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重力流

這是我國最常見的重力流沉積組合形式,這也與大多數盆地中常不止一種成分作為物源這一客觀事實相一致。根據各種重力流的發育程度及在盆地內的分布方式,又可分出兩種類型:碳酸鹽岩斜坡沉積與海底扇組合、碳酸鹽岩與槽心火山碎屑沉積組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混合型重力流
  • 外文名:Mixed gravity flow
  • 屬性:我國最常見的重力流沉積組合形式
  • 事實:盆地中常不止一種成分作為物源
  • 分類1:碳酸鹽岩斜坡沉積與海底扇組合
  • 分類2:碳酸鹽岩與槽心火山碎屑沉積組合
簡介,碳酸鹽岩斜坡沉積與海底扇組合,碳酸鹽岩與槽心火山碎屑沉積組合,

簡介

這是我國最常見的重力流沉積組合形式,這也與大多數盆地中常不止一種成分作為物源這一客觀事實相一致。根據各種重力流的發育程度及在盆地內的分布方式,又可分出兩種類型。

碳酸鹽岩斜坡沉積與海底扇組合

這類重力流沉積是由碳酸鹽物源和陸源碎屑物源共同提供沉積物而形成的一種複合堆積體。在此類沉積中,碳酸鹽岩與碎屑岩互層產出,或者碳酸鹽組分與陸源碎屑組分混合產出的現象都很普遍。此沉積體最顯著的特徵是在盆地的不同位置,分別發育著異地碳酸鹽坡腳沉積和陸源碎屑海底扇。即在緊鄰台地的斜坡相帶,是以各類碳酸鹽重力流沉積為主的沉積組合,沉積體通常沿斜坡走向分布,形成坡腳沉積,而在斜坡的局部地段,當有能提供碎屑物質的海底峽谷存在時,則由海底扇所占據。因此,常形成陸源碎屑海底扇與異地碳酸鹽岩坡腳沉積間隔出現的複雜的重力流沉積格局。由於陸源碎屑重力流比碳酸鹽重力流搬運距離更大,因此陸屑海底扇通常比坡腳沉積向深水盆地方向延伸更遠。
滇西泥盆系(高振中等,1986)是此種複合沉積體的典型實例。盆地四周除東南側外皆為淺水碳酸鹽岩台地所包圍,台地前緣的深水斜坡帶,普遍發育著各種碳酸鹽重力流沉積,組成坡腳裙。東南方一角和盆地中心則是以各種陸源碎屑重力流沉積為主的深水沉積組合。在東南側顯示清楚的海底扇特徵,是這套陸屑濁積岩系的近基相。向西北側的盆地中心是較細較薄的遠基濁積岩。只是到中三疊世早期,隨著四周台地向中心不斷推進,盆地不斷縮小,盆地中心才發育數層碳酸鹽碎屑流沉積。

碳酸鹽岩與槽心火山碎屑沉積組合

這類沉積組合雖然較為少見,但頗具特色。一般發育於構造活動較強的盆地環境,活動的火山是大量碎屑物質的來源。大規模的火山物質形成以火山碎屑為主要成分的重力流,且沿槽形盆地的軸向搬運沉積。盆地周緣正常物源形成的重力流沉積,因其性質與火山碎屑重力流完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沉積形式。在碳酸鹽岩台地作為物源情況下,通常是形成坡腳沉積。南盤江地區二疊紀一三疊紀沉積盆地就是以上述這種獨特的複合沉積體為特徵的(侯方浩等,1984)。早二疊世茅口期組沉積期,弧後擴張作用導致了該區斷陷盆地的形成。盆地邊緣同生斷層的活動導致火山噴發,形成火山碎屑濁流沉積。因這時火山作用尚不強烈,火山碎屑濁積岩僅零星分布於坡腳體系之中。至晚二疊世一早三疊世,斷裂活動加劇,大規模且頻繁的火山噴發形成了大量火山碎屑質濁流,它們順斷陷盆地邊緣的斜坡帶,仍局部地發育著由碳酸鹽岩台地提供物源的異地碳酸鹽坡腳沉積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