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思集

清思集

青年作家周婉京的首部藝術訪談書籍《清思集》,於2016年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清思集
  • 作者周婉京
  • ISBN:978-7-5063-9108-5
  • 頁數:11.125
  • 定價:58.00元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月第1版
  • 開本:148*210
  • 裝幀設計:一千遍工作室
關於內容,關於“清思,春妮、馮博一、翟健民 聯合作序,關於作者,對話作者,章節目錄,

關於內容

青年作家周婉京的首部藝術訪談書籍《清思集》近日出版。在將近三年的時間裡,周婉京走訪了百餘位大中華地區最重要的藝術家、收藏家、策展人、博物館從業者等。《清思集》精選了與40人的對談與評論文章,包括策展人、評論家馮博一、藝術家陳丹青、收藏專家翟健民等。
本書是周婉京繼《一個人的歐洲》之後針對藝術鑑賞的最新作品,除了訪談內容,還收錄了百餘幀海內外珍稀藝術品圖片。其中還記錄了不少作者遊走於內地、香港、台灣三地藝術界的趣聞軼事,周婉京表示,許多“秘密”都是她從隱士藏家的堂、齋、樓、閣、館、房中聽來的、看見的。

關於“清思

書名“清思集”的靈感取自魏詩人阮籍的《清思賦》,周婉京在自序中提到《漢書·禮樂志》中對“清思”的解釋:“勿乘青玄,熙事備成。清思眑眑,經緯冥冥。”清思的本意指清雅美好的情思,貫穿了中國文化千百年來的情思,如今再從古董推演到當代藝術,教人仍會不自覺地被引入勝,若將《清思集》視作集合藝術界美好萬象的合集,也不為過。

春妮、馮博一、翟健民 聯合作序

主持人春妮在閱讀《清思集》後寫道:“《清思集》有一個有趣的出發點,在於它呈現 矛盾 的方式。東方與西方美學、古代與現代藝術、藝術品的商業價值與歷史價值,這類對比鮮活地交錯,透過收藏一事指出藏家的心態與目的。每個時代免不了有一些投機分子,但真正嗜古好古的人數量絕不會因為投機行為而減少。其次,伴隨著 矛盾 而來的還有作者的筆下用意,她沒有刻意吹噓、迎合某個人或事情,反而將刻畫的重點落在解決受訪者與其收藏史的關係中。例如,在明式家具那一篇寫有一段 誤將珍寶養家禽 的故事,在南宋公道杯一篇講述文人行酒猜枚的趣味,均展現了對比背後的思考——舊的東西何以更新?過去的事何以為現代人所用?”
馮博一在推薦序中評價周婉京,如此年輕,卻又如此廣泛地涉獵於傳統文化、當代文化的不同類別,既有江南士風的趣味,又敏銳於當代文化藝術的混雜。“而以女性自喻來訴說著文人理想和現實的針對性,婉京是在此文脈上,並對那種舊式生活的精心醞釀出的詩情畫意,自然形成了她本身所具有的敏感、細微的寫作風格。”

關於作者

周婉京,作家,藝術評論人,古器物收藏者。本科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碩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二〇〇九年至今,發表劇本創作、文藝評論將近百萬字,訪談時間超過五百小時。曾任香港《大公報》收藏版主編。長期為《明報月刊》《典藏‧今藝術》《藝術新聞/中文版》《Yishu》(典藏國際版)撰稿。著有《一個人的歐洲》等。
青年作家周婉京青年作家周婉京

