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白玉御題薄意山水帶蓋貫耳扁瓶

清乾隆白玉御題薄意山水帶蓋貫耳扁瓶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高20厘米,口徑6.1厘米,底徑7.1厘米。由新疆和田玉雕刻而成,下部有一角褐色俏色。瓶身為扁圓形,帶蓋。頸部附有雙貫耳,上面雕刻有雲雷紋和變體夔龍紋。玉瓶的口沿、頸部和底部,裝飾回紋和繩紋,瓶的腹部兩面均有淺浮雕人物山水圖案,表現的是西湖著名的景色。現收藏於廈門市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乾隆白玉御題薄意山水帶蓋貫耳扁瓶
  • 館藏地點: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體育路95號文化藝術中心
  • 所屬年代:清
  • :20cm
  • 材質:新疆和田玉
  • 口徑:6.1cm
  • 底徑:7.1cm
  • 所屬博物館:廈門市博物館
  • 所屬地區:福建廈門
細部特徵,文物來源,

細部特徵

腹部兩面淺浮雕人物山水圖案中,其中一面之畫面是西湖十景之“曲院風荷”, 蓮葉田田,菡萏妖嬈,亭台樓閣峙立於山水之間。兩位雅士在庭院裡品茶觀景,整幅畫面充滿詩情畫意。
上方是乾隆皇帝恭錄前人古詩的御題:“幾個田田漾細風,乍看綠葉想花紅。昆明湖上浮輕舫,六月風光訝許同”
玉瓶的另一面,雕刻的則是西湖十景之“柳岸聞鶯”。圖中柳色蔥蘢,鶯聲婉轉,亭台樓閣掩映于山間,石梯沿著山路盤旋,兩位書生正在依依惜別,船家在一旁等著客人上船。
此圖上方也陰刻乾隆皇帝題寫的詩句:“盡有宮商石與金,栗留誰似獨情深,戴家只在潤州表,可識清波門外林”。詩、圖之間以一圈變形回紋隔開,西湖美景配上乾隆御詠的詩詞,儼然是一幅意境幽雅的中國文人畫,使整件瓶子增輝不少。
這件白玉御題薄意山水貫耳扁瓶,採用薄意雕刻技法,雕工精緻細膩。所謂薄意,是介於雕刻與繪畫之間的獨特藝術。它從浮雕技中衍化而來,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而稱之為薄意。這件瓶子的雕工非常精緻,拋光技術也非常講究,瓶面上有一種玻璃的光澤,看不出雕琢的痕跡,堪稱清宮玉器中的珍品。

文物來源

清代是中國玉器生產的一個高峰期,雕工細緻,生動傳神,名品大量出現,產量之豐富、工藝之精湛、用途之廣泛均為歷代所無法媲美。乾隆時期,玉料充足,再加上皇帝對玉器非常喜愛,使得這一時期宮廷玉器的質量很高,數量之多、造型之美、雕工之細、質量之精,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這件珍貴的玉器原屬清代宮廷,由慈禧太后賞賜給林爾嘉
林爾嘉(1874——1951年)是中國台灣的富商,他所在的林氏家族,是當時閩台地區頗有影響力的名門望族。板橋林家崛起於清代中葉,林家人為了謀生從福建漳州來到台灣板橋,歷經三代人的經營,成為台灣五大家族之首。林家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建設,扶危濟困,對板橋和台灣的建設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清政府的多次嘉獎和賞賜。甲午中日戰爭後,其父林維源帶領家人來到廈門,林爾嘉隨父回鄉,定居廈門鼓浪嶼。光緒末年,林爾嘉聽說清政府計畫重整海軍,非常高興,決定捐贈200萬兩白銀用於海軍建設,還親筆寫下對聯“四塞河山歸版籍,中原父老望旌旗”,盼望台灣早日回歸祖國,這一舉動受到人們的稱讚。清政府不但對其加官進爵,慈禧太后還決定對他進行賞賜。她得知林爾嘉喜歡收藏玉器,於是讓人挑選了一些宮中的藏玉,分批賞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林爾嘉回到台灣,臨行前他將一部分慈禧太后賞賜的玉器留在了鼓浪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林爾嘉裔孫林慰禎代表家族將林爾嘉留在鼓浪嶼的大量書畫、玉器等藏品捐獻給了廈門市政府,這批玉器從此被廈門市博物館收藏,成為珍貴的藏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