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文化叢書·淮河之子:孫叔敖

淮河文化叢書·淮河之子:孫叔敖

《淮河文化叢書·淮河之子:孫叔敖》以楚國令尹孫叔敖生平事跡為敘寫對象,通過諸多有關的歷史事件勾勒出孫叔敖勤政、廉政的形象和為國為民、持廉至死的高尚品德。《淮河文化叢書·淮河之子:孫叔敖》圖文並茂,既有淮河流域文化的記錄,又有淮濱地方風貌的展示,集知識性、可讀性、趣味性於一身,重在彰顯淮濱文化區域性特徵,從中可以窺探出燦爛的淮河文化之一斑,領略淮河文化的大智慧、大魅力。

基本介紹

  • 書名:淮河文化叢書·淮河之子:孫叔敖
  •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 頁數:175頁
  • 開本:16
  • 作者:朱洪喜 張彥林
  •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1507760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淮河文化叢書·淮河之子:孫叔敖》由朱洪喜,張彥林著,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淮河文化叢書·淮河之子:孫叔敖》是“淮河文化叢書”的第一卷。

圖書目錄

引言 朱洪喜
第一章 楚王之後
1.期思之地
2.楚國溯源
3.楚國壯大
4.世系源流
5.初次交鋒
第二章 楚國困境
6.內憂外患
7.莊王密詔
8.蒍賈被殺
第三章 茁壯成長
9.幼年叔敖
10.僻野歧蛇
11.勇殺歧蛇
12.期思之陂
13.蓄勢待飛
第四章 初露鋒芒
14.求賢若渴
15.虞丘薦相
16.莊王問政
17.狐丘勸諫
第五章 整頓吏治
18.頒布典律
19.潔身自好
20.為民除害
第六章 施教導民
21.新幣發行
22.復興蟻鼻
23.自製高車
24.施教導民
第七章 芍陂之役
25.興修水利
26.芍陂水患
27.治理芍陂
28.根治水患
第八章 威震中原
29.廉相風範
30.整肅軍隊
31.勸導莊王
32.伐陳之役
33.圍鄭之戰
第九章 邲地之戰
34.邲戰前奏
35.兩軍對陣
36.突發奇兵
第十章 淡出政壇
37.論功行賞
38.叔敖戒子
39.優孟衣冠
40.史不絕書
41.偉業千古
附錄
一、歷代典籍中關於孫叔敖生平事跡選載
(一)《史記》(司馬遷)
(二)《水經注·淮水》
(三)《說苑·說符》
(四)《左傳·宣公十二年》
二、歷代孫叔敖碑文選
(一)孫叔敖碑陰(漢·段光)
(二)孫叔敖碑陰跋(宋·董通)
(三)孫叔敖碑跋右(宋·歐陽修)
(四)楚相孫叔敖廟碑文(清·洪亮吉、畢沅)
三、歷代歌詠孫叔敖詩選
(一)孫叔敖逢蛇贊(周·庾信)
(二)孫叔敖(唐·周芸)
(三)遺愛廟(宋·阮之武)
(四)遺愛廟(宋·張孜)
(五)過安豐塘(宋·王安石)
(六)期思城(元·馬祖常)
(七)孫叔敖廟(明·王稚登)
(八)叔敖遺廟(明·邑令丁浚)
(九)謁楚令尹廟(明·劉昌)
(十)寢野歧蛇(清·李瀚)
(十一)叔敖遺廟(清·佚名)
(十二)楚相祠(清·陳浦)
四、關於淮濱孫姓的淵源及後代
(一)孫姓的起源
(二)孫叔敖後裔在漢代
(三)關於孫叔敖後代遷徙
後記