對話作者

Q:《清思集》的創作意圖是什麼?
周婉京:這是最近幾年我做藝術界訪談內容的一個合集,除了想將近500小時的訪談內容與讀者分享,也希望在某種程度上彌補市面上“只見金融書,不見藝術書”的現象。因為藝術讀物的普及與一個地區的文化發展程度、審美水平息息相關,我希望通過融合古董與當代藝術的寫作形式與大家多做一些分享,不為證明藝術是多么偉大的東西,而只是對美的分享。
Q:這本書與上一部作品《一個人的歐洲》相比,有什麼不同?
周婉京:《一個人的歐洲》是按照我個人的經驗來發展,而《清思集》則是按照別人的經驗來串聯。前者側重“行路”,後者聚焦“思考”,不再只是想關於自己的那些事,更關心自然與人、空間與人、人與人、人本質的一些問題。
Q:全書為何劃分成四個輯子?每一個輯子對應的是什麼特別的內容?
周婉京:四個輯子主要是按照時空與狀態兩個分類劃分的,在這裡時空指的是時間、空間兩條線索;而狀態指向的範圍則要廣闊一些,指的是狀態、時態、語態、態度等等。
那么按照這兩個分類,我選擇了最具總結性、代表性的四個標題為章節命名,每個章節按文章的長短大致都安排了8、9篇文章。時間的特點,體現在對紀念的意義探討上;空間就很明顯有“空間與人”這一章,而進行時便是講述目前藝術界的狀態;“聞弦歌知雅意”這一部分反映的是古董收藏的狀態——雅的狀態;最後到了結尾的“變奏曲”實際上是評論、批評性質的文章居多,呈現的是我個人頭腦風暴的一個狀態。
從時空上來看,跨度越來越大;從狀態上分析,就能看到思路越來越清晰。
Q:《清思集》中採用當代藝術和古董兩條線索相互穿插的方式,用意是什麼?
周婉京:我覺得藝術本身都沒有古和今之說的,換個角度來看,古代的藝術品不就是古時候的“當代藝術”嗎?有些陶瓷、家具、雜項甚至在當時連藝術都算不上,而是日常用品。反而,將當代藝術與古董一起放在書中,共同傾聽、一併論述的時候,我們忽然就發現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怎么受時空限制,它們處於一種相對客觀、自由的狀態,有時候一位收藏家過身了,他藏有的器物卻留下來了,在後輩、旁人的觀看中衍生出新的價值,當然這種新的價值是緊密貼合當代社會的,是為我們現代人所用的價值。再者,當代的藝術看起來抽象、前衛,但也是相對過去的藝術品而言的,一件東西無論如何也不能脫離歷史而獨自成立,就像我們人一樣。
Q:以藝術記者的身份訪談各路名家,其中有沒有碰到過什麼趣事或者困難?
周婉京:先說趣事,趣事自然很多,譬如我在《清思集》自序中提到的我造訪葛師科老師家所見所聞,我們常人很難想像一個人將自己家打造成一個博物館。他曾給我看一支影青瓷的碟子,必須要打著小手電來看,瓷器的紋路才能映出來,他當時那種陶醉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
困難上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古董知識的積累,這個過程是不會停歇的,多看多聽都不夠,有時還要上手,等知識達到一定程度,才能不道聽途書、做到去偽存真;另一個是藝術圈裡的人脈積累,這一點也很關鍵,因為沒有人脈你根本就不知道誰收藏了什麼寶貝,不知道大藏家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收藏體系,更不懂得通過藏家與藏家之間的比較來分辨他們話中的情感、水分以及弦外之音。
Q:希望《清思集》帶給讀者怎樣的閱讀體驗或感受?
周婉京:正如我在書中尾聲最後一段所寫,這40個訪談故事對我來說,讓我不斷反省自己的思考、顛覆了一些固有認知,但對讀者而言,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相對開放的,要留給讀者自己品評。清思不輕,讀出一些重量來或一些感動來,甚至讀出一絲不悅,我覺得都是有意義的。

章節目錄

輯一 為何紀念
陳丹青:“紀念”才剛開始 / 2
何安達:吉金舊藏 見微知著 / 17
黑國強:香江藏木 古樸幽香 / 25
仇國仕:持雞缸杯 捧長頸瓶 / 32
侯瀚如:陳箴與上海的聚散離合 / 40
常沙娜訪談之上:兩代人的敦煌情 / 48
常沙娜訪談之下:石窟作畫 恰同學少年 / 55
黃孝逵:再憶黃胄 廢筆不廢 / 62
輯二 空間與人
李立偉:失去公信力 博物館將一無所有 / 70
台北故宮:谿山行旅 北宋巨碑 / 86
葉承耀:攻玉山房 世外明園 / 92
荷李活道有兩個“老古董” / 99
希克:四十年著一本當代藝術“百科全書” / 107
“抽象”和“挪用”交錯而成的中國當代藝術反思 / 119
馮博一:就地取材,造一個烏托邦出來 / 128
輯三 進行時
蘇法烈:當“天真一代”遭遇“外國騙子”?/ 144
張頌仁:從藝術推手到水墨學者 / 151
常玉:靜物無言 玫瑰有情 / 159
李禹煥:用“非也”闡述身份 / 165
荒木經惟:“吻”過香港的男人 / 173
楊騰集:“跳出來的”才是好作品 / 179
劉家明:與藝術家共同成長 / 186
小漢斯:科技帶來新的“展示特性”/ 192
輯四 聞弦歌知雅意
翟健民:公道杯不能失公道 / 204
鄧德雍:冰肌玉骨 不鬻於市 / 211
密韻樓:一頁宋紙 一兩黃金 / 219
梅景書屋:收藏繪畫 兼修並重 / 228
李秀恆:明清官窯 錦瑟華年 / 235
吉慶堂:輕輕捋一遍“燈草口”/ 242
白石書畫:閒步歸來 舊日老屋 / 249
承硯堂:嶺南風月 古硯養墨 / 255
梁義:君子字畫 雅集之趣 / 261
輯五 變奏曲
致藝博會時代的信:“強心針”不能救命 / 270
“觸”是組序的基礎
——由洪浩個展“反光”引發的思考 / 277
林瓔與她的詩意針灸 / 282
域外的“空”:分析梁銓藝術創作中的“自我放逐”/ 288
潛意識的瞬間 致未來的自己 / 295
白紙非紙:劉建華書寫可感知的溫度 / 301
媒材上的跨度,記憶上的承接
——淺析馮夢波藝術作品中的“光韻”/ 306
閒話“文青”生活 / 314
後記:談一場不空泛的“戀愛”/ 326
參考資料 / 32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