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吳昌碩篆書臨石鼓文軸

清吳昌碩篆書臨石鼓文軸

此軸筆法沉厚渾樸,筆力雄健,線條粗細富於變化,既師原文之意,得其形,又獨具風骨。近人向燊評其書云:“昌碩以鄧法寫石鼓文,變橫為縱,自成一派。”此軸結字以上下左右參差取姿,用筆遒勁,氣息沉鬱雄壯,自具新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吳昌碩篆書臨石鼓文軸
吳昌碩篆書臨石鼓文,簡介,常州博物館藏品,吳昌碩作品賞析,

吳昌碩篆書臨石鼓文

【名稱】清吳昌碩篆書臨石鼓文軸
【類別】中國書法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故宮博物院

簡介

書軸,紙本,縱:149.5cm,橫:82.3cm。
釋文
田車孔安鋚勒既簡左驂
旙旙右驂騝騝逜(午)以年個陽於原逜(午)
止□宮車其寫秀弓寺射
麋豕孔庶麀鹿雉兔其又
何其□大出各亞吳執而
勿射庶□□麋豕君子逌樂右臨
獵碣第三
吾家賴父先生嘗謂:臨石鼓宜重嚴不(而)不滯,
宜虛宕而不弱,近時作者唯臯文張先生能之,缶
願學焉而已。乙卯夏五月客滬上,吳昌碩。
本幅臨石鼓第三鼓“田車”篇,末款“吳昌碩”,下鈐“俊卿之印”、“昌碩”印二方。此軸書於1915年,吳昌碩時年71歲。本幅無藏印。
吳昌碩是清末的最後一位藝術大師,他詩、書、畫、印四絕,書法中,篆、隸、行、草均擅,其中篆書最負盛名。他篆書早年學過鄧石如、楊沂孫,後學石鼓文,終於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吳昌碩一生臨了大量的石鼓文,傳世作品較多,今介紹的是他八十歲時所書一件臨石鼓文軸,可以說是他晚年"復歸平正"的作品。吳昌碩有不少篆書寫的左低右高,特徵雖明顯,但習氣也顯而易見。這件篆書作品不同,結字方正,略有倚側,用筆蒼茫老到,不溫不火,是一件很好的作品。

常州博物館藏品

1959年劉國鈞先生捐
吳昌碩篆書臨石鼓文軸吳昌碩篆書臨石鼓文軸
吳昌碩(1844年~1927年),原名俊,字昌碩,別號缶廬、苦鐵,七十歲後以字行,浙江安吉人。二十九歲補試秀才,遂絕意進取,從楊見山進修文藝,鑽研詩、書、篆刻。
吳昌碩的書法以石鼓文最為擅長,此書用筆結體,一變前人成法,力透紙背,獨具風骨。

吳昌碩作品賞析

吳昌碩的楷書,開始學習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顏魯公,隸書學習漢代石刻,篆書學習石鼓文,吳昌碩的行書,學習黃庭堅、王鐸風格。 吳昌碩的篆刻,今天學習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廬從1898年開始就向吳昌碩請教,並向日本篆刻界介紹,產生極大的影響。
在吳昌碩的書法創作中,無疑以篆書、行草為主,但吳昌碩學習隸書的時間並不短,在青年時期便曾臨習漢碑,如“張遷碑”、“嵩山石刻”、“張公方碑”、等,同時又受到鄧石如、吳讓之、楊見山等人的影響,筆法近似楊見山,他在三十五歲時書的一幅隸書還是“張遷”的風格,結體方正,用筆尚拘謹、小心。吳昌碩晚年所書隸書,結體已變長,取縱勢,如這幅“奉爵稱壽,雅歌吹笙”,用筆雄渾、飽滿,從一些線條看,具有篆書的痕跡,可以說這時吳昌碩早已將篆、隸溶為一體了,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目。
吳昌碩的楷書遍臨《漢祀三公山碑》《張遷碑》《嵩山石刻》《石門頌》等漢碑。中年以後,博覽眾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選擇石鼓文為主要臨摹對象。數十年間,反覆鑽研,並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為滿足,參以秦權銘款、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文字的體勢筆意,故所作石鼓文凝練遒勁,自出新意,風格獨特。60歲後所書尤精,圓熟精悍,剛柔並濟。喜將石鼓文字集語書寫對聯。晚年以篆隸筆法作草書,筆勢奔騰,蒼勁雄渾,不拘成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