後記

朱洪喜先生是信陽民間文學專家。我知道他蒐集了孫叔敖很多資料。2005年,我把寫孫叔敖傳記的想法與他說後,他十分熱情地找來自己蒐集到的孫叔敖資料和他撰寫的《孫叔敖生平》一文,一併交給我,希望我能把孫叔敖傳寫出來。
經過幾年的努力,我查閱了大量資料,對楚國歷史、西周興衰的歷史進行了梳理,在朱洪喜先生指導下,終於寫出了《淮河之子——孫叔敖》一書。我知道該書遠未能達到朱洪喜先生的要求,但我是盡力了。
書中第三章10、11節,第五章20節,第六章21、22、23節,第七章26、27、28節均出自朱洪喜先生手筆。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沒有展開更多的想像,只是依據史書、史料記載去推理、去敘述,其目的就是想把歷代關於對孫叔敖的評價和讚頌更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毫無疑問,孫叔敖作為中國廉吏的典型代表,不僅在當時有一定影響,而且受到後世人們的膜拜和讚揚。我發現他的任職經歷、在職貢獻,以及他的忠心、勤政、廉政是後世人反覆敘寫、引用、歌頌的亮點。這些亮點既是孫叔敖人生的亮點,更表現出後人對這些亮點的渴求。孫叔敖忠君、愛國、為民、愛民的完美人格雖然有後世人們美化的成份,但卻寄託了人們歌頌真、善、美的美好願望。我不想用虛構來塑造孫叔敖,所以書中人物形象不是那么鮮活、生動,而這卻會讓讀者感到更真實可靠。
該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夏明夫、汪光明等先生的鼓勵、指點與支持。但願孫叔敖的事跡能讓更多的為官者和人們受到教益。
由於孫叔敖生活年代久遠,歷史典籍記錄零碎,書中難免有不妥當甚至錯誤的地方,敬請專家指正。
張彥林
2011。8。9於淮濱

序言

古老而滄桑的淮河,孕育出厚重而燦爛的淮河文化,也養育著勤勞而智慧的淮河兒女。歷史上,優秀的淮河兒女創造出了一件又一件永載青史的業績,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聲名遠播的名人,也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所有這些,如同無數璀璨的珍珠串聯起的一條條光彩奪目的項鍊,使淮河更加美麗、更有魅力。春秋時期的一代名相孫叔敖,就是淮河兒女中的傑出代表,“淮水之濱”的淮濱縣正是他的家鄉。
兩千多年來,孫叔敖之所以能夠備受景仰,“史不絕書”,顯然不是因為他的出身高貴,史載他乃“期思之鄙人”;也不是因為他的文采飛揚,史書未見他有傳世的華麗名篇;更不是因為他的官位顯赫,史言他“三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憂”。其中原因,我想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這本《淮河之子:孫叔敖》自會給出完整答案。在翻看了幾遍《淮河之子》書稿後,我感慨頗多,就其要者。
一是他為人“向善”的品質。孫叔敖少年時,曾有次下田勞作,路見一條兩頭蛇,當時有種說法,兩頭蛇為怪物,見者必死。小小年紀的孫叔敖自認必死了,但為了不使別人再見到而致禍,竟然不畏恐懼,用柴刀把蛇打死,並將蛇埋入山丘,今期思鎮南不遠處就有“埋蛇嶺”。蘇東坡盛讚他“愛人忘己特埋蛇”,可見其為別人著想的“向善”品質。
二是他為政“民本”的品格。孫叔敖生活於淮河兩岸,深知淮水之患,為了興利除害,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修建了規模浩大的水利工程“期思陂”,流徑百里,“灌田萬頃”,使一個積貧的楚國成為富庶的霸國。史稱“楚莊王專任孫叔敖而霸”,決非溢美之詞。毛澤東主席1957年視察南方路過此地,曾稱讚他是“一個水利專家”。此外,他還主張“施教導民”,“布政以道”,號召農民不誤農時抓生產,“商農工賈不敗其業”、楚國出現了一個“家富人喜”、“民樂其業”,“行無螟蜮,豐年蕃庶”的盛世。
三是他為官“崇廉”的品德。孫叔敖任令尹期間,輕車簡從,吃穿簡樸,“妻不衣帛”,“糲飯菜羹”,“面有飢色”。史載他給兒子立下遺囑:“我死後,莊王封你為官不可受,封你好地不能要,只要寢丘瘠薄之地。”他死後,兒子靠打柴度日,窮困潦倒,偶被莊王所知而感動,才解其後人的窘迫。孫叔敖不愧古代清官的典範。
這本《淮河之子:孫叔敖》是“淮河文化叢書”的第一卷,寫得很好,讀後掩卷長思,感慨良多。由此,我也在想,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剛做出《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對中原經濟區的戰略定位之一就是“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淮河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信陽又是河南省獨具魅力的“豫風楚韻”之地,每一個縣、區甚至鄉、村,都蘊藏著古老文明之“寶”,把它們發掘出來並加以總結,傳承下去並加以創新,是我們當今淮河兒女的神聖責任,同時,也正是我們投身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實際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講,《淮河之子:孫叔敖》的出版,正當其時,意義重大!故為序。
2011年12月19日於河南信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