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秧歌

混秧歌

混秧歌是一種山西省不上舞台的傳統民間藝術。用的樂器有:一面銅鑼,一個響環,腰鼓數面,镟子和手鑼若干,鐃鈸、水餃各一付。演奏時,每人一件樂器由銅鑼開頭,響環指揮,圍成一圈敲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混秧歌
  • 地區山西省
  • 性質:民間藝術
  • 歷史:明代
概況,歷史,

概況

混秧歌是一種盛行於山西晉中盆地的一種不上舞台的地攤攤民間廣場打擊樂。用的樂器有:一面銅鑼,一個響環,腰鼓數面,镟子和手鑼若干,鐃鈸、水餃各一付。演奏時,每人一件樂器由銅鑼開頭,響環指揮,圍成一圈敲打。 混秧歌是人們最喜歡的四六句,因為鬧混秧歌唱詞都是四句或六句,所以叫四六句。四六句的唱詞多為即興發揮表演。當秧歌隊伍某某字號時,歌手們即興唱道“某某字號真是好,金馬駒兒馱元寶。馱元寶馱元寶,馱上元寶往進跑”,有觸景生情即興演唱的,如:看見一串紅花紙時,就唱:“初四四,十四四,抬頭看見紅花紙,紅花紙,紅花紙,寫的四個黑字字”,也有帶風趣味道發笑的,如:“初六六,十六六,天上飛的丟溜溜(即老鷹),丟溜溜,不習好屙下祖宗一得腦(頭)”。高高頭上一株柳,年年割了年年有,有一年,沒啦割,一下長了桶兒來撲(音po);也有瞎唱的,如:“正月十五鬧哄哄,瞎子拐子來觀燈,瞎子觀燈不見明,拐子走道地不平。”“初九十九二十九,提上涼襪打燒酒,掌柜嫌我涼襪臭,打上燒酒水不漏。”鬧混秧歌唱四六句,不但專門的歌手唱,觀眾也有搶著唱的。
文水縣西峪口混秧歌文水縣西峪口混秧歌

歷史

混秧歌始於明代。人數較少,有兩面腰鼓、一面銅鑼、兩副鐃鈸、四五個镟子、兩三名歌手。每當樂器敲打完一段停下後,由歌手們唱一個長段子,或唱上一首四六句子。四六句子多即興表演,諸如“某字某號真是好,金馬駒兒馱元寶。馱元寶兒馱元寶,馱上元寶往進走。”“初四四十四四,抬頭看見花紙紙。花紅紙兒花紅紙,寫的四個黑字字。”“高高山上一拔柳,年年割了年年有。有一年沒啦割,一下長了桶兒粗”內容詼諧有趣。樂器一停,不僅歌手可唱,觀眾也可插口演唱;不僅大人們可唱,就是十來歲的孩子也可以唱,唱詞多用方言土語,樸實無華,極具地方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