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色黃姑魚

淺色黃姑魚

淺色黃姑魚,學名:Nibea coibor (Hamilton, 1822) ,屬於石首魚科黃姑魚屬的一種魚類。該魚肉質細嫩,口感獨特,味道鮮美,其鰾是名貴的中藥補品。淺色黃姑魚屬於溫水性的魚類,適溫範圍8~33℃,最適生長水溫為24~29℃,產卵水溫24~28℃,性成熟年齡為Ⅱ齡,生長適鹽範圍10~40。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淺色黃姑魚
  • 拉丁學名:Nibea coibor (Hamilton, 1822) 
  • 別稱:白奈,金絲鯢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鱸亞目
  • :石首魚科
  • :黃姑魚屬
  • :淺色黃姑魚
形態特徵,外部特徵,內部構造,生活習性,地理分布,人工育苗,親魚選擇和培育,人工催產,受精卵的孵化,仔魚培育,土池標粗,小結,

形態特徵

外部特徵

雌雄異體,體延長側扁,背腹部淺弧形。頭中大,稍尖突。體及頭部被櫛鱗,吻及頰部被小圓鱗。側線弧形,在臀鰭前方向下彎曲,伸延至尾鰭末端。背鰭連續,具11鰭棘,24-28鰭條,胸鰭尖長。腹鰭胸位,約與胸鰭等長,幼魚尾柄長,尾鰭接近菱形,成魚尾鰭楔形。吻褶分為2葉,吻緣孔5個。口前位。下頜稍短於上頜。

內部構造

骨骼系統
外骨骼包括鱗甲、鰭條和棘刺等;內骨骼通常是指埋在肌肉里的骨骼部分,包括頭骨、脊柱和附肢骨骼。頭骨由腦顱和咽顱兩部分組成、腦顱由許多骨片所合成,其主要作用是保護腦;咽顱由一對頜弓、一對舌弓和五對鰓弓所組成,分別具有支持頜、舌和鰓的功能。 脊柱由體椎和尾椎兩種脊椎骨組成,體椎附有肋骨,尾椎無肋骨著生。
肌肉系統
黃姑魚肉質堅實,口感較大黃魚粗、為蒜瓣肉。
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的起端為口,經口腔、食道、胃、腸而終於肛門。口腔內有齒和鰓耙等構造。消化腺包括胃腺、腸腺、肝臟、胰腺和膽囊等。這些腺體能分泌各種消化液使食物消化。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腸腺分泌的腸蛋白酶和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均能消化各種蛋白質。肝臟和胰臟的分泌物含有較多的澱粉酶和脂肪酶,可分別把糖類和脂肪分解而被腸壁吸收。被消化後的食物殘渣和不能消化的其他物質,則由腸的蠕動經肛門排出體外。
循環系統
主要包括心臟、動脈、靜脈等。心臟位於最後一對鰓的後面下方,靠近頭部,由一個心房和一個心室組成。血液由心室出,經過腹大動脈進入鰓動脈,深入鰓片中各毛細血管,其紅血球在此吸收氧氣,排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使血液變得新鮮。此後,血流經出鰓動脈而歸入背大動脈,再由許多分枝進入魚體各部組織器官。然後轉入靜脈,再匯集到腹部的大靜脈。靜脈血液經過腎臟時被濾去廢物,流經肝臟後重新進入心臟循環。
呼吸系統
主要靠魚類的鰓來完成。鰓位於頭的兩側,外有鰓蓋覆蓋。魚鰓主要由鰓弓、鰓片和鰓耙組成。
神經系統
魚類的中樞神經由腦和脊髓兩部分組成。腦又分化為端腦、間腦、中腦、小腦和延腦五部分。脊髓位於髓弓的椎管內,是一條扁橢圓形的長管,前端跟腦連線,向後延伸至最後一椎骨。外周神經由中樞神經系發出的神經與神經節組成,它包括腦神經和脊神經。植物性神經系統是一類專門管理平滑肌、心臟肌、內分泌腺和血管擴張收縮等活動的神經,與內臟的生理活動、新陳代謝有密切關係。
生殖系統
生殖腺成對,即精巢或卵巢都是左右各一,由系膜懸掛在腹腔背壁上。
排泄系統
排泄器官主要是腎臟,位於腹腔的背部,呈紫紅色。腎臟可分為前、中、後三部分。腎臟後部延伸出輸尿管,左右輸尿管在腹腔後部癒合,並突出一個不大的膀胱。總輸尿管的末端與生殖輸管相合,以一個尿殖孔開口或分開開口於肛門的後方。魚的腎臟除了泌尿的功能以外,還可以調節體內的水分,使之保持恆定。另外,魚鰓也有排泄作用,其主要排出物是氨、尿素等易擴散的氮化物和某些鹽分。
內分泌系統
腦垂體是最重要的內分泌腺。它位於間腦腹面,視神經交叉後面的正中線上,常嵌在前耳骨的凹窩裡。包括神經垂體(或稱為垂體神經部)和腺垂體兩部分,腦垂體的腺細胞能分泌多種激素,對魚類的生長、性腺發育、甲狀腺和腎上腺的發育以及體色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魚類的甲狀腺由許多球形的甲狀腺泡和濾泡組成,腺泡細胞的分泌物或直接進入血管,或貯存於泡腔內,當需要大量激素時,它流入血液輸送到身體各組織。位於腹主動脈和入鰓動脈附近的組織中,另外還有斯氏小體、胰島、尾垂體、後鰓腺、胸腺和性腺等。

