現,進而形成一個展示各國各地區情調,反映清水祖師在海內外廣泛影響的風景遊覽區。它的建設,不僅能增添蓬萊山的遊覽內容,而且將密切清水岩與海內外的聯繫,促進民間文化交流;它的建設還可進一步增強蓬萊山佛國仙山的氣氛和意境,突出清水岩宗教文化的內涵和特色。其位置與岩寺相隔較遠,對主景區影響較少;又恰好位於未來索道的下側,遊客可以從空中進行觀賞。
微縮的岩寺建築將按國家和地區分區布置,依山就勢而建。規劃開闢有台灣、日本、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泰國菲律賓等區,各區建築應以岩寺為主,既可整體移植,也可局部重現;同時還可將各地區最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宗教建築結合進來,如緬甸的白塔等。這樣既可突出特色、豐富景觀,又可增加異國情調,反映清水祖師與當地民俗信仰不斷融合的特點。
⑷岩寺景區
祖殿是本區整治重點。今後應將其管理、接待、辦公等與寺廟建築性質不相符的內容搬遷出去;一些廳室可開闢為陳列室,用以展出清水岩的各種實物,以增加祖殿的遊覽面積和內容;恢復鐘樓、鼓樓的功能,重現“晨鐘暮鼓”之景觀。應積極採取引導教育和移風易俗等措施,加強對燃放鞭炮等的管理,以淨化環境,減少火災隱患,恢復清水岩“深山古寺、空山鳥語”的空間意境,提高風景名勝區的格調和品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