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戲曲畫

清代宮廷戲曲畫

清代戲曲文物,是描繪晚清戲曲人物裝扮的最真實、具體和豐富的形象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代宮廷戲曲畫
  • 館藏地點:故宮博物院
  • 所屬年代清代
  • 性質:描繪晚清戲曲人物裝扮
分類,來源,

分類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有如下 3種:①封面題為《性理精義》,兩冊,共 100幅。絹本,工筆設色。每幅約高40厘米、寬28厘米。畫的內容有《群英會》、《打金枝》、《罵曹》、《慶頂珠》等44出戲。每出戲畫兩幅,間或有畫4~6幅的。每幅畫劇中主要角色一人,全身。畫面下角書劇中人物名。每兩幅畫的前一幅,在上角寫明劇目。②封面題為《戲出畫冊》,4冊,共160幅。絹本,工筆設色。每幅約高56.5厘米、寬56厘米。畫的內容有《鍘美案》、《斷橋》、《除三害》、《醉寫》等近百出戲。每幅畫一齣戲的一個場面,角色多寡不等。下角寫明劇目。劇中人物名分別寫於靠近角色的畫面空隙處。③封面題為《清人戲出冊》,1冊,共15幅。絹本,工筆設色。每幅約高56厘米、寬56.5厘米。畫的內容有《斬子》、《空城計》、《取滎陽》等14出戲。每幅畫一齣戲的一個場面,角色多寡不等。下角寫明劇目。劇中人物名分別寫於靠近角色的畫面空隙處。
此外,還有一種戲曲人物畫,原存昇平署,辛亥革命後,已從宮中流散出去,現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北京圖書館、首都博物館及私家均有收藏。其數量不詳,當有數百幅。絹本,工筆設色。每幅約高27厘米、寬21.5厘米。畫的內容有《取滎陽》、《艷陽樓》、《青龍棍》、《玉堂春》等近百出戲。每出戲畫2~8幅不等。每幅畫一人,畫的都是大半身。畫面上角書劇中人物名。每出戲的一組畫中,其第一幅上角寫明劇目,下端有一行小字:“穿戴臉兒俱照此樣”。1932~1933年《國劇畫報》曾連續發表過梅蘭芳的藏品,單色影印,題為《昇平署扮相譜》。

來源

上述各種戲曲畫,均無作者名款和作畫年月。從畫的劇目來看,都是道光、鹹豐以來北京的徽班常演的戲。據昇平署檔案,這些戲的進入宮廷,是從鹹豐年間開始的,在此之前,宮中演戲只限於崑腔和弋腔。因此,這些畫冊也當是鹹豐以來陸續畫成的。從畫的風格來看,當出於內務府如意館畫士們之手。在如意館的日記檔案中,有“著沈振麟畫戲出人物冊頁十八開”的記載。鹹豐以來,把徽班調進宮廷演出,使宮中耳目一新,所以命如意館畫出以供觀賞。沈振麟於道光中期入如意館當差,一生都在宮中作畫。沈氏家族沈元、沈利、沈貞、沈全等也在如意館。這些戲曲畫的風格大體相近,然其水平卻有高下之別,很可能是以沈振麟為首的一群畫士分頭完成的。這些畫幅不署作者名字,是因為如意館的畫家們對兩類作品照例不署名:一類是帝王后妃像,不敢署名,也不準署名;另一類是小說插圖、戲出人物,他們認為屬於“小道”,不屑於署款。這些戲曲畫對於人物扮相,包括生、旦化妝,淨、醜臉譜盔頭服飾,以及桌椅砌末等,都畫得很細緻、真切,甚至可以對照出故宮所藏的某些戲衣實物來。其中註明“穿戴臉兒俱照此樣”的一類戲曲人物畫,很可能是給清宮的演劇太監們(稱為“內學”)作為裝扮範本。
清代宮廷戲曲畫清代宮廷戲曲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