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狀元殿試草卷

清代狀元殿試草卷

清代狀元殿試草卷為清光緒六年南京狀元黃思永的殿試草卷,長達3米,屬皇家“絕密檔案”,從頭到尾都是清新雋秀的楷體字,拿來當字帖一點沒問題!

這份草卷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民間收藏家,委託原江南貢院館長周道祥先生進行捐贈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代狀元殿試草卷
  • 時間:清光緒六年
  • 作者:南京狀元黃思永
  • 長度:3米
考卷概況,考卷特點,疑問探討,

考卷概況

古代選拔官員,最高等級是殿試,皇帝親自監考,考生不吃不喝不能上廁所,從太陽出山考到太陽落山……,第十屆科舉制與科舉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科舉文化專業委員會和秦淮區人民政府主辦。
現場展出的清光緒六年狀元黃思永的殿試草卷,長達3米,從頭到尾都是清新雋秀的楷體字,拿來當字帖一點沒問題!
南京狀元的殿試草卷,長達3米,能當字帖,長約3米的草卷,全部為毛筆書寫的小楷,字跡清秀,從頭到尾沒出現圈改……昨天,南京狀元黃思永的殿試草卷堪稱“驚艷”。
現代快報記者獲悉,這份草卷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民間收藏家,委託原江南貢院館長周道祥先生進行捐贈。“放在現在,就是考場上打的草稿,還要經過再次謄錄。”周道祥說,這份草稿還有一些偏字、難字,“相比之下,漢字聽寫大會簡直弱爆了!”現場有學者議論。 上、下江考棚是用來“補考”的
不少人認為,上、下江考棚,是古代考生進行鄉試複試的地方。但南大歷史學系教授夏維中研究發現,上、下江考棚其實是考生進行“補考”、再一次爭取鄉試資格的地方。
“錄遺其實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補考,也就是進入鄉試的最後一次機會,之前錄科沒有被錄取和因故缺考的考生可以參加錄遺考試,考試優秀者也能取得鄉試資格。”夏維中說,錄遺未取的考生,還可以由總督、巡撫直接咨送入場,稱為“大收”。
鄉試錄取率僅0.8%堪比現在的“國考”
“在鄉試之前,科舉制度有一系列的考試。”夏維中表示,鄉試舉行以前,上、下江考棚承擔著兩省錄遺考試,所以必須先期舉行,只有這樣,江南貢院的江南鄉試才能如期舉行。
鄉試的錄取比例非常少,“以江南貢院為例,參加江南鄉試每年約兩萬多人,錄取的人平均在每年160人左右,競爭殘酷堪比國考。”周道祥說,由於考試不能越級,清代最老的童生高達103歲。

考卷特點

存世極少非常珍貴
明清時代,戰亂頻繁,明代的殿試試卷早已全被焚毀,而清代試卷幾乎也被八國聯軍銷毀殆盡。況且,殿試試卷在當時屬於皇家“絕密檔案”,均藏於皇宮大內之中,不允許遺落到民間。
至今,只有山東青州明萬曆狀元趙秉忠的殿試試卷得到過公認。普通的進士殿試試卷的遺存也僅有十幾份。“狀元黃思永的正式殿試試卷至今未見。”周道祥說,作為珍貴的史料,這份殿試草卷如何遺落到普通百姓家,也是個謎。

疑問探討

他如何向皇帝“求職”?
簡歷中把祖宗三代都介紹了
“應殿試舉人臣黃思永,年三十九歲,江蘇江寧縣人。由拔貢生禮部七品小京官應光緒元年順天鄉試中試,由舉人禮部額外主事考取軍機章,一應光緒六年會試,恭應殿試。將三代腳色開具於後:曾祖國楹,未仕,故;祖德符,未仕,故;父汝玉,未仕,故。”
在殿試草稿上,黃思永將自己的“求職履歷”寫得很細緻:不僅有姓名、年齡、籍貫,連祖宗三代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原來,殿試不但要了解考生的學習、考試經歷,還要詳細排查“家底”。在給皇帝的“求職簡歷”中,從父親算起,上溯三代到曾祖,他們的姓名、入仕情況和社會身份都要交代。
當年如何筆試?
不吃不喝不上廁所,要跪上一整天
參加殿試、朝拜天子,是古代書生最嚮往的事。
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高級別,通過殿試的都稱為進士。“第一名為狀元,往下依次為榜眼、探花。”周道祥說,但這裡面還有細分,狀元、榜眼、探花三個人為一甲,賜“進士及第”的稱號;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所有被錄取的進士都被稱為天子門生。“最高等級的考試,由皇帝親自出題、監考。”周道祥說,殿試時間定為一天,從早晨太陽出山,到晚上太陽落山。
在天子腳下答卷,要遵從的禮儀很多。“皇帝御前不得賜座,考生要雙膝跪地,不吃不喝不上廁所,直到考試結束交卷後才能離開。”周道祥說,考試中,除發給正式試卷外,還發給草稿捲紙,殿試者思考成熟後,往往先做草卷,然後再認真謄錄到正式試卷之上。
他的身世如何?
曾參加太平軍,實業救國與張謇齊名
如草卷所示,這個寫得一手漂亮小楷的狀元,就是現在的南京江寧人。周道祥介紹,黃思永的身世非常坎坷。太平軍攻入南京,戰亂中,黃思永躲進油缸之中,但還是被太平軍查獲。此時,黃思永的親屬已全部遇難。當時,他要么加入太平軍,要么被砍去腦袋,無奈之下,黃思永被迫參加了太平軍。
當太平天國被平定之後,黃思永藏在古廟裡研究佛經、幫助方丈抄錄經卷,以期改變命運。通過艱苦的努力,於光緒六年(1880)庚辰科考中狀元,當時他已經39歲,旋即授翰林院修撰,任國子監司業等職。
後來,一心希望通過實業救國的他,先後在北京開辦了北京工藝商局、天津北洋菸草公司,籌資以做慈善事業。其北京工藝商局生產的景泰藍製品,兩度獲得國際博覽會金獎,與江蘇南通狀元張謇同時被譽為晚清“商部實業兩狀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