生活習性

近海溫水性底層魚類,肉食性魚類,主要攝食蝦、蟹、頭足類、幼魚及底棲動物,攝食時發出“咕咕”叫聲。

地理分布

印度,中國南海、東海及菲律賓

人工育苗

為探討淺色黃姑魚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技術,筆者於2002~2003年對淺色黃姑魚的人工育苗技術進行試驗研究,現介紹如下。

親魚選擇和培育

淺色黃姑魚親魚選擇Ⅲ齡,體重2.5千克以上,健壯無傷,體表完好的健康個體做親魚,雌雄比例為2∶1,每年3~4月份置於海區網箱中進行強化培育,網箱規格3米×3米×3米,放養密度為15~20尾/箱,選用優質新鮮或冰凍的藍圓鰺沙丁魚、烏賊等優質的飼料魚投喂,並在飼料中適量添加維生素B和維生素E(維生素B:每周500毫克/尾,維生素E:每周200毫克/尾)。每半個月注射LRH-A人工激素進行促熟。在繁殖季節(4月底至6月初),選腹部大而柔軟,肛門突出、紅潤的雌魚,取卵觀察,雌魚的卵子大部分發育到Ⅳ期,雄魚輕壓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的親魚進行催產。

人工催產

在水溫穩定在25℃以上,比重在1.018~1.024的環境條件下,即進行肌肉注射催產。雌魚注射HCG400~500國際單位/千克魚休和LRH-A6~8微克/千克魚體,雄魚注射HCG300~350國際單位/千克魚體,一般注射激素的效應時間為36~40小時,親魚便可自然產卵受精。

受精卵的孵化

受精卵採用流水法(在水泥池中產卵)收集,或用100目篩絹網(在網箱產卵)收集,經洗滌除去雜質及沉底死卵後,用15~20克/立方米的PVP碘浸泡5~8分鐘後移到室外水泥池孵化。孵化用水經沉澱、過濾、消毒處理,海水比重為1.018~1.024,pH值8.0~8.3,水溫24~28℃,一般經18~22小時孵化出膜。

仔魚培育

仔魚孵出後移入水泥池培育,事先在水泥池中接入小球藻(使水色呈淺綠色),仔魚培育水溫為24~28℃,比重1.016~1.022,pH值為8.0~8.3,光照<2000勒克斯,溶氧>5毫克/升,氨氮<0.3毫克/升,靜水微充氣,水質清新,每天吸污1~2次,換水量1/3,一般經44~55小時發育後開口,開口後的仔魚投餵輪蟲作為開口餌料,池水輪蟲密度控制在5~8個/毫升的範圍內。輪蟲要經高濃度的小球藻強化培育,經5~8天的培育,仔魚可長至0.6~0.8厘米,此時可移入土池培育。

土池標粗

1.清塘培育 選擇2~5畝,池深1.2~1.8米,池底平坦,沙泥質的長方形土池作培育池。用茶麩(20~30克/立方米)和漂白粉(60~80克/立方米)清塘除野,第一次進水0.6~0.7米,施有機肥(如雞糞等)15千克/畝,同時施光合細菌(按產品說明用量施用),經5~7天的培育,池中餌料生物已大量繁殖(輪蟲,橈足類,無節幼體總量大於2000個/升)。
2.飼養管理 仔魚放養密度15萬~20萬尾/畝,下塘後就可開始潑灑鰻魚飼料,以維持池水良好的水色和餌料生物的豐度。當仔魚體長達0.7厘米以上,即可開始投餵枝角類、豐年蟲無節幼體和橈足類等。當仔魚體長達1.2厘米以上,可投餵新鮮肉糜,投餵次數為每天4~6次,投餵量為體重的20%~30%,在投餵肉糜期間,在肉糜中加入複合維生素B、魚肝油和土黴素,增大日換水量,同時每周潑灑光合細菌一次,以緩解由於苗種糞便和殘餌引起水體富營養化,保持水質的清新。當魚苗體長達1.8厘米以上時就可以攝食粒徑為0.3毫米的人工配合飼料,經40天左右的培育,魚苗長至3厘米左右,成活率達14%。

小結

1.淺色黃姑魚性成熟年齡為Ⅱ齡,但選用Ⅱ齡的親魚催產,效果較差,產卵量少,最好選擇Ⅲ齡以上的親魚,為提高淺色黃姑魚的催產率和受精率,有必要在繁殖季節前兩個月對親魚進行強化培育,投餵新鮮或冰鮮的藍圓鰺、沙丁魚、烏賊等餌料,並在餌料中適量添加維生素E和維生素B;控制光照(在2000勒克斯以下)等相關的環境因子;根據親魚性腺發育情況,每半月定期注射LRH-A人工激素進行促熟。
2.室內育苗池環境較穩定,但隨著魚體的生長,需要大量的餌料生物,水泥池很難做到大量供應餌料生物;而室外水泥池則可通過施肥的方法繁殖大量餌料生物,滿足魚苗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建議:淺色黃姑魚的人工育苗可採用前期仔魚在室內水泥池高密度培育,後期仔魚以後移到室外土池培育相結合的方法。
3.通過直接向育苗水體中添加接入有益細菌(如光合細菌、EM菌等)和小球藻的方法,來調節育苗池生物群落的組成,從而有效地維護育苗水體良好的環境條件,減少疾病的發生,提高魚苗的成活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